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黄集伟:2008年度语文2008/12/31
  •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10大语文差错2008/12/31
  • 文明的冲突继续 亨廷顿去世2008/12/30
  • 从中国车牌看“文明冲突论”2008/12/30
  • 韩寒获得2008年度公民责任奖2008/12/28
  • 萝丝书情:贝塔斯曼务虚 路金波得实惠2008/12/28
  • 刘宝瑞大师竟然是这么死的2008/12/27
  • 申波:法家研究的革命诉求2008/12/26
  •  
    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
    时间:2009/01/02 出处:哲学研究
    正如没有‘散文”概念之前,人们就用散文写作一样,在“科学”概念诞生之前,人们也有了科学活动。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把炼金术士叫做化学家的祖先”、李约瑟把道家称为中国科学的先驱者的缘由。佛讲来世得福,道说即世成仙;前者不必为后果负责,后者必须承担风险责任,因为佛无对应后验,而道却有现实“验证”,让“验证”把“风险”压低到最小限度,是其全力以赴的动力。这就是求“真”去“妄”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那时的科学精神。只是这种精神一方面淹没在许多玄妙甚至荒诞的形式中,另方面也从未被其创始人意识到。但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阐明其本来面目,剥去其神秘外衣,就成为可能的了。下面,拟逐一加以分析。

    一、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理性精神

    “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这一关于世界总体和本质的理性观念,否定了上帝、鬼神等传统人格神的主宰地位,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法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下引该书,不注书名);“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由于“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故人类必须循道而行:”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庄子·养生主》中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强调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重要性,启示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道”这一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以上论述包含了如下观点: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第三,天地万物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不能无视规律而主观妄为,而只能尊重和因顺“道”这一世界的根本规律。这些思想正是科学理性精神的基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92页),对于世界的统一性、简单性的坚信和追求,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的动机”。

    中国科技史的事实也说明,正是上述因素推动着道家探索自然和人类生命之奥秘,“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以求体悟“道”这一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在《老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等众多道家著作中,都记载了作者探索自然的真知灼见,我国天文学的重要流派“宣液说”、“浑天说”的形成就与道家“道”、气”等学说有密切联系。(见吕子芳《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黄帝内经》也认为,只要能够认识和掌握“大道”这一本质规律,就能触类旁通,由浅及深。《素问·气交变》说:“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可见,道家为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

    二、率性而行,探玄索隐的人生旨趣

    由循道而行、顺应自然的原则,又导出了物各有宜、率性而行的主张。《庄子·至乐》篇中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爷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就启示人们,万物各有特性,各有好恶长短,应该充分认识和因顺万物的特性。《淮南子》的《泰族训》、《主术训》等篇章中更是明确提出“物各有宜”、“各便其性”、“率性而行”等主张。玄学家郭象通过注释《庄子》,将顺性、无待的人生哲学发展为“独化”、“自生”的主体精神。他认为,万物独立生长而无所资借,“独化于玄冥”。任何事物都是自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郭象:《齐物论注》),“无待”于任何力量的主宰。故应“使万物各反所宗于体中,而不待乎外”,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力量,才能够够“任而不助,则本末内外,畅然俱得,泯然无迹”(同上)。沿着“独化”的思路,郭象向往“因众之自为而任”(郭象:《在宥注》),“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郭象:《逍遥游注》)。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