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飞姑娘:起火的大楼
|
时间:2009/02/12 出处:泡网江湖论剑 |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认为,央视大楼的概念来自于色情图片,他翻开《content》——那是库哈斯主编的,专门为央视新大楼方案出的一本杂志书。记者看到了里面的一些杂志封面:一个穿着比基尼的火辣的模特拿着枪,站在那个新台址之前。另一张是,一个A片里的裸模,翘起臀部露出了私处。背景是央视的新大楼。更为诡异的是,大楼背后是熊熊的大火。
日本建筑家伊东丰雄,在关于库哈斯那本影响整个世界建筑界的大书《S,M,L,XL》评论中说道:
“雷姆·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雷姆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师。
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超现实主义等时代革命为雷姆•库哈斯的疯狂解构奏响前奏。库哈斯在纽约学习建筑时,教导他的建筑师彼得•艾森曼抓住他的外套说,“你是作为哥特式的野蛮元素来这儿的。”
库哈斯说,他试图设计的是具有深度的、带有不确定身份特征的建筑,因此央视新大楼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一样。
从不同角度看的网民赋予了这个建筑许多名字,“扭曲”、“斜跨”、“鸟腿”,“欲飞”、“雄起”、“猛男”、圆规、双七门、M大楼、央天门、连七座、新视角、半蹲的下肢、酷中央、囧大楼、三缺一、 “马步门”,“高空对吻”……还有人说中间搞个垂直电梯可以叫“鸟笼”,连表情一直严肃的姚明都开起了玩笑,叫它“新裤子大楼”。 当然,它流传最广的名字还是“大裤衩”,尤以被北京的哥说起来最有味道。2008年11月,有央视内部人员表示,台领导正在对内有奖征集大楼名字。内部人没怎么相应,网友们又以中正优雅的态度给它起了两个新名字:智窗和酷China,究其谐音,仍不脱强烈的市井戏谑。
对高度的渴望
2003年8月的最后一天,亚洲摩天大楼的数目首次超过北美。最近的几年来,亚洲掀起了一场迈向天空的竞赛。几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拼命增砖添瓦,竞争第一大高楼的荣耀。2003年11月17日,台北101大厦最后一根结构梁安装就位,成为世界最高建筑——超过此前最高的吉隆坡双子大厦50米。
在西方,热衷辩驳的批评家还在继续争论着在后911时代摩天大楼的可行性,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在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方,“高度”已经成为一种渴望。
摩天大楼在历史上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济集聚效应,用以解决如何在土地极度稀缺的城市中心区实现经济最大化的问题,而现在,它已远离了原本的经济功能,成了新兴工业化国家财富力强的炫耀,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标榜,成了一种民众-国家心理需要。当中国加入这个行列,它立刻以自身的规模、速度、体量以及巨大的国民心理势能,给这场竞赛增加了别样的风景。
2002年初,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收到了两份邀请,一份来自“Ground Zero”(纽约世贸中心遗址重建方案),另一份是中央电视台新址项目。“经过讨论,我们似乎更偏好中国菜”,他们决定接下中国的单子。
有理由相信,相较已有一整套建筑理论体系的西方,库哈斯更喜欢中国。1996年,库哈斯接下环球影业公司洛杉矶总部大楼的项目。此后四年,屡次受到环球影业不断分散的办公地点的影响,他“变化比计划还快”,多次改变设计方案,直至2000年初,环球影业忽然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转型的时代,将巨额资金投入到一个规模庞大、运作缓慢的不动产业上实在是一个不智之举,于是他们彻底放弃了总部大楼计划,库哈斯的设计也随之流产。 受同样看法影响,欧美各国超大规模工程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库哈斯觉得,这“标志着建筑师这一行业的巨大失败”。
1996年,库哈斯带领一组哈佛大学建筑学生赴中国珠江三角洲,考察当地城市的发展状况。该研究报告于2000年结集出版,书名为《大跃进》——可见库哈斯对中国建设的观感。 他意识到,“中国现在是唯一的国家政府有统一项目的地方”,而中央电视台,“是相当稳定的业主”。这使他愿意在央视大楼项目上花费更多精力。事实是,库哈斯的设计获得了一些评委的青睐。但由于“太标新立异”,央视担心招致不必要的非议,所以一直没有正式公布初审结果。
造型奇异的摩天楼
