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蒋介石第一战:辛亥革命之克复杭州
|
时间:2008/10/20 出处:历史研究 |
辛亥前一年,也就是1910年12月初,蒋介石从留学的日本振武学校毕业,以“士官候补生”身分,分发到驻屯新泻县高田(现名上越市)的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多年盼望着实际参加日本陆军学习的时刻终於到来,而且如愿以偿地配属在野炮兵联队。当地居民对于这些留学实习生很感兴趣,根据12月6日《高田新闻》标题“清国学生入队”的报导之中,提到野炮兵第19联队的入伍状况如下:
“(昨天)上午9时许,由须藤少尉率领入伍,接受体格检查,并即编入第3中队6名、第4、5中队各5名。伙食方面,和骑兵队一样,给予特别待遇(骑兵队的伙食,是在一般士兵的食品之外,每人给予适合於中国人胃口的副食一盘)。当天午饭后,由飞松联队长恳切训话。正因为是被分发到野炮兵部队的入伍者,所以看来体格都非常良好,除其中一人病后体弱外,没有带着病患的人;其姓名及身高、体重纪录如左:……浙江蒋志清——5.59尺(169.4cm),15.78贯(59.2kg)……”
据《高田市史》记载,“分发在高田的中国留学生,1/3属於清廷方面的满人,2/3为汉人,两者感情对立,就连在休息或外出的时候,也都不交谈”,由此可见由同盟会所倡导的民族觉醒以后,国人间满汉对立的严重。但是在高田的兵营生活时期,蒋介石一心一意地把精神用之於“吸收日本”,把身体委之於“军事训练”,而暂停了在部队里公开的革命活动。不过国内的革命运动则正与日俱增。留学生们无论其是否赞成革命,总之,他们的关心都集中在由新闻报导等方面所传播来的国内动态。
当四川省掀起保路运动的1911年辛亥夏季,高田的军事留学生们正好获得了较长期间的休假,蒋介石立即回到上海,拜见了他的革命领路人陈其美。虽然假期不长,但在这个时候还是参加了营救受刑同志张恭,和计划暗杀出卖了张恭的学者刘师培、何震夫妇。刘在日本时曾经担任同盟会喉舌《民报》的编辑,看来是热心忠诚的中坚党员,然而,刘妻何震却首先被满清两江总督端方所收买,跟着刘也就成了端方的间谍。1908年,陈其美为了要在江、浙两省发动革命而设置秘密机关於上海筹商起义计划,突然被租界警察搜查,当时,陈其美刚好不在而得免於难,但张恭则因而被捕系狱。此案是刘师培将集会的情况向端方告密,端方乃要求上海租界的警察当局进行取缔所致。
暗杀,在革命行动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辅助工作。胡汉民等人曾有一段时间肯定地说:“此不止为复仇计,亦以寒敌之胆,而张吾军”,然而,孙中山则加以否定,他认为,纵使能够杀掉一个敌人,我方也只会是牺牲一个人去拼掉对方的命,并不能打倒敌人的势力,权衡之下,因暗杀而牺牲优秀同志,甚至有招致影响其他整体计划的后果的可虑。特别是孙先生当时在美国从事筹款活动,唯恐美国人对於暗杀会发生反感,故而与同志们联络,劝告对於暗杀要慎重节制。于是蒋介还因为暑假期限已近,乃中止暗杀计划,於10月间再度回到高田联队。
而此时国内冲击性的新闻报导,接踵而来。10月10日,革命军在武昌奋起发难,这是盼望已久的消息——终於点燃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战火。革命军一夜之间,夺得武昌,树立军政府,翌日,汉口、汉阳相继光复。时间迫不及待,上海陈其美发来十万火急电报,催促蒋介石归国,因为革命军亟需要训练有素的实战指挥官。蒋介石事后回忆道:“这一年我正是25岁,我觉得这是我们军人效命的时候到了,於是立即从日本回国,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开始献身於革命事业。直到现在,都是为了贯彻我当初从军报国的一念。我在青年的时候,能够立志从军,而且千方百计,不顾一切的挫折困苦,达到了我从军当兵的志愿;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我平生最快意的一件事。”
为了归国,蒋向师团长长冈外史提出了请假报告,长冈外史予以拒绝。不得已,乃和联队长飞松宽吾商洽。好不容易得到了48小时的短假,这是联队长职权范围内所能核准的最大时限。一同请假的同学,有张群、陈星枢两人。正式奉准的假期,虽然只是48小时,但从此离营赴义的实情,已为袍泽和长官所知,且曾悄悄地为之设宴惜别,贺其迈向人生的旅程。主持别宴的日本军官高举着酒杯说:“日本军人在道别时,饮水干杯。这种水杯,是日本武士诀别之际,传杯共饮誓不生还的表现!”当时的景况,真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蒋介石差不多将近一年的日本陆军生活,到此结束。
