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赤子之心 浩气长存:彭德怀110周年
|
时间:2008/12/15 出处:炎黄春秋 |
今年10月24日是彭德怀诞生110周年。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出生在湖南湘谭乌石镇一个贫苦农户。童年时期的他吃不饱饭,遭遇悲惨,苦难的经历在他身上深深打下了劳动人民的印记。来自社会底层,他深知社会底层人民的苦痛,这使他一生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时造就了他不屈的性格。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人民的福祉,他终生奋斗不已。在人民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为民请命。虽历经劫难,终不改赤子之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在他诞生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切地缅怀他。 一、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战场雄狮 彭德怀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英名与建树是同战场分不开的。1916年,他投身湘军。由于作战勇敢,从士兵逐级被提拔为团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同滕代远等人一起领导了平江暴动,成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成就辉煌,期间军事人才辈出,群星闪烁,彭德怀可以说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 在战场上,彭德怀以能打硬仗、恶仗著称,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曾经勇挑重担,指挥区区七、八百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面对两、三万白军的重重包围,他率领部下浴血奋战,终于成功突围,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红军长征途中,他担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阻截,险像环生。他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屡屡以少胜多,化险为夷。长征到达陕北吴旗镇,他指挥的直罗镇战役,歼灭了尾追的白军骑兵,粉碎了敌人乘红军立足未稳进犯陕北的企图,胜利结束了长征。由于此战的胜利,毛泽东欣然作诗一首赠彭德怀,“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尔纵横。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外侮。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腐败无能的统治者多次对外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备受欺凌的华夏儿女,期望着出现自己的英雄人物在对外战场上打败侵略者扬眉吐气。 时势造英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彭德怀就是这样的英雄。他胆魄过人,指挥装备劣势的八路军在敌后发起了百团大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全民族团结奋战,抵御外侮,最终取得百多年来对外战争的首场胜利,捍卫了民族独立。在这期间,大智大勇的彭德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结束,国民党军20多万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彭德怀指挥仅2万余人的陕北部队,同十倍于己的敌军作战。他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以极劣势兵力战胜强敌,粉碎了敌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中外战争史上,能够以这样悬殊的兵力以少胜多是十分罕见的。后来,他指挥人数最少的西北野战军解放了西北五省,成为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 彭德怀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朝鲜战场上。1950年10月,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统帅中朝军队反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美国号称世界头号军事经济强国,有强大的空军、海军,手中还握有原子弹,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而我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国内经济凋蔽,百废待兴,经济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处于极端劣势。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彭德怀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统帅中朝军队殊死战斗,将不可一世的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朝鲜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中国军队开始被世人刮目相看。同时,朝鲜战争也为彭德怀本人带来了世界声誉,他被斯大林誉为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成为现代中国军队在世界上最知名的将帅,声震环宇。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征途中,在战场上不畏强手,战胜强敌,为民族找回尊严的英雄彭德怀是不应该被人忘记的。 二、清政廉洁,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 在战争年代,他尽管身为统帅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却从不搞特殊化,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行军途中,与战士一起徒步行军的彭德怀口渴难奈。碰巧,一个农民汉子挑水路过,彭德怀征得同意后,双手捧着水畅饮解渴后道谢匆匆离去。这场景被国民党军的一些俘虏看到了,当得知他就是彭德怀时,这些俘虏被震憾了。其中一个感慨道,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国民党军队会失败,而共产党军队能够取胜了。 建国后,他虽然位高权重,却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两袖清风,从不搞特殊化。1955年,彭德怀到胶东视察海防。在烟台招待所,他看到桌子上摆满了香烟、水果、奶糖,就把所长、管理员叫来,当得知招待费的数量还不小时,就说:“那也只能招待外宾用,不要用于招待我们自己。你们想想,主人自己每天大吃大喝,这个家还能当好吗?不吃穷了才怪呢!尤其是首长们,本来工资就高,又白吃白喝白拿,再弄个双份儿,这哪像为老百姓当家作主的样子?升官发财搞特殊,这是国民党的传统,共产党人还能向他们学习吗?” 有一次,他南下检查战备和国防工程回京途中路过南京,在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家作客。许世友在饭厅里招待彭老总,桌上只摆着四样菜:炒豆芽、土豆丝、烧豆腐、炒肉。对许世友的不客套,不摆谱,不铺张,彭德怀十分高兴地说:“我们都是‘出家人’,都应该爱国家之财,爱人民之财。管‘公’的人要牢守三条:第一自己不贪,第二不给人家送,第三敢把厚脸皮的上司、熟人挡回去。有这三条,才能保得住个‘公’!”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他回湖南老家调查研究,临别,家乡的干部瞒着他送了一坛蜂蜜带回北京。回到北京后,他知道了此事,心存不安,写了一封长信,寄语乌石大队的干部。