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辉:我为什么要质疑文怀沙
|
时间:2009/02/26 出处:华商报 |
随着李辉发表文章,对文怀沙的年龄、入狱真相以及学术贡献提出质疑,文怀沙则回应“但求问心无愧”。近日,李辉再次将为何质疑文怀沙的“心路历程”投书媒体与网络……这场拉锯战孰是孰非,一时难断。
不论文怀沙事件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反思:在我们周围,仍然有很多“大师”活跃。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会,甚至我们自己,都应该为“造假”承担责任……
李辉原文摘要
【早有所闻】
二十七年前熟知其人其事
1982年初,我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一次,王戎先生带我去看望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导演石羽先生,张逸生、金淑之夫妇,我与他们开始有了往来,常常能碰上他们在一起聊天。“青艺”是文怀沙工作过的地方,自1953年调入,到1963年底入狱,前后达10年。正是从“青艺”老人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了“文怀沙”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些事情。我随后认识的萧乾、文洁若夫妇,与牛汉先生一样,都是文怀沙五十年代初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事,此外,还有青林女士,即文怀沙的前妻、文斯先生的生母,从他们那里,同样听到过关于文怀沙的事情。如青林如何不能原谅他在她怀孕和坐月子期间做了某件事,才决定离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文化界大家都知道他的事情,大多避而远之,当时的许多文化界活动中,也就很难见到他的身影。
虽然知道其人其事,但我从没有想到要写出来。第一,他不是我所关注的对象,我在情感上一直排斥他,从来没有把他视作一个文人;第二,在我看来,这属于个人品行,是受害者与法制部门管的事,何况他已经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过,虽然我没有公开写到他,但我在自己所能影响的范围里,却尽量不让媒体朋友报道他。
【名家疑惑 】
何时小弟成“大哥”?
对其真实年龄产生怀疑,主要源于多年来我与一批“二流堂”老人的交往。
“二流堂”是一特殊的文艺家群体,主要人员有唐瑜,吴祖光、吕恩夫妇,金山、张瑞芳夫妇,高集、高汾夫妇,戴浩、盛家伦、方菁、萨空了、沈求我等。经常来此的则有丁聪、黄苗子、郁风、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冯亦代等人。而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夏衍,被他们尊为主心骨。
文怀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确与“二流堂”有过来往,但并无过深关系。
对于近十年来文怀沙忽然间声名鹊起,并被各种媒体冠以“大师”或者“风流”的称谓,“二流堂”健在的老人们颇感意外和惊讶。前年,某电视台录制一组文化老人节目,分别有文怀沙、黄苗子等,黄苗子获知后,颇感无奈,不住地说:“真要命,怎么把我和他摆在一起了?”
2006年春节,我所在的报纸的文化新闻版发表黄永玉所画狗年生肖漫画,同时还发表了文怀沙的迎新文章,并将两者加框放在一起。黄先生的画是我约来的,遂将报纸送去,他一看,只对我说了一句:“李辉,我该夸你还是骂你?你们怎么把我和文怀沙放在一起了?”几天后,文化新闻版的编辑告诉我,文怀沙看到报纸后,也说了一句话:“哦,黄永玉呀?我们是老朋友了。”
关于文先生的年龄,也是我与这些“二流堂”老人聚会时谈到的话题。有几位老人的出生年份为:唐瑜,1912年;黄苗子,1913年;丁聪,1916年;郁风,1916年。属牛的黄苗子先生今年96岁整。他们的疑问是:文怀沙本来比我们小,怎么现在比我们大了呢?
不过,这一怀疑,大家都是饭桌上议论议论而已,并没有想到要公之于众。
【事关敬畏】
两年前决定追寻真相
我决定追寻文怀沙的真相,源于两年前的一次刺激。
2007年,在郁风老人4月去世后不久,吉林卫视“回家”栏目的制片人李冬冬女士来看我。她告诉我,她曾去找过文怀沙,想拍一个他的专题节目,当然我不赞成。谈话中,她告诉我去见文怀沙的过程。她说,她介绍这个栏目曾经拍摄过黄苗子、丁聪、郁风等,文一听,马上就说:“哦,我和郁风是好朋友。干校时候,她还找过我,为我画裸体像呢!”
我一听,脱口骂了一句,并告诉冬冬:“不可能的事情。‘文革’期间郁风一直被关押在秦城监狱,不可能去过干校!文怀沙完全是胡说八道。”
我写过郁风老人的传记,总是以“老太太”称呼她。郁风的父亲郁华是民国大法官,叔叔郁达夫是著名作家,他们两位在抗战期间先后被日本侵略者所杀害,是有名的民族豪杰。
这样一个让我敬重与怀念的老人,这样一个在“文革”期间真正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遭受7年磨难的老人,刚刚去世,却让一个因“诈骗、流氓罪”入狱、自称也关押在秦城监狱的人泼上一盆污水,她的在天之灵一定不会安宁!对如此卑劣之人,我决不能原谅!决不能漠然视之!
