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人民币连两日跌停 贬值信号强烈2008/12/03
  • 人民币放手 亚洲爆贬值竞赛2008/12/02
  • 国际原油暴跌 逼近每桶49美元2008/12/02
  • 黄光裕案由公安部督办2008/12/02
  • 传燃油税1月1日执行 每升征1.5元2008/12/01
  • 百点降息 酝酿更积极财政产业政策2008/12/01
  • 茅于轼:穷就别买房 政府没义务满足2008/12/01
  • 小辈争遗产 王永庆胞弟怒斥2008/12/01
  •  
    《资本论》与华盛顿、北京共识
    时间:2008/12/03 出处:价值中国网
    1、《资本论》:

    《资本论》的作者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1883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全书205万字的思想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它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8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按原计划,《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例如,关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所以,在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时,不妨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2、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 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当华盛顿共识逐渐显现出失败, 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 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是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在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一个会议总结发言时提出的,共包括十条政策措施:政府财政自律(尽量减少赤字),调整财政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少国防开支),税制改革,放开利率、汇率,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私有化,放开管制和保护产权。后来,支持“华盛顿共识”的人把十条扩展成20条,增加的内容包括公司治理,反腐败,灵活机动的劳务市场,遵守WTO规则,国际金融规定和准则,谨慎开放资本账户,取消汇率多轨制,独立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充足的社会保险和有计划地减少贫困。

    3、北京共识:

    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兼中国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的一篇论文,提出当代经济发展的“北京共识”概念。乔舒亚在论文中阐述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他把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
    中国在经历主要强调经济发展的阶段之后,创建一种可持续发展与平等的发展环境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强调维持社会稳定、减少环境污染和惩治腐败。
      乔舒亚·库珀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全世界产生涟漪效应。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和亚洲其他国家商品的重要进口国,中国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钢材、石油等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支持中国的增长,就是支持自身的增长。这种情况使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形成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北京共识”并非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全球力量平衡等问题。乔舒亚·库珀认为,中国一向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主张通过广泛接触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例如,中国当前参与了40多个亚洲区域性安全与经济论坛。北有上海合作组织,南有东盟“10+3”等。
    乔舒亚·库珀认为,“北京共识”取代了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主张走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经济发展道路,而这种模式在阿根廷等国的实践结果表明存在严重问题。目前,主张创新、注重平等的“北京共识”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4、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所谓“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那么,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呢?
    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暴涨、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在威廉姆森看来,由于这些思想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随着全球化的畅行,“华盛顿共识”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华盛顿共识”虽然成为全球主流的发展理念,但仍不免遭遇其他思想的挑战。主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欧洲价值观”,二是“后华盛顿共识”。“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但是,近二十年来,欧洲福利社会型的资本主义在与美英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欧洲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整体向“华盛顿共识”靠拢,因此“欧洲价值观”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软弱乏力的。近年来,更加有力地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因此,“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然而,无论是“欧洲价值观”还是“后华盛顿共识”,他们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还都远远不够。比较起来,因为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作后盾,“北京共识”才最有可能对“华盛顿共识”形成新的强有力的挑战。
    “北京共识”从何而来呢?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导编辑,目前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拉莫先生不久前发表了《北京共识》的论文,“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在拉莫那里,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如台湾问题);以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在拉莫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拉莫对于“中国经验”的概括未必准确,其“北京共识”也未必能够得到人们共识,在今后的探讨中存在着极大的被替换或补充的可能。但是,拉莫所创立的“北京共识”一词却有很大的可能存续下来,并被不断地热烈讨论,日益成熟和完善,成为全球既不认同计划经济,又不接受“华盛顿共识”,而是试图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一面思想旗帜。(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作者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

    5、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金融危机,没有统一的定义,下面介绍10种说法:
    一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总体上是指一个经济体出现了货币供给数量剧烈波动,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本国货币对外币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进而引起资本市场震荡,以致实体经济受损的情况。
    正是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危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明斯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把金融危机定义为 :金融危机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得如此严重扰乱金融金融市场,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把资金传送到最有生产率的投资机会中去的情形。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货币资本市场的失控所发生的严重混乱。它可能表现为通货发行失控、物价飞涨,银行等金融机构严重资不低债,信誉急剧下降,发生挤兑风潮。
    金融危机是指包括货币危机以及发生在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和破产等。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秩序不完善、交易风险管理水平差、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国际游资的冲击等原因而引起的动乱现象。
    东亚金融危机的特点所谓金融危机是指金融领域所出现的剧烈动荡和混乱现象,其表现是货币信用破产、银根吃紧、国际收支巨额逆差、股市暴跌、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货币制度崩溃等。
    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大变革之际今年几乎也可以称为金融危机年,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同时美元汇率急剧下降全球金融体系板块化。
    引言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
    目前人们习惯把金融系统所出现的危机称为金融危机,但实际上未必是覆盖全行业的危机。不过,一旦某个领域发生危机如不加快治理,会很快波及其他领域甚至酿成全系统危机,那样损失就太大了。
    金融风险成为现实就称为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快速扩散等特点,如不高度重视并认其加以防范则危害极大不仅危及国民经济的全局而且会危及到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6、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马克思认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它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根据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为了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地进行,必须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这种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及各生产部门之间出现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和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或严重不足),社会生产就会明显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出现停滞、倒退、混乱的。
    经济危机,指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一次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第135—136页) 经济危机暴发时,商品滞销,库存增加,物价跌落,生产缩减,失业增加,工人状况迅速恶化。股票价格跌落,利息率上升,工商企业倒闭,支付困难,银行倒闭。
    “经济危机”在其他学术文献中的解释。经济危机的研究概况广义上,经济危机一般被定义为:当国民经济在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使生产和再生产发生困难、无法进行,经济运行处于混乱和衰退甚至萧条状态。
    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危机出现在1825年,当时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一般每七到八年就出现一次。
    产生经济危机原因:
       ★经济政策错误
      ★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自然灾害
      ★全球化的后果
      ★金融政策错误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社会动乱
      ★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政变
    ★战争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8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2007至今,即美国次贷危机)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袁天沛)

