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全球财经观察》专栏作家为您推荐8本书
时间:2008/11/10 出处:夜看红楼
一年总应该读几本书,除了专业的那些经济、金融、管理之类的书,也应该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汲取知识——对于每天为工作烦扰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休息。我们请北京大学教授《全球财经观察》专栏作家为您推荐这8本书
《定位》 [美]里斯和特劳特 合著王恩冕 于少蔚 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商战之苦与定位之利

生活在信息时代和商业社会中,人们日益受到外界的影响:卖东西的人总要想尽办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让顾客相信自己的商品是最好或最适合的;广告和包装逐步成为竞争的必需手段;商标品牌和商誉成为顾客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的重要影响因子(原因是通过驰名商标可以大大减少个人搜寻、比较和鉴定的交易成本)。商业营销上的定位很类似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战略竞争选择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立足点,寻找最适合目标顾客现实需求的产品、功能、消费水平和层次划分,就是确定了目标最优化方案。产品的功能、形式和内在价值是不能穷尽的,善于在特定时期内抓住目标顾客关注的核心,就是有效的定位。 案例中又分为企业定位、国家定位、产品定位和服务定位、个人定位等,真不愧为一本有理又有利的好书,值得大家在轻松阅读中细细品味一番。

《城记》 王军 著 三联书店 2003年10月出版

城市文明与沧桑的印记

我个人以为,要了解一个国家,最便捷的方式是了解它的历史和地理。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最便捷的方式恐怕要从了解浓缩了这个国家历史和制度演变的首都开始。 作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城之一的北京,它的城市布局不仅是历代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统治者意志和偏好的反映,它也能体现出决策者所处时代的 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视野,它折射出一部政治演进史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旧的北京城是历史的浓缩,包含了1000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它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和中国的传统习俗。然而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竟然把保存了近千年的历史风貌改造得面目全非,这究竟是功还是祸,应当留待历史评说。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同时,还需要部分地记载和保留已经逝去的时光,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前人的敬重,也是对后人的敬畏。 《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美]迈克尔.曾伯格编 侯玲等译 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体味先行者的思想境界 该书收集了20世纪22位重要经济学家(包括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自述性文章,包括丁伯根、萨缪尔森、多马、阿罗、西蒙、罗斯托、西托夫斯基、索洛、克莱因、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德布鲁、鲍默尔、伯格森这样如雷贯耳的名字。 书中集中展现了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和经济学研究的学术道路上所获得的切身体会与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和治学态度。 最令人钦佩和感动的是经济学大师们在各自文章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坦诚和自我批判精神,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直截了当、言简意赅地倾诉出人生感受最深的方面。 对于那些寻求成为经济学大师秘诀的追随者来说,这些成功者所给予的回答或许并不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充满高深的智慧,有的甚至是相当平常顺利的。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朴素而真挚的道理却是每一个认真的求知者所不能忽略或掉以轻心的。 自由与秩序的制度之源

《自由与秩序:中国学者的观点》汪丁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990年代至今对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制度经济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西方现代思想家当属哈耶克,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关注焦点包括知识、自由、个性、秩序、制度、结构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这本文集收集了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有关哈耶克思想、米塞斯思想、弗莱堡学派、自由主义与竞争秩序、联邦主义与自由主义、制度嵌入与制度演化、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正义、个性,自由和国家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冲突”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不同文化和道德传统之间的竞争可以是种群淘汰的机制之一。例如,那些拥有太多极端自私主义者的群体会因为缺乏合作秩序而走向覆灭,被另一些拥有较多利他主义者或“启蒙了的自利者”的群体取代。换句话说,那些平均而言太自私的群体所负载的基因由于其群体文化的弱点而逐渐消失,而那些更富于合作精神的群体所负载的基因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遗传下来。 《不安全的时代》[英]拉里.埃里奥特和丹.阿特金森合著曹大鹏译 商务印书馆 2001年出版

追求不安全时代的社会公正

该书对英国20世纪下半叶50年的发展作了回顾和总结,描述了英国的文化变迁、有关经济思潮的变动和反复、某些领域中的私有化进程和政治势力的更替。与贫困和动荡不安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而言,发达资本主义1950年代“愤怒的青年”和1960年代野心勃勃的唯我主义时代,而1970年代却被看做是“灰色的新世界”,1970年代的危机则被看做有可能引发战后第二阶段的社会革命,把公有制引进那些尚在私人手中的经济部门。 1980年代和1990年代曾经控制世界经济命脉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再完全迷信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虽然左派激进主义时而掀起新的浪潮,但是还不足以说服广大选民支持一条未经证实的路径。社会权力持续不断的争斗、分散和转移,消除了强有力的集权。更为民主的社会是否安全和稳固?这是否丰裕社会之后的又一个悖论?

《顾准全传:拆下肋骨当火把》 高建国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

高举火把的探路者 成年以后,很少会有一本书能够让我如此不忍释卷,通宵阅读,并且为书中主人公而流泪不止。这是一部震撼心灵、发人深省,激发人类心灵深处正义感的思想性传记作品。因为它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顾准个人及其家庭的荣辱安危、波折起伏,它还从一个人的经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悲剧和难以估算的社会代价。 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守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往往比保全自己的肉身和立足之地还要困难和危险得多。在那样的疯狂年代和逆境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思想阵地? 该书作者后记的标题是“中国有顾准”,对于这样平白、简约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字,如果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时代,恐怕难以真正领会。因为有了顾准和极少数敢于坚持独立思想的人,那个时代的思想领域才不至于留下一片空白,我们今天的反思才有可供比较的参照系。但愿今天的“顾准们”不再活得那样艰难和屈辱。

《生活中的经济学》 茅于轼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出版

于细微处见真功

于财经管理类的初学者和社会上数量庞大的经济学爱好者来说,在教科书和习题集之外,能够阅读一些结合我们日常生活实际场景的经济学随笔,的确是大有裨益的补充营养之举。 比如我们读到“再谈交易费用”这篇文章,就可以跟随茅先生的思路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引发出对制度和政策的探讨。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茅先生并不止步于写文章分析、批评或抱怨某些不合理的现象,而且还直接参与到影响政策制定或修补的进程之中。2001年茅先生写信给《北京青年报》,批评首都机场利用垄断地位制定不合理价格侵蚀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这引发了国内机场服务体系及其价格方面的大调整,并开始引入有限竞争,客观上为旅行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毫不夸张地说,茅先生是目前国内极少数能够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的经济主张、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直接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之一。

《沉静领导》 [美]小约瑟夫.巴达拉克 著杨斌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有为在不为之中

看了这一标题,可能会使读者生疑:这不是主张让人偷懒和推卸职责吗?非也,《沉静领导》一书的作者之所以把一部分杰出的企业家称为“沉静型领导者”(quiet leaders),是因为他们的那些超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的谦逊与克制,很多困难的问题只能通过一系列长期的细微努力才能解决。 “沉静领导之道” (quiet leadership)尽管乍看起来显得“步调缓慢”,但却经常会被实践证明,它是使一个组织乃至这个世界得以改善的“最快途径”。 这种提法很难说是离经叛道的新颖之说,中国古谚中就有“欲速则不达”的经验之规,况且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中也曾有过“无为而治”的朴素理念及其实践。长期以来人们崇尚英雄壮举,大众倾向于鼓励青少年立志成为英雄和大人物,而对许多琐碎具体的日常工作不屑一顾或者评价不高。在现实世界中,英雄主义观念产生了许多误导作用,往往夸大了少数人的功绩,低估甚至忽略了普通人的点滴贡献。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