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14岁男生为争保送名额毒杀两同学()(图)2009/03/11
  • 继续限行?纵是良法,也要过听证关2009/03/10
  • 广东一79岁老汉疯狂吸食13名男童精2009/03/07
  • 《财经》头条:央视新址大火余波未了2009/03/07
  • 1米高残疾小伙加盟“2元店”被骗()(图)2009/03/07
  • 王府井自焚查清:维族残疾人不满拆迁2009/03/06
  • 马来西亚蒙古美貌女郎炸尸案内幕2009/03/06
  • 加拿大巴士斩首案 华裔疑凶被判无罪2009/03/06
  •  
    李钟琴:论道德与先进典型
    时间:2009/03/11 出处:新浪博客
      前些天,我将三年前写的一篇题为《一出上演了四十余年的荒诞剧——学雷锋》的文章在博客上置顶,结果招来了一些朋友的质疑。有朋友认为,即使雷锋这个典型有人为拔高的成分,但用先进典型来劝善,总不会有错吧?

      “劝善”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我说,在一个民智渐开的社会里,用典型引导、道德说教之类来“劝善”,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大家会相信吗?

      而且,往往越是注重树典型的地方,社会道德越是沦丧。这几乎是一条定律。大家会相信吗?

      下面且听我作简要分解。

      一,人类道德的起源

      在拙作《人性本私论》中,我认为,人类的道德起源于人自私之本性。
      由于人自私的本性,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人们害怕别人因为自私而损害其利益,所以总希望别人不自私,最好别人都能做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于是,基于自私,人类的道德观就这么产生了。

      道德家们热衷于树立“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先进典型,希望普天下之人都向典型学习,也是源于自私。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大家都能做到“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就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而劝导别人“无私奉献”的隐衷,是想得到别人的奉献。这种貌似高尚的提法,实质上是内心极端自私的表现。

      真正的“无私”,是希望别人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不是希望别人无私奉献。不过,想让人做到真正的“无私”,是违背人性的,是不可能的。

      成为一名道德高士,不在于他本人是不是“无私”,而在于他是否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私心越少,对别人的自私越是能够容忍,表现得越是随和、大度、宽厚、理智。私心越多,就越喜欢用道德高标衡量别人。
      可见,动辄朝别人挥舞道德大棒的道德家们,其实最自私!

      二,道德的自律与他律

      对于道德高士来说,道德多用来律己,极少用以律人;而道德家们,则多用道德来律人,极少用来律己。

      这么说,道德只能用来自律,不能用以他律吗?非也!

      我相信道德可以“自律”。古人有很多“慎独”的自警自励格言,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君子处暗室而不敢自慢”……这些说得都很好!

      但是,自律,是以他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他律,人便无所谓自律。

      一个品格良好的人,会得到其他人的尊敬,在社会上拥有较多的人脉,并容易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这时,他会格外珍视自己的名誉,其善于自律,主要原因就是害怕一旦不检点的行为被他人所知而导致自己的名誉受损,进而失去社会资源,这是得不偿失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建设得比较好,如果哪个公民的信用出现问题,这个污点记录会跟随他一生,他在以后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中,会处处碰壁。所以,人们即使遇到能够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的机会,也会慎重考虑。如果偷鸡不成的后果不仅仅是“蚀把米”,可能会带来伴随一生的信誉损失,那么,人们在遇到偷鸡机会的时候,大多数都能“自律”,不会去冒可能会带来重大损失的风险。

      总之,人的自律精神,是他律的结果。

      三,树典型说明管理无方

      建设精神文明需要树立先进典型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举个例子说,在公有制时代,人们苦于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差,要求服务行业改善服务质量的呼声很高,政府也推出了服务业的先进典型,如北京某商场的售货员张秉贵、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等等,号召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向他们学习。但是,学来学去,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仅没有任何改观,反而每况愈下,人们为此曾大惑不解。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市场经济,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出现了质的变化,消费者们这才有了点“顾客是上帝”的感觉。现在,服务业还需要把一个售货员树为先进典型吗?根本没这个必要!

      再举个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在一条生产流水线上,管理者如果不去设计科学的劳动考核制度,仅仅是将某个勤劳、敬业、技术好的工人树为标兵,供工人们学习。那么,工人们即使认真学了,如果得不到切实的利益,将会变本加厉地磨洋工,管理者的初衷就会走向其反面。相反,如果管理者设计出科学的劳动质量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如实行计件工资制等),勤劳、敬业、技术好的工人,就会得到较高的报酬。在这一制度之下,将有效杜绝偷懒、磨洋工等现象,而且会促使工人认真学习生产技术,提高劳动质量,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时候,管理者想树立先进典型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今天你树的这个典型每天能做八十件,明天有人可能会做出一百件,后天可能有人发明出更省力省时的工作方法。在一个科学的机制下,典型是树不住的,即使树了也不会长久。引导人们“后进赶先进”的,是机制,而非典型。

      故曰:注重树典型的地方,一定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甚至是制度建设一塌糊涂的地方。热衷于树典型,说明管理无方;倡导以德治国,说明治理无方。

      四,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树典型

      人们常说“树典型”,可见先进典型需要人为地“树”,这一“树”,就有“拔高”的成分,也就有虚假的成分。

      为什么要拔高呢?因为典型,总要有不同于常人之处,说的难听点,就是典型必须是“反常”的,甚至是反人性的。于是,经过典型制造者的人为拔高,典型也就失去了根植于人民大众的基础,令人们可望而不可及。这时候,典型就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人们可能对他顶礼膜拜,但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效仿。

      而树典型的最大恶果,是容易使人们忽略制度建设。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幻想人们“学典型见行动”,既是一厢情愿,也是自欺欺人。苍白的说教和劝导注定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在此我提出“两个凡是”:凡是靠典型来维系社会道德的地方,便不会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制度;凡是建立健全良好社会制度的地方,便不需要树立先进典型。

      没有良好的制度,一切都不会走向正确的轨道,那就一定是一个混乱的社会。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沦丧是必然的。

      反向推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沦丧,是因为社会混乱;社会混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社会制度。

      有人却这样推导:道德沦丧,是因为典型引导不够;典型引导不够,导致道德沦丧。他们缺乏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于是陷入了一个怪圈而不能自拔。

      有人曾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你李钟琴批评这个批评那个,破坏旧的价值观容易,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我的建设性意见很简单,只有三句话: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

      经济市场化之后,社会上再也不需要张秉贵、李素丽之类的典型。同样,政治民主化之后,我们也不再需要焦裕禄、孔繁森之类的典型。北欧三国的政客以廉洁著称于世,他们推出过“县长的好榜样”之类的典型吗?

      文化多元化,各种观点互相交锋,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智渐开,各种骗人的伎俩就会逐渐失去市场,人们的创造力会得到极大的释放,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做不到这三点,所有努力纯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屎壳郎搬家——臭折腾。

      一家村:http://blog.sina.com.cn/lizhongqin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