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中国禁映“海角七号”成政治事件2008/12/05
  • 章子怡:为电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2008/12/04
  • 赵文卓讨采光权 告赢邻居方力钧2008/12/03
  • 赵琳离开央视内幕:插足后遭抛弃()(图)2008/12/03
  • 李连杰创“杰世纪” 再登时代封面()(图)2008/12/02
  • 层层遮挡中的梅兰芳()(图)2008/12/01
  • 海角七号紧急叫停暂缓引进2008/12/01
  • 横店圆明新园不建了 捐款去向成谜2008/11/29
  •  
    梅兰芳孟晓冬杜月笙间的爱恨缠绵
    时间:2008/12/05 出处:泡网江湖论剑
    杜公馆:戏梦之间的爱恨缠绵  查看原帖及评论

    提交者 : 不停地跑   文/老克

    由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将在今年12月12日在内地全面上映。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小冬则不能不提梅兰芳;同样,《杜月笙传》可以没有孟小冬,但《孟小冬传》则绕不开杜月笙,兜兜转转,要想细细梳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恩恩怨怨,就得从上海说起。

    新乐路是上海一条不起眼的后街,从西头走到东头不过15分钟。沿途两边的小洋楼里现在开着小饭馆、甜品档、洗衣店,弥漫着居家的烟火气息。新乐路紧靠淮海中路,原名叫亨利路,是当年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如今在上海大名鼎鼎的首席公馆就坐落在这条路上。它曾是1930年代旧上海青帮教父杜月笙的公馆,也是黄金荣、杜月笙和金廷荪等人合股的三鑫公司办公处。不过,当年杜月笙在上海真正居家的公馆还有两处,一处在不远处的东湖路,即众所周知的“杜公馆”;还有就是坐落在宁海西路的“杜家老宅”(据说已经拆除)。不过,在香港还有一个杜月笙晚年住的“杜公馆”。也就是说,若想寻找杜公馆的前尘今世只能从这三处着手。

    1、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

    走进新乐路82号这幢灰色的别墅,仿佛回到了1930年代的上海,据该公馆的刘小姐介绍,这座别墅始建于1932年,当时是请了著名的法国设计师Lafayette担纲设计。如今也可以看出西式别墅搭配中式庭院的格局。走进那气派的大堂,仿佛走进一家私人博物馆,古董桌、壁炉、立灯、30年代钟表、电影放映机、瓦斯热水器,橱窗里还陈列了1930年代各类票据、地契、旧式照相机、柯达胶卷、杜月笙大事记簿等物件,令人目不暇接。在那些装修豪华的走廊里,我还看见梅兰芳、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大幅照片。所有这一切,都让人想起旧上海滩、黑帮、名流、交际舞会、鸦片、火并、暗杀、传教士、杜月笙、梅兰芳、章太炎这些旧式符号。

    据刘小姐介绍,这些古董都是“首席公馆”的老总殷鼎亲手收集的,这个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海归人士,拥有两个博士学位,也许正是世界级的眼光,他对“传奇的、文化的、不可再生的”老建筑是情有独钟。这里摆放的三百多件历史藏品,其实它们是会说话的,就像我站在那个大堂里,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就会本能地向你涌来。

    如今这里会经常举行上海的顶级派对,就像前段时间举行的“百年峰”派对,男人们穿上了丝绸的中式长衫,女人们用古典旗袍秀出五彩纷呈的身段,香风阵阵,乐声柔柔。让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风情昨日重现……

    如今杜月笙的名字已成为旧上海的logo符号,对他的是非功过我们也无权评说,我们更关心的是杜公馆背后的有关梅兰芳、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恩恩怨怨。

    我第一次看到孟小冬的照片,是在老六先生编辑的《读库》里面,那一组黑白照片很像现在时尚杂志拍的时尚大片,不同的是,孟小冬比现在的模特眉目之间多了些许英气,这个当年最年轻的女扮男的须生,在18岁那年见到了男扮女的名旦梅兰芳。正是那次同台演出《游龙戏凤》的偶然机会,当才情窦开的女子遇到了温情尔雅的中年男子,就像火星碰到了地球,想收手也是很难的事情。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台上两人的唱做之间,那眉眼,那姿态,台下的观众再傻冒也都看出来了,一时间“小冬配梅郎”已成为北平人的八卦新闻。

