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财经》:协商民主的“可能三角”2009/04/14
  • 黄铁鹰:把美元还给美国人2009/04/13
  • 温家宝:不干预香港处理中信泰富2009/04/13
  • 茅于轼:中国经济今年料难“保八”2009/04/10
  • 中信震动北京 温家宝决不姑息荣智健2009/04/09
  • 中信泰富今开董事会 荣智健辞主席职2009/04/08
  • 货币战争之美元如何阻击日元国际化2009/04/08
  • 身家百亿最年轻中国女富豪白手起家2009/04/08
  •  
    《财经》:经济复苏未明
    时间:2009/04/14 出处:财经
    《财经》记者 霍侃 王晶

      全球经济曙光未现,中国会成为率先复苏的亮点吗?

      这一备受关注的问题,有望在4月16日前后得到初步回答。国家统计局将于4月16日发布2009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在次日发布消费、投资和工业生产等详细数据。

      在关键的时间窗口,枯燥而冰冷的经济数据有了特殊意味。对于中国,这些数据是判断经济是否见底反弹的重要指标,也将成为经济刺激政策是否还需加码的依据。更广范围内,人们则关心,中国能否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走出阴霾的有力引擎。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出近五个月后,政策效果预计将在今年一季度数据中有所反映。当前的分歧在于,一季度经济是否比去年四季度有明显好转?若出现好转,是暂时反弹,还是持续性复苏?中国经济会如乐观者所言实现“V型反转”,还是如悲观者所言“W型两次探底”,或在“U型”底部徘徊呢?

    领先指标迷雾

      “春江水暖鸭先知。”但令人困惑的是,3月的几个关键领先指标感知到了不同的温度,对未来经济走势指向相反,短期内经济预测的难度陡然加大。

      PMI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是直接对采购经理进行调查,反映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先导性指标。PMI指数大于或小于50,是区分经济“扩张”或“收缩”的临界点。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及法国里昂证券每月初分别公布中国的PMI指数。

      4月初,两家机构发布的3月PMI指数走势迥异。里昂证券的数据显示,3月PMI指数再度下跌,降至44.8,中国制造业经营环境恶化。自2008年11月创历史新低后,该指数曾连续三个月回升,至今年2月已回升至45.1。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PMI指数(下称中采联PMI指数),则在去年11月后连续四个月回升,3月升至52.4。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4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PMI指数连续回升,“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两个PMI指数“打架”,短期内经济走势扑朔迷离。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分析,可能是样本企业的差异导致两个PMI指数走势迥异,而这可能从深层次上反映了当前经济不同层面的状况。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采联PMI指数调查的企业样本为730个左右,覆盖31个省、30个制造业行业;里昂证券调查的样本为450个左右。

      从样本企业的规模看,中采联PMI指数的样本企业的规模较大,而里昂PMI指数调查的多是规模较小的出口型制造业。“这(两个指数的差异)反映了财政刺激计划自去年底开始后,大企业的情况趋于稳定,而小企业的波动仍然很大。”陆挺对《财经》记者说。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认为,样本差异,导致中采联PMI指数的调查企业更多地从积极财政政策和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中获益,导致“中采联PMI指数比里昂证券的指数对公共部门带动的国内需求复苏更敏感”。

      对于样本企业的构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样本选择就要考虑国有企业”;因为中国大企业居多,“没有大企业或者比重小,就不能及时反映政策在企业中的效果,不能反映全国经济走势”。

      高华证券分析师宋宇认为,两个PMI指数传递出的矛盾信号,也可能体现了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因为中采联PMI指数调研在全国范围内取样,而里昂证券取样集中于沿海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两家机构发布的PMI指数,都没有经过一轮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里昂证券PMI指数从2004年4月开始发布,而中采联PMI指数自2005年1月起发布。在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大企业和小企业同步快速增长,两个指数过往走势也基本一致。

      发电量和用电量是判断未来经济能否转暖的风向标。多位经济学家曾预测,在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之后,3月发电量有望回到正增长。

      但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一位专家4月10日对《财经》记者透露,根据中电联的内部统计,3月发电量下降2.8%,全国社会用电量下滑2.19%,一季度社会用电量同比下滑4%左右。