这就是我决定要公开质疑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它关乎个人感情,也关乎对历史的敬畏。
【良知涌动 】
今年元旦决定公开质疑
两年来没有停止追寻,所搜集到的史料和佐证,越来越证明文怀沙的自述与光环——年龄、入狱原因、文化地位等——都存在诸多疑点,必须公开质疑,找到真相。2009年元旦前后,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使我决定撰写《文怀沙的真实年龄及其他》一文。
元旦前,我所就职的报纸,连续两天刊登整版广告,突出推广“百岁国学大师文怀沙主编”之大型套书《四部文明》(每套售价数万元),声势之大,让人惊叹。显而易见,成为“国学大师”之后,他不仅自己四处题字、演讲带来经济效益,随着据说要取代《四库全书》的一套书的推广,将牟取更大经济利益。
《四部文明》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不在我的评价之列。但是,由一个有历史劣迹且又编造个人历史的“国学大师”领衔主编,无法让人接受。报社同仁鼓励我,一定要把自己的追寻与质疑尽快公布于众。他们说得好——不能让文怀沙认为神州无人;不能让世人认为媒体中的人都失去了良知;不能让后人笑话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文化人都失去了道德标准和勇气。
【叩问文坛 】
我们失去了文化判断力吗?
不到十年,文怀沙忽然间被媒体和社会制造成“国学大师”,足以令人们深思之。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变化和国力增强,人们对文化越来越热爱,对文化人也越来越敬重。随之,对文化大师的出现,也越来越渴望。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希望借弘扬“国学”而增加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怀沙才有了被“塑造”成“国学大师”并以此获取最大利益的可能与空间。
问题是,我们的时代为何失去了文化判断力?为何失去了对大师这一称号的应有的敬畏?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媒体向观众和读者推介一个“国学大师”时,竟显得如此草率,似乎不假思索,不做研究,不要起码的学术评判标准,就可以把“大师”的桂冠轻易地戴在一个人头上,而不管对公众和历史的责任,而没有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具有的文化敬畏。
质疑文怀沙真相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超出我的预料。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我们的公众多么需要历史真相,多么需要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师,多么需要真正对得起后人的文化成果!据《华商报》
李辉撰文声明质疑文怀沙原因
随着媒体对文怀沙“造假”系列新闻的追踪,质疑人李辉也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网民和媒体纷纷把目光集中在“李辉为什么要质疑文怀沙”上,是否真的是因为个人恩怨?李辉在接到记者的采访邀约后,24日将自己为此刚刚撰写的文章《我为什么质疑文怀沙》发给了记者。
李辉的文章共5000余字,分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质疑文怀沙的具体原因。他称,他在25年前就因为师长的介绍,认识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间接知道了文怀沙其人其事,但并没有见过他本人,也没想要将这些写出来,但随着文怀沙曝光率的逐年升高,加之文怀沙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侮辱了已故画家郁风女士,于是他在两年前决定将文怀沙的“真实面目”公开给大众。
经过两年调查取证,李辉认为掌握了文怀沙年龄、入狱原因、文化地位等“造假”的证据。2009年春节期间,到处推广的“百岁国学大师文怀沙主编”之大型套书《四部文明》,让他决定公开质疑文怀沙,告诉公众事实真相。在春节之后完成了这篇质疑文章后,他还请人从法律、史学、文字表述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了把关。
但李辉称自己没有想到对文怀沙的质疑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他希望大众在“新闻狂欢”后能够反省,此后,他不再就此事撰文和发表新的意见。
学姐观点
鲁迅研究专家中没有文怀沙的名字
恕我孤陋寡闻,我在北大图书馆没见过这本书(指文怀沙的《鲁迅旧诗新诠》一书,此书被其弟子称为是鲁迅诗歌研究史上的开山之作)。没有看过所以也不好评价。不过按我几十年对鲁迅的阅读和研究,前几代鲁迅研究专家中好像没有这个人的名字吧?
现在的大师五花八门,很多所谓大师只是商业和政治结合的产物。最典型的大师应该有三种,一些是民间炒作出来的大师,一些是官方钦定的大师,还有一些是学术界自己公认的权威、大师级学者。官方钦定的大师很多,比如民间艺人、民俗大师,有些可以接受,有些就莫名其妙了,比如有位作家是上海政府部门规定的大师。民间的大师一般是炒作起来的,大多华而不实。因为这些,许多人反对在当代谈大师,认为“当代无大师”。——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我从来没有见过文怀沙的文集
一直以来我也觉得奇怪,每个成名成家的人,都有文集之类,但我从来没有见过文怀沙的文集,也从来没看到过他写的诗。他原来是翻译过一些楚辞,但我不方便对他的翻译作什么评价。我个人认为文怀沙不应该像现在这样遮遮掩掩,应该把李辉质疑的这些问题,都一五一十地说清楚,给学术界一个真实的历史。——霍松林(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史学家)
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成就
在民国以来的学术脉络里,根本没有文怀沙的一席之地。媒体现在评价他的学术成就,就是假设他有学术成就了?但是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成就嘛。没有成就却大谈他的学术成就大小真假,岂不可笑?
文怀沙这样的“国学大师”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跟媒体非理性炒作有关。有人不是说他(文怀沙)是裘千仞吗,这种人现在在大学内外很多。像文怀沙这种“大师”都是媒体或者他自己封的,我们(学术界)没有一点这意思。——桑兵(中山大学史学教授、长江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