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在天津举行2009/04/07
  • 新法家:先秦法家规范君权的政治思想2009/04/07
  • 中国出版体制改革“小步慢进”2009/04/07
  • 王佩的诗:菊爆购书中心2009/03/11
  • 时代周刊:追踪全球十大被掠夺文物2009/03/11
  • 张爱玲遗作《小团员》性描写露骨2009/03/11
  • 文怀沙,“大师”还是“骗子”?2009/03/10
  • 韩寒:没有山寨就没有新中国2009/03/08
  •  
    从黄陵祭文谈炎黄子孙的罪与罚
    时间:2009/04/07 出处:红网
    熊剑

    我在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一文中有言: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就这样一次次被宋高宗、明英宗们推下深渊,又一次次地被岳飞和于谦们托向复兴,从而构成了黑格尔眼中不能产生任何进步的历史重复。即,“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日前,中国大陆4日举行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典礼的祭文中内容相当特殊,包括汶川地震、南方雪灾、金融风暴等灾难,皆被写入文中。另外,“一国两制”的字眼也出现在祭文里,让单纯的祭典仪式,多了一股政治味,甚至连“实现三通”亦在文中提及。

    据《中国时报》报道,4日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举办隆重庄严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现场有来自两岸四地等逾万名民众参加,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夫妇也应邀出席,在黄帝陵前,敬献花篮,并由陕西省长袁纯清恭读祭文。

    祭祀大典于九时五十分正式开始,取自“九五至尊”之意;接着由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担任首位献花的嘉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夫妇则被安排在第三顺位,显见北京对连战的特别礼遇,另外包括海外、港澳等皆有代表出席敬献。

    此外,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四川、甘肃、陜西三省的地震灾区儿童,与西安各小学学生代表一起,向轩辕黄帝敬献“祈福中华”匾,朗诵《祈福中华赋》,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这群来自灾区的儿童显得特别兴奋,对于能参加今年的祭祀活动,都表示相当开心。

    现任台湾商业总会理事长张平沼,于1999年曾率团参加祭黄陵典礼,其为大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参与的台湾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则于2005年寻根之旅时,偕同夫人祭拜轩辕黄帝,连战虽拜访过陕西多次,但今年是他首次参与这项祭祖活动。
    ......

    然,文革记忆:焚炎帝骨游大禹头,刨岳飞坟掘蒋家墓,仍在目历历,炎黄子孙啊,何时何地可完整祭典先祖?炎帝啊,你陵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何时与不肖子孙面对?黄帝啊,你记住了,错拜的祖宗,中国南方人并不是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啊,你们记住,蚩尤是谁?蚩尤代表什么?蚩尤不只是一个村庄?

    从文化的源头上谈中华民族,不光只谈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及后来也逐渐被确认的炎帝,也必需增加蚩尤。否则,就没法说匈奴、胡人、突厥及“大唐”历史等,甚至对后来的中国元朝、清朝史也会造成诸多疑问!民族与国家:若按国家来划分有继承与从属之分,从民族划分则有分割与融合,如海外“中国人”多自称唐人,华族,少称“汉人”“汉族”,这也是自“大唐”以来,“移民”国外渐多,从中亚、南洋到全世界保留下来的“民族”遗风,今日全世界“唐人街”就是一例,换言之,“唐人”“华族”是保有“中国人”传统的人,他们既有对前朝国家留恋,也有对继任国家的反叛。“汉族”只是自汉朝“以国为族”的一种特例。若将民族先祖、文化传统、国家意识强加于人,视必影响“中华民族”团结。

    清明时节雨纷纷,黄帝陵前欲断魂?几十年前,有人为了成名、为了能够“进入历史”,不惜制造血案,以“罪恶”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百三十多年前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的观念几乎如出一辙,不能不令人感叹陀氏对人性的洞幽烛微。

    如我在透过“历史的裂缝”,探讨“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一文所述:

    近几十年来,一些历史小说特别是一些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明君刻意渲染,虽然也使受众从欣赏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和心理放松,甚至还能从中获取一些历史知识,悟出一些人生哲理,但它们毕竟都是艺术作品,难免借历史的题材兜售自己的私货,因而再逼真的历史小说、影视剧也与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距离。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明君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盛衰巨变呢?路径只有一条,就是从汗牛充栋的古今历史著述中去寻找。当然,为了正确地引导,史学家有特别的责任,这也许能让你对历史的盛世有更科学、更准确的印象。

    因为,史学,“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既是历史学家的著述宗旨,也是社会进步对历史学的期许之一。章士钊先生在民国初年谈《国家与责任》曾经指出:“大抵以国家为逐利之资,实吾国数千年来治乱兴亡之恒轨。”“专制之效,或有可观,特亦赌而后赢者耳。”这种认识真是入木三分,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炎黄子孙们?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真的深思了吗?

