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多少苹果可以创造
|
时间:2008/12/09 出处:中关村 |
苹果公司以史蒂夫·乔布斯本人的传奇经历和苹果公司不断超越想象的创新能力,俨然成为众多教科书中的经典范例。苹果的成功是否可复制到中国的众多企业?苹果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今年以来,“中国制造”的标签遭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拷问,我们是否可以在进一步维护和强化“中国制造”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产地在中国的“苹果”? 被过滤广告
有人曾一语概括,认为苹果是“创而不造”,其实倒也贴切。无论是iPod还是iPhone的生产组装链条中,都是由全世界的代工厂完成。
消费者看到的苹果是功能与造型的完美体现,而背后则是苹果公司卓越的设计管理能力,强大的价值链把控能力和商业模式的重塑,使得其掌握了价值链中的战略控制点,并拥有最大的利润池。这其中,苹果的企业文化、前期调研、需求把握、产品概念、功能与造型、产品销售环境、媒体宣传、不断创新的精神等都起到了相互强化的作用。
不过,简言之,无论是苹果早期的iMac还是后来的iPod直至现今风靡一时的iPhone,苹果都一直延续着其固有的风格,即“创造为先”,而非“制造为王”。苹果是制造创意并善于将创意重新配制到产业链中,并将其转化为商业奇迹的公司。
不少企业都在矢志不渝地追求创新以期快速驱动公司的发展。这其中我们不乏看见诸如苹果、3M、微软、通用电气、索尼、诺基亚、IBM等公司不断卓越创新的身影,而苹果则是其中的领先者。苹果的创新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功能与造型的创新,更多的则是对受众的需求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以新的价值组合和呈现方式来激发与引领客户的需求,从而步入新的广阔的蓝海。
在商业模式上,苹果采取了与此类似的价值链分拆战略。价值链分拆战略通过业务战略性剥离,或通过掌握核心环节外包非关键环节等实现价值的最大获得,苹果无疑对价值链分拆战略做出了极好的诠释。在这方面,IBM、耐克、宝马汽车等众多公司都有相同的策略。
中国企业是善于学习的,诸如《蓝海战略》、《世界是平的》、《营销想象力》等信手拈来。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企业家所做出来的绩效却大相径庭。有的能够做大、做强,做出中国模式和发挥出中国优势。如一些中国企业家现在开始提出要拥有品牌和设计以及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最终以“虚拟企业”的模式,进入企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一些企业则在邯郸学步,在亦步亦趋中迷失了自己,导致战略混淆、战术匮乏、执行乏力,效能与效率发生对峙。
象《论语》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都给予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应以定标比超的思想拓宽我们的视野,不要将自己定位于全球产业链中的代工环节和微笑曲线的底端;不要止步和满足于利润池的浅水处,而应走向价值链的高端。这是一个过程,无论是华为等公司对自有专利技术的积极获取与渴望,还是奇瑞等公司的不按常理出牌,再有一些不断谋求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的探索与努力,都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国已不仅仅再满足于“中国制造”而是要“走出去,走上去”,要扩大制造的边界,加大创造在其中的比例,以模式创新、价值链分拆等众多战略实施,在众多同样绚烂的“苹果”身上烙上“CreateinChina”的世纪标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