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英九元旦升旗拉两岸政治互动序幕(图)
|
时间:编辑时间:2009/01/02 出处:星岛日报 |
国家主席胡锦涛2008年12月 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从六方面提出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和平发展框架,并表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这是大陆对台湾当局展开政治协商的又一次呼吁。
笔者之所以说是“又一次呼吁”,是因为30年来,大陆一直呼吁台湾当局就政治关系展开交流对话。但蒋经国时代,“三不”主义(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当道,从根本上关闭了政治关系对话的大门;李登辉时代“戒急用忍”和后来“两国论” 的甚嚣尘上,也没有政治关系对话的基础;而陈水扁上台后,叫嚣“一边一国”,实施“去中国化”,加紧“台独”势力扩张,更不具备政治关系对话的可能。
国民党重新执掌政权后,马英九顺天应人,立即恢复台海两会的磋商,邀请陈云林访台,建立常规性磋商机制,“大三通”也得以顺利实现。和一年前对比,两岸关系的进展,真有冰火两重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经济热、政治冷,却又是2008年两岸关系的真实写照。
这个时候,胡锦涛关于“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时效、实效意义,才真正地凸现出来。
可以说,2009年,两岸关系的进步和变化,关键在于“政治关系”的务实探讨。这将成为两岸政府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必将形成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热点、焦点;2009年,台湾当局如何回应大陆关于“政治关系”的诚意、善意,也将从根本上决定马政府的前途和命运。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是大陆首次提出放弃以武力方式解放台湾,改以“和平统一”作为对台政策主要诉求。“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基本政策是两岸直接三通及四流(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交流)。至今,三通、四流等目标已经达成。
30年来,北京对台政策与时俱进,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四流;第二阶段是1981年叶剑英提出的“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叶“九条”)以及江泽民1995年提出“八条和平统一主张”,提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党可以对等谈判”、“在和平统一谈判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第三阶段,是近年来大陆对台政策的“和平统一已从促统转为更重视反独”;2003年3月胡锦涛提出“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而不是单单寄希望于某个政党)的“胡四点”,直接推动了2005年两岸党对党交流和2008年12月15日完成两岸三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008年12月 31日,胡锦涛从六方面提出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将两岸关系发展推向一个新的纵深的层面;即由经济、文化等交流合作的层面推进到“政治关系务实探讨”的层面。这也预示着,大陆将不仅仅停留在“党对党交流”上,也不仅仅满足于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行政“白手套”的握手上;意味着大陆政府可能正视现实,即大陆和台湾客观存在着两个互不隶属的“行政实体”,两个“行政实体”进行直接的、对等的交流、协商、谈判。
也只有这样,政治关系的探讨,才具有务实的、理性的意义。
目前在台湾的民主政体下,政党轮替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政治常态;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大言不惭地号称“代表台湾和台湾2300万人民”。即使国民党长期执政,她也不敢走回头路,不敢说她能代表台湾“行政实体”和台湾全体人民。唯一能代表的,是经过全民投票选举出来的“政府”。只有“政府”签署或授权签署的协议才具有法定效力。但很显然,即使“政府”授权,台湾海基会也不具备足够的资格来签定“和平协议”、“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议等等至关重要的协议;即使签定了,也将留下可怕的后遗症。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台湾当局公布说,今后行文不再以“中共”来称呼对岸,更之为“中国大陆”,也凸显台湾当局的新思维,即不在乎党派的象征而是注重“大陆地区”、“台湾地区”的“行政实体”的合法、有效性。