    我是谁?我们是谁?

    中国吗?历史中国吗?

    现如今又有谁在定义中国?又是谁来定义中国人?包括定义我们的先祖?

    这一点,古罗马的西塞罗有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说明了历史的重要。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记忆,知识的积累、进步,必须以记忆为基础。历史,确是我们心智成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维生素。遗忘、丧失、涂抹历史,则将如托克维尔所说,“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正所谓民族主义泛滥,中国还有中国人吗?换言之,一个幼童,一个心灵在黑暗中行走的民族,如何承载历史的重任,达成光明的事业......呜呼者,哀哉也!

    附:新华时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礼

    新华网南京4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郭奔胜)公祭先祖、追思故人,在传递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坚毅。4月5日是清明节,中国人以小长假的方式文明、从容、真诚祭奠先祖先烈先圣先人。庄重的民族大礼和浓浓的清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

    以对先烈的敬重去告慰牺牲,这是清明节不能忘却的祭奠。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到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从抗日战争纪念馆到重庆红岩村,中国人用庄重的形式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而献身的先烈们表达深深的缅怀。清明的纪念,让中国人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和维护和平的责任。

    以对炎黄的谦卑去纪念先祖,这是清明节不能忽缺的厚重。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之路,闪耀着先祖的光辉。从中原大地到江河之滨,从辽阔草原到五岳之巅,公祭在心中。清明的纪念,让中国人从民族的荣耀和文化的传承中感悟生命之渊源、文脉之悠长。

    以对生命的敬畏去追思逝者,这是清明节不能舍弃的情怀。一束鲜花,一个注目,一段追忆,一声叹息。从城市到农村,从过去到现在,中国人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清明的纪念,让生者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

    以对未来的憧憬去祭奠蒙难,这是清明节不能淡去的色彩。曾经的外敌入侵杀我无辜同胞,一年前的地震逞凶夺我数万骨肉,这样的人间惨剧成为抹不去的集体记忆。清明的纪念,唤醒的不是仇恨而是历史,传递的不是懦弱而是坚强。

    以对先贤的敬仰去集聚力量,这是清明节不能抹掉的意义。无数留在民族记忆和文化血脉中的先贤大德,是中华民族需要铭记的。互联网时代的清明,中国人除了到纪念馆、故居等地当面瞻仰缅怀外,还自发在网络中建立虚拟纪念馆,用烛光、心声和文字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用行动和团结来集聚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后记:阅泰晤士报:中国借清明鼓励革命精神一文,始知在庆祝掌权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明办设立的网上纪念馆给公众提供一个“向那些在革命中逝去的人们致敬”的机会。

    网站的官方数据显示它一炮而红。自4月1日开设以来,已经有超过50万人访问,而且有大约6万人发评论。

    在当今中国,大多数人怀着资本主义梦生活,共产主义传统的为伟大事业牺牲自我的美德没有什么影响力。发起网上拜祭烈士的运动意在鼓励中国的革命精神。在社会经历剧烈变化的时刻,中共可能打算借助传统礼节,让传统美德成为维系秩序和稳定的支撑点。

    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站上选择“鞠躬”“献花”等选项,并可以留言。基调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位来自江西的小学生写道:“烈士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作贡献。”
    好事者可以看到中国哪个地区最为尊重烈士。该网站提供来自各省的数据,显示最高响应率的是贫穷的中部省份安徽,占总数的46%,排在第二的是占18%的北京,然后是占16%的山东。西藏、香港和澳门的最少,各占0.01%.

    同时读到博友于洲:英雄的中国,需要中国英雄!一文,有所感。点评如下:

    忘记他们,就意味着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原以为如是!然经仔细思量,发现有一个他们是谁?是什么样的真实过去?否则,将不涉及背叛。或可提问:谁在背叛?谁背叛了谁?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化,尤其是人。这一点,不客气的说,欧美,包括日本做得极好。上至元首,下至士兵、贫民,包括外籍人员。只要是为国牺牲都入“国家公墓”!有名有姓,有假通报撤出并记录在案,成为一种世代家族荣耀,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没有革命或反革命同处一室在内战内斗中牺牲的“国家英雄”或“民族英雄”?更没有所谓“无名英雄”?

    正如评《新儒林外史》:鲁迅喷毒熏倒马克思所述:“一会子是革命,一会子是反革命,时代的巨轮,真是能够这么冷酷地将人们辗碎的”。“做别人的奴隶,总不如做自己人的奴隶好?”祖先、人文、家国,英雄观,这般模糊,何况历史,难怪有人说,中国是“史书出,史料亡”!不信请参阅参阅和附。
    最后,我觉得,以玩笑说正经,以《外史》著心机,历史又何其相似乃尔。便是本文“从政治味的黄陵祭文,谈炎黄子孙的罪与罚”了。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