    7、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此次金融危机和历次危机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危机是“累积性危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于:一是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金融泡沫的积累;二是美国赤字经济的总清算;三是美元主导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全球金融危机的10个发展趋势:
    (1)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已经到了向实体经济全面扩散阶段,全球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时代正在来临。
    (2)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
    (3)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1:30的信用杠杆率,因此这次金融危机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会相当漫长、相当复杂也相当痛苦。
    (4)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正发生方向性调整,不再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去救助实体经济将对正陷于困境的银行与金融机构造成重大冲击,会有更多的银行出现破产或倒闭。虽然各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救市,但对于深陷危机的世界经济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到头来很可能还得由市场来自行化解危机,因此在现阶段,解决危机的前景仍然极其渺茫。
    (5)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转化是一个全面性与世界性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的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消费-生产-资源供应的因果链条将发生全面断裂。10年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已经把整个世界经济联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
    (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会交互作用,美国股市很可能会跌到5000点左右,全球主要股市至少还有30%以上的下跌空间。
    (7)全球主要商品市场的大熊市将持续三年以上时间,商品市场已经发生根本性的牛熊转折。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未来三年内所面临的将不是通胀威胁而是通缩危险。
    (8)黄金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黄金的保值功能将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而逐步丧失。
    (9)美元坚挺是一个暂时现象,虽然现阶段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增大了对美元的需求,但美元泛滥对其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就危机的演进过程来看,美元的走势会呈现短期跌不深、中期涨不高、长期不看好的基本态势。
    (10)处于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之中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下降通道,政府救市可以阻延下降过程,但不能改变下滑趋势。中国股市的牛市不是渐行渐近而是渐行渐远,只要在大小非问题上不能找到突破性与突围性的思路,中国股市就很难走出熊市而出现反转。2009-2010年,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都将更为困难。(韩志国)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影响到实体经济,就是经济危机。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3日发表的声明指出,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在18个月内平息。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008年11月23日下午发表《利马宣言》和关于全球经济的声明,重点阐述了各成员就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多哈回合谈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社会责任、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问题达成的共识。
    秘鲁总统加西亚在会议结束时发表讲话说,与会各成员领导人一致认为应反对保护主义,并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APEC成员将共同行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8、中国调整力度,是不是用药过猛?

    政策调整的力度,取决于我们对经济形势严峻性的清醒判断。
    中国从年初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到年末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果断调整表明,我们认识到,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出手快、出拳重。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实属罕见。中国出口量大、对外依存度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大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出口订单的减少、企业利润的萎缩,都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重。
    再加之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的影响,都使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尽管GDP仍然保持9.9%增速,尽管投资、消费、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长,尽管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未变,但不容忽视的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9月份以后,特别是进入10月以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见事迟,行动缓,就有可能贻误时机,酿成后患。如果不出重拳、不下猛药,也可能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仍然欠发达的人口大国而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困难多大,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只有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国家才有财力解决民生问题;只有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企业才有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只有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百姓才有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因此,面临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在情况进一步恶化之前,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经济增速下滑,防止出现大的波动。(金石平)
    但是,12月初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未来两年投资将达4万亿元,出手之快、出拳之重,为多年来所少见。估计最后总投资额将超过10万亿,因为它合法激起了地方的投资冲动。老的被压下来的项目,有可能这次全上了,新的项目,又来不及论证与争论,每一个项目,很有必要经专家论证,下正式结论,专家签字,最终决策人签字,用于事后究责之用。非军事项目向社会公布论证报告和决策人名单。
    加大投资要与扩大消费并举,春节向大陆居民发钱,或提高工资水平,都是扩大消费的好主意。
    当然,在保增长与防过热之间,在保增长与稳物价之间,在保眼前增长与保长远发展之间,在扩大投资与刺激消费之间,在拉动内需与外贸转型之间,我们还要找好平衡点、打好组合拳,真正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