库哈斯试图为出当地设计一个地标性建筑,他的做法是:首先为了强调动感,两栋主体塔楼呈倾斜状;然后,更引人注目的部分在于:两栋塔楼之间的空中联结部分不是从各塔楼平面的几何中心处通过直线直接相连,而是经过一个巨型悬挑出去的“空中拐角”间接相连的。与此同理,两栋塔楼之间的地面联结则是经过另外一个与“空中拐角”相对应的“地面拐角”相连的;并且,作为联结体的两个“拐角”与两栋塔楼的截面粗细程度相近、立面处理一致,于是一个看似连续的、极富动感的“巨环”形象便诞生了。
“我们将电视制作的所有部门都囊括在一个连续的巨环中,使它们可以自我运转不息。”库哈斯说。
专门制造最难看楼的房地产商潘石屹认为:“我觉得这是灾难性的建筑,天外来客,张牙舞爪,两个‘Z”扭在一起,235米高,电梯也是斜的,与生态趋势背道而驰。”
“库哈斯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争议性的人物、建筑师,发生任何事情都很符合他的身份。”艾未未由衷赞赏库哈斯的建筑理念:“他有他激励这个时代走向真实。”“内部形成环状,设计得非常聪明,并且和地面的关系很好。”
建筑政治学 库哈斯是记者和剧作家出身,在“会作图”的设计师中间,他的“会说”能力惊人。库哈斯本人也曾经说过,“建筑的全部含义在于和别人打交道”,然而在中国,他之前行之有效的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却遭到了一点阻碍。
“我们在这里是外行。我们被告知,虽然建筑方案的塑料模型可以取悦建筑评审专家,在做决策的领导面前却显得缺乏吸引力。一句话,甲方需要一个更现代的建筑模型。”据说模型是用水晶石做的。库哈斯说,“我们加班加点干了四天,在一个劳动条件差、工资低的工厂——充斥着童工和赤裸上身的年轻工人。最终样品被送到领导们的度假地,并在那里获得了肯定。”
在全部初审通过之后,甲方又对中标的库哈斯加了一句:虽然我们选了你的方案,但并不一定百分之百采用,可能将综合其它两案。
这是中国所谓国际性招标常常采取的折衷方案。最终这场有点跨文化的游戏,在“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签字仪式”中告一段落。那是2003年10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OMA)在一个政府酒店签署了协议,要在北京奥运会前完成工程。
6个月后,库哈斯在北京38度的酷暑中度过了一个月。“整个城市和我预想的完全相反。烟尘遮蔽天空和紫禁城,城市看起来完全由一条高速公路连接而成,而事实上,有三条环路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负荷。现代化的建筑簇拥在历史古迹旁边,那些典型的50年代工人住宅,花样翻新的中国式建筑,60年代的板楼,斯大林和美国风格的混合体,集合成透露出无比自信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令人印象深刻。”
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就在这样的环境里,CBD的核心区,紧挨着长安街和三环的交叉口,占地18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包括主楼和电视文化中心两个大楼、一系列附属设施和地下设施,容纳了电视制作基地,电视文化中心和酒店,剧场。在建筑的东南角,“媒体公园”将作为规划中的CBD规划中的绿色轴心区,将向公众开放,或者专门用于外景摄制。
其中,央视大楼包括管理和行政,新闻和播出,节目制作和服务,电视制作的整个环节,是一整套相互联结的回路,在一个单体建筑上集成所有的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使所有的人意识到其他同事的存在和劳动,意识到彼此共处在一个互相依存的链条中,体验到团结而非孤立,合作而非对立。建筑本身有助于整个组织的凝聚力。
以此为思路,两个倾斜的结构从一个共同的基座上伸展出来,每一个都有不同性格,一个用于播出,一个用于服务和研究,二者在顶部连接,形成一个悬臂,作为管理层所在。这两个结构一个高234米、52层,另一个高194米、44层的,空中“悬臂”合龙的最低连接点则位于162米高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建筑,用去钢材14万吨,是“鸟巢”用钢量的3倍,其中每个构件都不一样,世所仅有。
这样,一个新的形象形成了。它不是一个常见的两维塔柱,而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一个容纳所有人的“天蓬”。宣告着“中国的新自信”。
“从市场上讲,建筑就是房地产。任何复杂的组织都要拆分考虑,每一部分都只能分配独立的预算。相互视对方为‘他们’,相互揣测猜疑。缺乏整体。但是在中国, 在政府项目中,钱还没有成为一切,我们仍然有可能把这个项目视为整体。”库哈斯说,央视大楼的“整体性”令他充满期待。但项目方案公布之后,库哈斯发现,除了兴奋,他激起的还有失望。很多人持保留态度。
“难道这仅仅是一个由外国人的无知、大胆来主导的建筑吗?或者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构上的怪物?”库哈斯如此发问。
