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炎黄春秋》——反思的一面镜子
|
时间:2008/11/29 出处:早报网 |
● 陈有为(华盛顿)
最近从北京传出的一个消息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由于《炎黄春秋》杂志刊登的一些文章内容受到质疑,它的领导人正面临被迫退休的威胁。假如果真如此,那就意味着这家杂志将遭到关门大吉的厄运。
1991年,《炎黄春秋》在已故军方领导人肖克与张爱萍等人赞助下问世。编辑部有一批新闻战线的老兵,他们饱经忧患,明辨是非,虽届古稀之年,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当年。本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精神,他们以刊物为平台,梳理往事,针砭时弊,为探讨中国发展道路进行了可贵的努力。
《炎黄春秋》的特点是独立思考,秉笔直书,客观、公正而真实地反映几十年来的中国现实,可以说是反思中国的一面镜子。通过这本刊物,人们看到了忠奸善恶与功过得失,从踉踉跄跄走过来的历史脚印中寻找经验教训。由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炎黄春秋》已成为当今中国媒体中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刊物。
回顾赵紫阳政绩引起不满
对于这样一份刊物,究竟是让它发出声音,还是令其寿终正寝,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形象,令广大读者担忧的问题。
一、当前胡温新政最重要也最受欢迎的一项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和而不同”。但“和而不同”的前提是要“不同而和”。只讲“和而不同”,不讲“不同而和”,未免本末倒置。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无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计民生,官民关系,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不同于过去的看法与诉求,是正常的现象。
去年2月,《炎黄春秋》曾经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的长篇论著,主张中国应该朝社会民主主义方向进行政治改革。此后又刊登一些文章,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共产党”,提倡“对党实行公开监督”。甚至还有人指责改革开放弊端丛生,主张回归毛泽东时代。凡此一切,都与现行政策不相符,但当局并未采取行政手段制止这些不同意见,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二、《炎黄春秋》的很多文章,涉及到人物评价。无论褒贬,都应当从事实出发,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中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通病是,不管过去为人民为国家作过多少好事,谁只要一犯政治错误,就被全盘否定,甚至打入十八层地狱,永远不得翻身。
《炎黄春秋》最近连发几篇文章,对赵紫阳过去的政绩做了一些回顾,引起某种不满。但即使赵紫阳在天安门事件中遭到整肃,他在四川工作期间对促进农业发展,扭转缺粮情况的政绩不能抹杀。由于当时声名远播,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笔者在人民大会堂欢迎会上亲耳听过他引用四川民谣“要吃粮,找紫阳”,来称赞赵。
美国历史上,彪炳史册的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或声名狼藉的哈丁、胡佛,无论好坏,都是44任总统中的一员。但在中国,除了官方钦定的三名核心之外,其他担任过党国要职的领导人一旦有错就从历史中消失,似乎他们在中国政治庙堂中从未存在过。 即使长期充当毛泽东笔杆子的胡乔木,也对这种现象不以为然。他在晚年公开反对把任何党内斗争都当作路线斗争的观点,批评那种“谁犯了错误,这个人就一切都错了,就宣布了政治上的死刑,在相当长时间内同反革命差不多”的做法。今天,无疑应该用唯物主义的理性观点来看问题了。
不能以少数人意愿行事
三、胡温政权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是因为他们的理念与政策代表了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利益,其中也包括了“老同志”和“老干部”。
《炎黄春秋》的订户达8万份,所反映的大众心声又何止千百万人。它之所以能在种种非议和阻力中屹立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为领导所包容,不把它当作一种叛逆的异见来处理。这说明,在中南海的眼里,“一士之谔谔”,也许比“千士之诺诺”更值得令人注意。
四、如果中国哪个主管部门真要对《炎黄春秋》进行制裁,那也应当依法行事,通过法律程序,列举正当理由来问罪。同时也应该允许该刊依法进行辩护,并使案情公之于众,由社会作出公正评判。由于《炎黄春秋》只是一家民营文化企业,不在政府编列预算,其人事与经营管理的问题理应由自身负责,任何部门不能仅凭一纸命令就将其封闭。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今朝在位便把令来行,明朝退居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炎黄春秋》表示不满和要求制裁的“前中南海领导”,不管他过去的权力在万人之上或一人之下,他们现在提出要对《炎黄春秋》施加压力,实际上是在行使已经不再属于他们的权力。
这种做法,显然很难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何况,对于现任领导来说,这也是强人所难,要他们去冒犯舆论,做一件前任想做而已经做不到的事情。
无论如何,时代变了,人心变了,想以权力的大棒来制止言论自由与思想传播,是不会见效的,只能适得其反。
作者是华盛顿中国论坛社社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