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治军理论等战争领域。但其核心是战术思想,即战胜敌人的方法。孙子认为正确的制胜方法,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之上,这种求实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知”的论述中。 怎样才能制定出战胜敌人的正确方法呢?孙子认为前提是求实,用孙子的语汇讲是“知”。他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以下只注篇名)“知”的比率和战争的胜率成正比。孙子的“知”主要是指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使主观认识反映客观实际。这是正确使用战争力量的基础。对敌我情况了解得详实、充分、准确就能够正确使用战争力量,形成有利的战争态势。甚至能在敌强我弱的总体局势下化弱为强,造成战役战斗的局部优势,战胜敌人。反之,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不了解或掌握有误,就可能错误地使用战争力量,使自己的战斗力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被动和劣势,给敌人以可乘之机。这种“知己知彼”的思想,凸现的就是一个“实”字。孙子把这种求实的精神看成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 “知”什么?孙子认为“知”的内容即所谓“五事七计”:“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计篇》)既包括了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将帅、军纪等情况,也包括了战争区域的天候、地理。 机会稍纵即逝,时间就是生命,“知”是否及时至关重要,所以,孙子十分重视“先知”,他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也就是要在军事行动开始之前,掌握敌我实况,认识战争态势,预测发展趋势,做出战争决策。这是立足不败之地、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先知”贯穿于战争活动的全过程。在国家战略(大战略)的制定中,要以“先知”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和平时期,不能忘记战争;要未雨绸缪,谋划在先,预测自己未来作战对象,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搜集对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信息。一旦战争在即,就可以为“庙算”提供详实可信的依据。在制定具体的战役战斗计划时,也要以“先知”为前提。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要以知道敌人何处“不备”,怎样做才能“不意”;避实击虚,也要知道何处是实,何处是虚。这一系列战术原则都以“先知”为条件。 与“先知”结伴而行的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尽知”。“先知”追求一个“早”字,即在敌我军事行动之前;“尽知”追求一个“全”字,即全面详实,要对与战争有关的所有信息尽可能做到了如指掌。从战争目的上说,“尽知”包括利害两个方面。孙子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既不能见利而忘害,轻启战端;也不能惧害而忘利,失去战机。要在权衡战争利害得失的基础上,慎重地决定。 从战争主体上说,“尽知”包括“知己”、“知彼”两个方面。知己当然很重要,但相对比较容易。最重要、最困难的是知彼,因为知彼是“所恃而动”的依据,进行军事决策的前提。但是,“彼”不是死物,不会敞开大门,毫无戒备地让“我”去“知”,反而会隐真示假,所以,知彼并非易事。 孙子认为,用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他说:“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篇》)孙子鄙视祈祷、祭祀鬼神和卜筮等方法,反对用相似事物作机械类推,也不主张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来推验吉凶祸福,强调必须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搜集情报。“知敌之情者”自然主要是指敌人内部的人。五间中的“乡间”、“内间”、“反间”三种都是收买敌方内部的人。仅仅这些还不够,还必须派高智商的人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就像殷之伊挚,周之吕牙孙子兵法十三篇用间专列一篇,可见孙子对用间的重视。 在具体的战斗中,为了达到“尽知”的目的,还可以用“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刑之而知死生之地”等方法。用现代军事术语讲,就是以火力侦察的方法,了解敌人的阵法、实力、部署和活动规律。 总之,从“知”的广度上讲,除政治、经济、军事、天候、地理等等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