争议四起 据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OMA)介绍,“央视大楼的结构是由许多个不规则的菱形渔网状金属脚手架构成的。由于大楼的不规则设计造成楼体各部分的受力有很大差异,这些菱形块就成为了调节受力的工具。受力大的部位,将用较多的网纹构成很多小块菱形以分解受力;受力小的部位就刚好相反,用较少的网纹构成大块的菱形。同时,由于每个菱形的相对独立性,即使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大楼的稳定性。相较一般设计简单的摩天楼,央视新楼的稳定性比它看上去更值得信赖。”
“它的内部结构体系没有问题。”曾经也作为建筑师而闻名的艺术家艾未未说。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撰文表示:央视新楼实属世界当代建筑“第一危楼".他甚至建议,在“悬臂”边再支起一跳腿,将它改为“三条腿”结构。
有风水师称,央视新大楼的设计既不符合中轴对称的原则,又犯了歪斜(两侧大楼倾斜)、奇形怪状之大忌,可以说是彻底反风水文化之作。
更强烈的反对意见来自经济的角度。有人举例如法国的蓬皮杜中心,外部钢架林立,管道纵横,建成三十年已大修过两次,维修费用超过建筑费用。相对蓬皮杜重心,央视大楼的科技含量更好,将来必定会需要跟多的维修费用。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评价这栋楼为“不负责任的建筑”,他说:“50亿元是个多么了不得的数字,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50亿。”这栋楼的最后造价是100亿。
也从文化殖民的角度看待库哈斯。吴良镛说:“外国人跑到中国来当大师,是我们自己造神运动的结果。” “中国的建筑现在变得像一部功夫片,各路英雄各显奇招,誓要出奇制胜击败对手。”
2003年8月5日下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来听取各方意见。库哈斯说:“我意识到,对他们来说,想要把央视大楼区别于其他外国人主持设计的夸张建筑区别开来,是很困难的。当我说到要把建筑视为一个整体时,我的话引起了惊讶。我并不只是考虑一个孤立的建筑形式,我要的是能够把预期中的低密度CBD规划、未来的土地利用,乃至‘北京宣言’综合起来考虑。”
库哈斯认为,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对他的质疑在于,当中国西部仍旧在贫困中悲惨挣扎时,不该把如此多的资源用于威望的树立上;老一代的质疑来因为这个“怪物”使他们久已持有的建筑理念受到了挑战。库哈斯说:“我意识到,想要新旧两派勉强达成一致是徒劳的,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怀疑还混杂其中的时候。”
艾未未认为,关于库哈斯的负面评价,多数时候都是不成立的。 “不仅仅他的设计概念非常好,灾难本身也是它(建筑设计)的含义。”
近年十分受关注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则表示:“库哈斯的真正实力在于理论,这是众所公认的。他的理论在这30年来,给了世界建筑界无法估量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还将继续下去。他的建筑是让人反思自己的契机,他总是给人带来紧张感,同时也探索建筑表现自由的极限。”
“谁说结构是不能重新设计的?谁说重力是不可战胜的?我只想让你们认真思考你们所用的‘不可行’这个词。这不过是一个如何支撑,并如何让建筑形式与其结合的问题而已。建筑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将‘解放’数以百计的建筑师,使他们勇于尝试新的建筑形式,更勇于向重力挑战。”库哈斯说。
不论怎样,CCTV大楼同国家大剧院一样,已经给中国的建筑设计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人震撼,也使人质疑,还曾经使得部分思想开放的人惊喜。
但是发生了这场大火。 艾未未说,这是五十二年来最圆的月亮,所以他决定去放烟火。当央视大楼着火的时候,他也到了现场,一直到夜里三点才回家。 无独有偶,潘石屹也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所拍场景发布于新浪博客中。 一名刚从传销窝里脱身的女孩,正和好友告别,准备返回四川的家。而刚卸任中国围棋总教头的马晓春九段正好驾车路过三环现场。一名出租车司机自我安慰说,牛年火旺,岁岁平安嘛!戏剧性的中国,戏剧性的摩天楼。一座还来不及拥有名字的大楼,伴随而来的是莫衷一是的嘈杂名声。十五元宵,一切发生得荒诞又吊诡。无数市民围观,他们眼见着自己纳税的钱被烧毁,蜂拥而来的是各国的记者。 一名著名的央视职员拒绝了采访。他觉得媒体会利用这一次机会对央视进行讥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