大陆也一样,尽管执政党是行政的领导机关,但执政党行为并不能替代政府行为。这也合乎进步的、现代的世界潮流。因此,“胡六点”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今后一段时期,也不限于马英九或国民党执政;而是希望日后无论台湾由哪一个党派掌权,都会按此而行。“胡六点”对两岸,都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所以,胡锦涛2008年12月 31日和2009年元旦的关于台海问题的讲话,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处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展现了大陆未来在两岸关系处理上的前瞻性、创建性和可操作性;显示了经过30年改革开放,大陆实力陡增的信心,少了过去一厢情愿的想法,愿意更多地从两岸分治的现实、台湾民众的思维去处理台湾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两岸和平统一的春天,因此而即将、真正向我们走来。
值得注意的是,胡锦涛上午提出“胡六点”,台湾“陆委会”与国民党下午就立即分别作出正式回应;马政府则在元旦由发言人王郁琦正式回应,反应明快。台当局“总统府”除肯定对岸领导人的两岸政策展现“新思维与务实作风”,也乐见两岸在“和平发展”主轴上,务实促进协商交流,为终结两岸敌对状态、增进彼此了解合作,开创契机。“总统府”认为,近期两岸签署四项协议、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及促成大三通等,都可说是两岸在累积互信和突破对立思维后,所展现的成果。“政府”期待两岸未来以更多智慧、理解、创意与包容,克服障碍、续创两岸新格局。
不过,“总统府”还强调,“台湾是多元民主社会,人民对未来前途有不同看法,对不同政治主张与言论都须尊重。”——显见,马政府还有观望、犹豫之心,假借民意牌来小心试探和讨价还价。
但在此前,2008年12月28日,马英九出席台湾行政当局高阶主管大陆工作研习会时,就要求各“部会”对台湾未来应有新的思维,并隔空呼吁,两岸不要再进行割颈、割喉式的竞争,否则,将有无穷的后患;对有人批评他称台湾为“区”是矮化,他坚称“以自由地区和大陆地区称两岸没有矮化”。尽管用语有他自己的色彩,但还是看得出,他和胡锦涛在重大问题上,有不谋而合的地方。
马英九还就台湾当局4年前推荐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罗昌发担任世界贸易组织平衡措施小组成员,被打回票,但今年被接受一事,来说明两岸都“逐渐了解,不要再进行割颈割喉式竞争”,称“外交部”提出和解休兵,虽然至今仍未与大陆进行协商谈判,但在国际上气氛已有相当大改变。这,从侧面表达了他对大陆善意和诚意的心存感激。
两岸关系从进程看来,马英九在台湾执政未满7个月,迄今两岸互动活络,应归功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增加。但两岸分隔60年,双方在原则问题上还存在根本分歧,必须让时间和具体措施逐步消弭隔阂;“胡六点”阐述大陆对台的这些新思维和新政策,为两岸互动构筑一个新框架;若按“胡六点”的构思发展下去,开放政治敏感议题和提高两岸互动层次,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当然,“胡六点”展示的是大陆方面的愿景,也与马英九上台后所推动的两岸政策契合;但形似不等于神似,以两岸政治立场、取态的鸿沟,台湾在两岸政治事务的步步为营,两岸触及构筑政治和军事互动框架,肯定是尖锐斗争的开始。
因此现阶段,大陆要释出更多的实质善意,强化政治互信,消解隔阂。
笔者注意到,元旦早晨,马英九在低温寒风中,参加就任后第一次“总统府”元旦升旗典礼,精神抖擞地和群众一起高唱“国歌”。据媒体报道,马英九元旦贺词早已定稿并付印,并未回应胡锦涛的谈话,内容对两岸关系着墨不多,大都集中在政府改造、人才培育、“国土”规划上。马英九公开要求公务员要有“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的慈悲心”,走入民间解决问题,为民兴利;并指出,回顾去年一年,台湾经历许多具特殊意义的历史时刻,在民主发展、两岸关系、国际参与三大领域跨越历史里程碑,但此时却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他向在野党喊话,“面对全球经济的严峻挑战,全台必须不分蓝绿,团结一致,一同携手救经济”;而“政府需要人民监督与鞭策,不会忽略在野党与民间的声音。”
马英九还宣示,维护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应是朝野政党共同努力的方向,大三通对台湾是机会、也是挑战,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深化,当局也会积极维护“主权”与尊严。
马英九元旦文告虽然没有一字回应胡锦涛的谈话,但笔者认为,其内容实质,却无处不在回应;——媒体曾报道,在胡发表讲话前,马政府就获知了部分讯息。“不分蓝绿,团结一致”;“不会忽略在野党与民间的声音”,很有“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意味;“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深化”现状下,“积极维护‘主权’与尊严”,不应解读为“变相台独”,而是他强调台湾“行政实体”和大陆互不隶属的、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历史成因和现实存在,大陆不能做一相情愿的回避。
而马英九精神抖擞地和群众一起升“国旗”、唱“国歌”,不仅是对李登辉、陈水扁路线地挑战和颠覆,更是有力地宣示台湾已经回到两蒋时代“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台湾的升“国旗”、唱“国歌”感到郁闷,而应该喝彩。毕竟,台湾的“国旗”、“国歌”,曾经在大陆升了许多年,唱了许多年。台湾的执政者升下去、唱下去,大陆才值得高兴;大陆和台湾,也才有政治互动、和平统一的坚实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马英九元旦升旗,恰恰是拉开了两岸政治互动的序幕。
但也因为如此,接下来的考验和挑战,却是很严峻的。两岸的政治制度和执政理念,距离是如此之大;价值观的隔阂,又是如此之远!两岸的政治博弈,从此必将波澜壮阔,精彩纷呈。
从2009年开始,两岸关系的戏码,也必将绷紧全世界的神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