      3月发电量出乎意料负增长,加重了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担忧,表明中国发电量增长和经济回暖的基础或许还不够夯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制造业生产尚未真正活跃。

      当然,也有一些领先指标带来暖意。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有领先意义的新开工项目,前两个月大幅增长。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全国新开工项目1853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05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437亿元,同比增长87.5%,为历史最高。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这预示着二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力将更为明显”。

      货币信贷是另一个引发关注的领先指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包括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等流动性较强的货币形式,其变化可以一个角度反映出企业投资的活跃程度。2008年4月至今年1月,M1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仅在去年12月小幅反弹,今年1月降至历史低点6.68%。而今年2月,M1增速回升至10.9%。

      陆挺认为,2月M1增速的上升,意味着相当大规模的新增企业贷款被以企业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表明经济活动即将活跃”。

      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用M1与M0(流通中现金)的差额来考察季节调整后的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他测算,活期存款大幅度增加已持续了三个月,今年2月比2008年11月增加了9.2%,折年率为42.3%。“考虑到历史罕见的活期存款增长率,以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非常强的总需求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先表现为环比,在环比显著走强以后半年表现同比。”宋国青近期在《财经》杂志撰文指出。

    难言复苏

      随着部分领先指标显露暖意,一些研究者不再那么悲观,甚至开始“乐”观中国经济。但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状况依旧低迷,甚至可能继续恶化的情况下,尚难断言中国经济复苏,一季度部分数据的回暖也存在不确定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牛犁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对一季度经济走势作出了“底部趋稳”的判断。他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低于6.5%,因为今年前两个月的工业增加值累计仅增长3.8%,3月工业增加值“(估计)4.5%,最多5%”,很难把一季度GDP拉上来。

      目前,乐观者言,在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会迅速从低谷中走出。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预计,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将会日趋明显,“2009年中国经济将呈V型增长,相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陆挺也认为,今年1月-2月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表现均好于预期,表明经济刺激措施已经开始拉动经济增长。他预测,一季度末经济增长开始加速。

      除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今年前三个月的信贷激增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哈继铭认为,中国政府对于银行的影响力较大,居民的高储蓄率为银行放贷提供了基本资金保障,且中国银行业不需要“去杠杆化”,这使得中国用信贷投放来进行“准财政刺激”远比其他国家容易。

      不过,多位谨慎的分析者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中国经济不会迅速反弹,更可能的走势是一个底部拖长的U型复苏。”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认为。

      他的依据之一是,财政刺激方案中的大部分政府主导投资项目,只能惠及以国有企业为主的重工业企业和建筑公司,但是吸纳75%以上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大多未能参与到政府财政刺激计划中来,工业企业利润仍有可能继续下滑。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短期内中国进出口难见起色。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预测,受全球需求崩溃影响,2009年全球实际出口将下降9%,收缩幅度为“二战”以来之最。

      王志浩认为,中国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与出口增速保持同步。据他估算,工业增加值的40%由外向型行业创造。正因为此,“在全球经济低迷时,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东亚经济半年报》中预测,在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的支持下,中国经济有望年中回暖,2010年全面复苏。不过,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还是表示出担忧。他认为,对亚洲产品的需求很多来自发达国家,但发达经济前景目前并不明朗,“我们不会看到中国出口很快复苏”。

      海关总署4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出口和进口继续下降,但降幅均有所收窄。其中出口902.9亿美元,同比下降17.1%,进口717.3亿美元,同比下降25.1%。同时,3月劳动密集型等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出口出现复苏。

      但《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这并不表示主要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开始明显好转。未来中国的外需何时能有根本好转,还要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谷。

      税收收入是直接反映经济基本面的数据。《财经》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3月税收收入同比依然下降,但降幅比2月放缓。据财政部的数据,1月税收收入5639.01亿元,同比下降16.7%;1月-2月累计税收收入9237.27亿元,同比下降13%。

      判断经济走势,还应考虑的问题是:主要依赖政府投资主导的内需,能否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复苏?