信中说:“回到北京住地,数星期以后,才发现你们送我一瓷坛蜂蜜。这是乌石生产大队全体人民的劳动果实。我对中国人民和邻友们无多贡献,吾心为之不安,深感惭愧。拟将原物奉还,又不便投寄,约折款30元,请予查收,交大队投入副业生产。” 彭德怀曾经这样说:“干部在人民群众中,时时刻刻要像扫帚一样供人民使用,为人民谋利益。……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抬高我们,赞颂我们,害怕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的这番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一些醉心当官发财做老爷想在老百姓面前摆谱的某些官员来说,无疑是一针清醒剂。 三、有良知,讲真话,敢“为人民鼓咙胡”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主持军队工作。在搞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他也关注着经济建设,关心着百姓生活。 1958年,全国搞“大跃进”,大炼钢铁。在所谓“大跃进”中,各地刮起了浮夸风,动辄放卫星。为了“保钢铁元帅升帐”,农村抽调大批青壮劳力上山采矿、烧木炭炼钢铁,其实炼出来的都是些废品。剩下老、弱、病、幼、妇在家,以至熟透了的庄稼收不回,烂在地里。群众对此忧心如焚。彭德怀在一次到甘肃视察时,听到部队基层反映的这些情况,引起他的忧虑。为了弄清事情真相,他回湖南家乡做调查。在调查中,他亲自下到稻田中查看稻穗生长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心里有了数。一位老红军出于对老首长的信赖,写下一首顺口溜,递给他:“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请为人民鼓咙呼!” 彭德怀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在他看来,让农民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共产党打天下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怎么能让农民饿肚子呢?在经过调查掌握了事情的真相后,他坐不住了。在庐山会议上,他实事求是地写信向毛泽东反映了这真实的一切。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的脑子发热。为了超英赶美,大炼钢铁,家家把自己的铁锅砸了吃食堂;为了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实际亩产几百斤,却亩产几千斤,几万斤地层层虚报,闭着眼睛说瞎话——国人皆处于昏热状态。现在看来,这些事情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千人喏喏,不如一人之谔谔”。彭德怀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良知,敢讲真话。当他人或屈从压力,或另有所图而闭着眼睛说瞎话唱赞歌时,他却逆潮流而动,不计个人得失地写下了那封著名的万言书,指出当时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希望改进工作,改善民生,让国民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像唐代的韩愈一样,彭德怀因上书而获罪遭贬。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这封信招致毛泽东的严厉批判,随即被打成右倾反党集团首领而被罢官。从此,彭德怀开始遭受厄运。先是搬出中南海,被下放到北京郊区的吴家花园劳动,头上戴着右倾反党的帽子被监管。 从事业的颠峰一下跌入谷底,身上还背着莫须有的罪名,对他来说,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即便身处逆境,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疾苦。庐山会议过后,当他听到由于“左”的错误,好多地方饿死人的情况严重时,潸然泪下。他的家人宽慰他:“当初照你的意见办就好了。”而他却说:“我的意见要真错了就好啦,老百姓就不会这样吃苦了。”到了这般境地,他不为自己在庐山的不幸言中而宽慰,反为人民的不幸而痛心。这是何等纯洁的思想境界,多么崇高的品德啊! 疾风知劲草。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一身正气,铁骨铮铮,敢于为民请命的彭德怀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横亘在历史的座标上,令人仰止。 四、丹心昭日月,风范励后人 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彭德怀遭遇不公,受到迫害。由于蒙受不白之冤,他的心情沉重,身体消瘦,头发很快花白。但他没有沉沦。在吴家花园,劳动之余,他大量读书,深入思考。庐山会议后,他为自己的命运忧虑,但更多的是为党和国家的命运而忧虑。他曾忧心忡忡地对自己的侄女说,庐山会议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像这样以后谁还敢讲真话啊!事实确实如此。以后党内生活中的家长制,一言堂,个人崇拜越演越烈,发展到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更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一场空前的浩劫。 晚年的彭德怀很不幸。他没有子女,妻子在他最需要关心温暖时离他而去。蒙受冤屈,失去了自由,人们对他敬而远之。他孤独,苦闷,彷徨。他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够给他平反,还他一个清白之身啊!为此,他上书,申诉。但是却石大海。 更大的不幸在后面。文革开始了,彭德怀的身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摧残。年近70的他,被红卫兵纠斗,数条肋骨被打断,投入班房。没有人格,没有尊严,衣服破烂不堪,甚至见不到阳光。无休无止的折磨,长期非人的待遇,使他患上了食道癌。1974年11月29日,风烛残年的他,在一间幽暗的病室,没有亲人送别,孤苦零丁,凄惨地含冤离开了这个世界。 彭德怀生前曾对人说过:“我是一个苦命的人”。是的,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还有一个悲惨的晚年。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讨米、饿饭、砍柴、挖煤、当堤工这样苦难的生活中过来的。他的一个弟弟是活活饿死的。他在监狱中写的自述中这样记述,大年初二,祖母要带着三个小孙子出去讨米。“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七十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我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写这些“交代材料”时,写到伤心的时候,我们威震环宇的统帅常常写哭了,眼泪打湿了纸张。“他们走远了,我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卖了十文钱,兑了一小包盐。砍柴时发现枯树兜上一大堆寒菌,拣回来煮了一锅,我和父亲、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们黄昏才回来,讨了一袋饭,还有三升米。祖母把饭倒在菌汤内,叫伯祖、父亲和我吃。我不肯吃,祖母哭了,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彭德怀关心人民疾苦,一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同他早年不幸的经历有密切关系的。 与不幸的早年相比,他的晚年更为凄惨,更加让人叹息不已。 不过,历史是公正的。虽然彭德怀含冤离世,但是是非自有公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终于还了彭德怀清白之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彭德怀一生热爱人民,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风范,他的品格将永远激励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