    世界上往往没有圆满的事情,此时的梅兰芳已有两房妻子。

    梅兰芳16岁成婚,娶的是著名武生王毓楼的胞妹王明华。1921年又迎娶了大鼓艺人福芝芳,这就是著名的“福二奶奶”。福家是旗人家庭,父亲早丧,福母教女甚严。据说福当年在天桥演出,吸引大批仰慕者追赶马车,福母特备皮鞭抽打——也许正是福母挥鞭子的瞬间,也挥出了“福二奶奶”的人生自信。

    但是,爱情有时就是有点邪乎,有点一根筋,甚至有点不计后果。孟小冬太爱这个男人,这个男人也提出了折中的方案。孟小冬嫁过来后,享受平妻的待遇——旧时风俗,兄弟无后的,可同时娶几位正室,心动不如行动,1927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四,孟小冬欢天喜地进了婚姻的围城。

    据说,梅兰芳在结婚前三个月,曾带孟小冬去天津见了王明华夫人,厚道的王氏夫人很好说话,但二夫人福芝芳,却一直不肯承认孟小冬。梅兰芳只能“金屋藏娇”,将孟小冬安置于东四十条,即朋友冯耿光的公馆里。据说直到现在,梅家后人还是忌讳谈论孟小冬。

    1933年9月5日,在天津《大公报》上,孟小冬连登《孟小冬紧要启事》,宣布与梅兰芳脱离家庭关系。

    梅孟分手坊间最流行的版本,是那个震惊京城的“血案”——富家子弟王惟琛因为单恋孟小冬,持枪去梅家误将《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打死。还有就是报上提及的“戴孝风波” ——梅的伯母去世,孟小冬要回来戴孝,却被福芝芳阻拦。小冬觉得非常丢脸,从此不愿再见梅。在那个大雨的夜里,梅兰芳被孟小冬关在门外淋了一夜的雨。

    如果说“血案”让梅兰芳丧失了的面子,而“戴孝风波”更让梅兰芳伤了里子。那个“雨中断情”的细节,一方面表现了孟小冬死心眼、一根筋的性格,也是“冬皇”独立人格的骄傲。同时,另一方面也让梅兰芳在那个漫长的雨夜里下了分手的决心。由此可见,许多婚姻破裂并非感情不合,有时就是“过家家”的赌气,哪怕是两个艺术大师也不能幸免。

    于是,孟小冬选择离开北平这个伤心之城,回到了上海。

    2、东湖路70号“杜公馆”

    东湖路的“杜公馆”其实离新乐路不远,不过,我去的时候还是费了些周折。这条路上有两个公馆,一个是东湖路7号的大公馆,另一个是东湖路70号的“杜公馆”,都是属于东湖集团。最后还是东湖宾馆的李志文先生指点迷津,给我讲述了“杜公馆”的背后故事。

    中西合璧的“杜公馆”,既有法国舒适典雅的建筑特点,又具备南方庭院建筑风格,与爱穿长衫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杜月笙的身份恰好吻合。不过,豪宅的主人杜月笙并没有花一分钱,而是杜月笙利用宋子文透露的消息,帮助“伙友”金廷荪包销航空奖券发了横财。金廷荪“知恩图报”,耗资三十余万美元,在1934年在东湖路建造了这幢富丽堂皇的“杜公馆”。

    当年的杜月笙曾做过这样的安排:底层客厅可摆50桌筵席,平时作会客用。东厢房作账房间,西厢房作大菜间,二楼给第二夫人居住,三楼给第一夫人居住,西边一幢小洋房给第三夫人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房给第四夫人姚玉兰居住。李先生告诉我,大堂一偶的红木家具,大堂门口的石狮子,还有院内的石榴树都是当年杜公馆的旧物。

