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锦涛马英九志在共获诺贝尔和平奖
|
时间:2009/01/10 出处:南方网 |
愿胡锦涛、马英九共获诺贝尔和平奖,早已由台湾著名电视主持人赵少康去年专访马英九时提出。现在离这个目标似乎更近了一步——2008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六点方针,而马英九也给出了回应。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指日可待。
说到胡锦涛讲话的新意,无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更加紧密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进程”,以便“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这是大陆首次对台湾方面近年来一直担心自己被排除于东亚经济发展圈之外、成为东亚经济发展孤岛的公开回应。
“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此点和上一点实际上是密切相连的,其意义也在于第一次公开回应了台湾当局长期以来关心的 “国际空间”问题。
“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这是将两岸关系推向全新阶段的历史性建议,它作为处理今后两岸关系的重大方针和原则,也是第一次公开提出来。
在胡的六条方针中,“一个中国”是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在整个讲话中,胡锦涛说了三十多次“一中原则”。对此,台湾领导人的反应如何呢?
一周之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利用接见美国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的场合,首度审慎表示:“从去年年底胡锦涛先生发表的六点声明来看,他也针对我们提出的诉求做了一些具体响应,我们一方面有些初步的响应,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在进一步了解他这篇谈话内容在政策上所代表的涵意,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他还称:“台湾内部确实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方诉求已经提出,而另一方回应也已做出,但其政策涵意有待明确,而且这还不是一方可以决定的,需要双方共同商讨。胡锦涛六点方针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双方就这些历史意义的课题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和解决,而商讨和解决这些议题的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岸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达成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和平协议的愿景,因为这是一件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功德——
其一,海峡两岸的分治尤其是两岸武装力量的敌对状态是上个世纪国共内战的延续,只要两岸没有签署和平协议,两岸在法律上就没有结束战争状态。因此,两岸军事力量建立互信,乃至两岸和平协议的达成,标志着两岸13亿人民之间战争状态的正式结束,而给两岸13亿人民带来真正和平的伟业,无疑将永载史册。
其二,台湾海峡是重要的国际航道,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对国际航运安全的重大贡献,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也有着巨大意义。
最后,两岸军事、政治的对立和分治状态使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少数几个被人为分裂为两半的不幸国家,这些不幸国家除中国外,一度还有朝鲜和德国,随着德国统一,目前世界上同类情况的只剩下朝鲜民族。两岸和平协定的达成和两岸敌对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十三亿人口之巨的民族实现了谅解与和睦,这毋庸置疑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伟大贡献。
于此不难理解,胡锦涛和马英九共获诺贝尔和平奖为什么会是华人社会的共同呼声。但我们更坚信,实现两岸和平发展,这一历史功绩必将铭刻人心并流芳千古,而这才是作为政治领导人的最大荣光,是比获诺贝尔和平奖更重要的褒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