      《财经》杂志经济学家陆磊认为,目前的繁荣更多是依赖政府部门投资,虽然的确会拉动采购以及对某些产品的需求,但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自身增长的拉动力,并没有充分显现,私人部门投资还没有出现反转迹象,“只有这些指标出现显著变化,我们才能说实体经济出现了好转,中国经济触底反弹”。

      已经发布的数据,佐证了私人部门投资尚未好转的判断。今年1月至2月,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35.6%,增幅较去年同期增加23.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国有和国有控股部门之外的投资增长,仅略高于去年12月的17.8%。

      从历史经验看,上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期间的经济运行轨迹呈W型。1998年8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后,GDP增速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下,连续三个季度反弹,但在1999年二季度出现第二波下跌,直到2000年一季度之后才逐步趋稳。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基数效应,虽然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幅仍可能低于2008年四季度的6.8%,但GDP季度环比增速已经开始反弹,一季度会有明显好转。

      沈明高认为,上述论证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GDP季度环比数据是估计数,结果通常不够稳定,据此得出结论时要小心。而且,由于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是12%和10.6%,即今年一季度同比的基数低于2008年四季度,若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见底反弹,粗略推算的同比增幅也应较2008年四季度有所提高而不是下降。

      “今年上半年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寻找方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主要特点为经济数据喜忧参半、冷热不均,以一个指标的冷暖判断经济走向都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沈明高说。

    政策待机而动

      断言中国经济复苏,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带来经济一定程度的反弹,至少部分经济指标将会回暖。至于反弹力度、复苏持续性以及经济增长质量,尚有待人们观察,也有赖于后续政策的调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明确表示,“中国已经准备了应对更大困难的方案,并且储备了充足的‘弹药’,随时都可以提出新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此后,关于到底会有怎样的备用“弹药”,猜测颇多。财政部副部长王军3月下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解释,基于三个理由,中国经济刺激政策还有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相机抉择的余地:一是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有2.9%左右,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中国有超过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三是国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内需的有效增长会为中国应付各种不测提供回旋余地。

      “至于这些‘弹药’是冲锋枪、手枪,还是重机枪的子弹,要择机而定。”王军说。

      去年11月已经出台的刺激政策,主要目的是扭转经济急速下滑的局面。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高挺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直接挑战是持久的需求结构变化,而已经采取的财政政策扩张将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和就业,但不具备替代多年来出口对经济持续推动的能力,货币政策本质上起到的,同样只是短期内稳定经济的作用。

      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并未参与到财政刺激方案中,“这不免令人质疑,即便中国今年能够实现8%的经济增长目标,这样的增长又是否真的健康?因为大多数企业可能无法实现利润与GDP的同比增长,家庭收入也不会相应提高。”王志浩说。

      在防止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的同时,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新动力,并解决结构失衡的痼疾,或许应该成为后续政策的着力点。

      至于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的时机是否已经出现呢?

      银行信贷已经连续三个月激增,今年1月至2月累计新增贷款2.69万亿元,前三个月新增信贷很有可能超过4万亿元。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信贷增长将“超出监管部门的预期”。

      近期的信贷膨胀,削弱了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性,多家机构调低了对全年的降息空间预测。但王志浩认为,尽管当前经济趋向稳定,政府仍需要以适当的节奏进一步激活经济,央行有必要进一步减息。

      屈宏斌也认为,在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双双为负的背景下,下调利率以防止消费者通缩预期的形成,对于稳定消费仍很重要。

      从信贷流向看,一季度新增贷款中,相当多比例流向了与财政刺激计划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高挺认为,如果非基础建设投资贷款需求,尤其是制造业及房地产开发的中长期贷款仍然萎靡不振,决策层可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甚至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以继续刺激信贷及市场流动性。

      至于后续政策出台的时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目前来看,二季度数据才是关键,而二季度数据在7月公布,但决策部门6月基本可以估计到相关数据,届时会决定政策是否应该加码。

      屈宏斌则认为,触发新一轮刺激政策的时机可能更早一些。他表示,5月公布的4月经济数据,可能成为是否出台新刺激政策的关键指标。一旦经济增长没有如政策层所预期的表现出充分的复苏迹象,“新一轮刺激政策将一触即发”。■

      本刊记者王长勇、李其谚,本刊实习记者刘志洁对此文亦有贡献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