    正当杜月笙准备入住时,恰逢“八一三”战事爆发。抗战胜利后,这幢房子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它以60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美国领事馆,自己却住到茂名南路的华懋公寓。不过,李先生还告诉我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当年因有位设计师在院内亭子里上吊自杀,杜月笙认为房子不吉利,就急于转手卖掉了。解放前夕,风云一时的“杜大亨”携家眷离开大陆去香港。解放后杜公馆改建成上海东湖宾馆。

    据说早在20年代,小地痞杜月笙就已暗恋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孟小冬。后来孟小冬到当时京剧大本营——北平发展,离开了上海。伊人北上,他只好娶了孟的姐妹淘——名须生姚玉兰,就像吃不成桃子,吃点李子也将就了。爱情有时会让人崇高,人有了追求,想法和做法也就不同。据说杜月笙为了匹配心爱的女人,他让人念书给他听,穿着打扮也尽量朝文化路子上靠,他做过坏事,也做过善事,他是个非常矛盾的统一体,从那本《杜月笙传》里就可以看出来。

    上海大亨杜月笙像戏文里的架子花脸,骨子里的邪气霸气,横扫著上海滩几十年。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温暖的男人,对孟小冬是往死里好——是那种远远地站在身后,不求回报的好。

    比如:孟小冬跟余叔岩学艺,余家女儿出嫁,她送出满堂的红木家具,而买单的却是杜月笙;那年杜母寿宴,邀得全国上下名角齐齐出台的著名堂会,他请孟小冬唱了八天的压轴戏,就是要彰显孟小冬的冬皇地位。这种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事情,让多年飘泊于江湖的孟小冬倍感温暖,也许戏文是有教化作用的,比如知恩图报,比如忠贞不渝,就在孟小冬赴沪不久,两人便成了情缘。事过境迁,我不知道当年孟小冬再嫁有没有赌气的成分?远在北京的梅兰芳心里又是什么滋味?不过,杜月笙还是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据说办护照时,孟小冬说了一句话:“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虽然婚姻仅是一张纸,但世上许多女人还不是就为了这张纸。杜月笙在这个问题上,是个男人。



    3、香港坚尼地18号“杜公馆”

    香港有个太平山,58年前,孟小冬便与杜月笙在这里隐居,门牌为坚尼地18号,虽然这里是香港最为普通的公寓,却是孟小冬第二次婚姻的地方。

    1949年5月19日的早晨,从上海坐船去香港的杜月笙,已经可以看到解放军部队的行动。就在对面是黄浦江岸边的一家纺织厂,他母亲年轻时曾在那里做工。英雄已非盛年,此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是庆幸的是,在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在他身旁陪伴的是美人孟小冬。

    回头想想,孟小冬来到香港,其实没有过上好日子,昔日的大亨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几十年风霜雪雨,端茶倒水,不离不弃。许多年后,谢晋的那部电影《舞台姐妹》有句经典台词: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台词正是孟小冬人生的真实写照。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去世,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粗茶淡饭,安静生活,对于没有野心的女子来说,却已足够;但她不可能不怀念那曾经的舞台喧闹。于是,在杜家的客厅里,也常常传出她与戏界旧友的咿咿呀呀。

    好在香港还有一批朋友:马连良老师,弟子钱培荣、赵培鑫,琴师王瑞芝,人可以没有单位,但是不能没有朋友。据说,孟小冬当时在客厅的一些演唱,都被有心人钱培荣用大盘磁带录了下来。

    1956年,那位曾经念念不忘旧情的梅兰芳,在香港转机时还挑了个时间去看孟小冬。这是多年解冻的“破冰之旅”,我相信那个场景很像舞剧《白毛女》的唱词:山洞里遇喜儿,又是悲来又是喜。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去世。孟小冬不知道,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在香港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北京家里,一个人在收音机旁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在台北去世。梅兰芳不知道,孟小冬卧室里只摆放两张照片,一是恩师余叔岩,一是旧爱梅兰芳。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恩恩怨怨,终于落下帏幕收场,正像《红楼梦》里形容的那样: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