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拱手让出稀土定价权
|
时间:2008/12/18 出处:国际先驱导报 |
中国钢企进口铁矿石时的竞相抬价,在稀土出口企业间变成了互相压价,最终将定价权拱手让人
虽然没有过去主抓安全工作时的声色俱厉,李毅中的遗憾仍真诚而直接:“这次的教训太深了,不能再吃第二次亏了。”
进口依存度超过50%的中国铁矿石贸易,因定价话语权旁落和经营失误,刚刚交出了一笔巨额学费。而与铁矿石进口企业竞相抬价导致巨额亏损相比,被称为 “工业维生素”的稀土,也在经历一场价格浩劫:作为稀土价格风向标的镨钕产品如今只有8万元一吨,不及去年价格的三分之一。
全球金融危机是稀土产品价格跳水的主要原因,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稀土行业自身无序竞争的痼疾才是问题根本所在。
反复上演的悲剧
12月2日上午,稀土资源重镇赣州市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明令当地稀土矿山停产。但对不少公司来说,不用政府要求,自己也会主动停产。
“我们公司给工人放假了,就发基本工资。”江西赣州德利稀土公司的副经理邹先生表示:“不开工赔钱,开工更赔钱。”在重稀土(稀土分为重稀土和轻稀土)的主产地赣州,多家稀土开采、加工企业都已停产或限产。
“供大于求是主要问题,将来价格可能更差,因为不少公司还有库存。”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说。这位曾任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在稀土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专家,并未对当前行情感到惊讶。他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就开始大规模开采、加工稀土,类似困境在过去20年间已多次上演,好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厂家都去开矿、加工,价格不好就停产,好日子能持续一两年,坏时则绵延三四年。
发人深省的是,为何在占据全球稀土产量90%、储量43%的情况下,中国稀土价格依然被动“陷落”?
“窝里斗”惹祸
“定价权应该说是在中国人的手上,但我们没把握好。”张安文说,一些地方省份违背中央规定无度开采、加工、出口稀土是主要原因。邹永春也表示,“地方老板只要有钱,再和村里搞好关系,找几个人就能开矿”,而这些矿大都没有获得国家许可。
张安文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一吨不用分离的重稀土精矿就能卖几万,这些人一年开10吨就能赚几十万”,但江西管得严格了,开矿者便流窜到广东、福建、湖南,“小矿主能挣钱就开工,没钱就走人,自身损失不大”。
中国钢企进口铁矿石时的竞相抬价,在稀土出口企业间变成了互相压价,最终受益者都是外方。
“稀土行业的现状可以说是诸侯割据,从省一级就开始违规了。”张安文感叹,数不清的企业都在超过规定量出口稀土产品,价格随之被压低。而国外买家也盯上了中国企业的弱点,想尽办法占便宜,“一张订单满天飞的现象也很普遍,其实订的不多,但他们四处打听,最后造成假相,许多供货方都去谈判,价格就下来了 ”。
两度夭折的联合
针对稀土产品价格长期“受制于人”,有学者建议停止出口。张安文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整顿中国内部市场才是根本出路。
学界也早已开出近乎“陈词滥调”的处方:严控开采、加工量;建立稀土资源储备体系或稀土“欧佩克”,内部团结、统一定价。
“意愿虽好,但操作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张安文表示,国家一度推动建立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以提高行业集中度,以中铝、包钢为领头企业的南、北两大集团筹备组也在2002年、2003年相继成立,但因企业、地方政府间难以平衡利益关系,努力无果而终。
可喜的是,目前稀土行业的整合已初见成效:作为北方稀土旗舰企业,包钢稀土近年来已囊括了内蒙、山东等省分的多个大、中型稀土企业;今年4月,江西铜业整合了四川冕宁的多个稀土企业;11月底,五矿集团也联合赣州当地企业合资成立了五矿稀土(赣州)股份公司,试图在5年内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公司。
联合的道路能走到哪一步,业内人士都表示了谨慎的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