同行的张群曾经回忆当时归国情况说:“由高田乘火车,首先到了东京,总统(蒋介石)是浙江人,我(张群)是四川人,分别向本省同盟会的东京支部领取旅费,也都换了衣服,总统穿和服,我穿日本学生服。如果在48小时内不能归队,便会被当作逃兵,由宪兵开始查缉,为掩蔽身分,故而换了衣服。连毒药也都买好了,这是准备在万一之际,就得自杀,的确是有舍生就死的决心。然后,再度乘火车前往长崎,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在东京的时候,他们把军服和佩剑收拾乾净,用邮政小包寄回高田连队。这不仅是为免背上“盗走公物”的污名,而且更是对於受教很多的日本军人生活,在最后要作一个很恰当的总结。
而日军当局,对於在过了48小时之后未见归队的蒋介石等人视同逃亡,出动宪兵队查缉。其后,日本陆军省给予蒋等人以“退队”的处分。这次归国的留学生,在野炮兵19联队方面,有蒋、张、陈3人,此外,陆军炮兵学校学生、陆军经理学校学生、士官学校学生等合计有23人,也都被处以“退学”处分。陆军大臣石本新六男爵於11月8日以公文将处分情形通告外务大臣内田康哉子爵:“似此行动,在我军纪严肃的陆军中,最为嫌忌,彼等虽属清国人,但隶籍於我陆军部内,则不能轻易置之不问。”11月11日,又照会了清廷驻日公使。 蒋介石和张群等人离开日本高田回到上海,是在10月30日,碰巧正是他24周岁的生日前夕。此时,尚在武昌首义之后不到3个星期,革命军方面,担任总指挥的黄兴等人才到达武汉;已经光复的省区,也还只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4省。等候着他的,是在家乡浙江省杭州的平生第一次作战。
蒋一回到上海,首先就去拜访陈其美。陈其美所策划在上海和杭州同时举义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完成阶段。陈其美对蒋指示,立即前往杭州,加入当地同志的行列,担负起武装行动的领导任务。于是,旅途劳顿,未暇休息,他就和黄郛、陈泉卿等人驰往杭州。杭州距离家乡奉化县溪口镇不过130公里,蒋不克归省在乡的母亲王太夫人和长兄锡侯,但寄去绝命家书,决心身殉革命。这封信没有留下底稿,但是随信奉上的诀别照却是玉树临风、到处流传,一改后人多年偏见(照片后附)。王太夫人特遣专人带来回信,勗勉独子“死生一视於义,毋以家事為念”,也可称佳话嘉言。
这时,由陈其美所领导的作战行动已经展开。陈其美接到武昌发难的密电之后,迅即於10月12日到达杭州,和潜伏在当地新军内的同志顾乃斌、褚辅成、童保暄等人,交换了具体意见。接头之后,陈其美为了策划在上海起义的准备工作而回去,过了一星期,又派姚勇忱代表前来,继续商议。
上海、杭州的奋起,具有左右革命军全盘战局的意义。因为自从武汉光復之后到这个时候,虽然在长沙、西安、九江等地也已经革命成功,但清军出动全力反扑,11月1日,在汉口的革命军就已被清军冯国璋部打败,发生了汉口失守的事态。清军乘势沿长江进袭,更出现了革命军有被全面压制的危机,如其果真那样,则在武昌点燃的革命火焰,势将为之熄灭,是故在上海、杭州的起义能否成功,实际是中国革命的命运关键,绝对不许失败。
作为杭州起义的主力,是属於潜伏在新军第81标和82标内的革命同志们。由於这两支部队都驻防城外,所在位置,不够方便,加上防范革命的清军当局控制着武器,每一士兵分配子弹不满5发,而防守城内旗营的满人部队,则火力优裕,并且在军械局派驻多数兵力担任守备,很难期待在一开战时就能将之夺取过来,可见在军力方面,满清势力实则居於压倒性的优势。蒋介石到达杭州之后,便和顾乃斌等人分析战况,决定了起义行动的大致计划如下:
一、以驻屯在城内的宪兵司令部执事官童保暄为临时总指挥,开启城门; 二、在杭州北方的第81标及马队、炮队,由该标代理标统朱瑞率领,自艮山门入城,攻击军械局及旗营; 三、在杭州南方的第82标及工队、輜队,由该标标统周承英统率,自凤山门入城,攻击抚署; 四、此外,编组“先锋敢死队”,由蒋介石统率,分為两支,配合南面第82标的一支由蒋和张伯崎、董梦蛟指挥,配合北面第81标的一支由王金发指挥。
蒋在这个计划决定之后,立即回到上海,向陈其美复命,并领到给褚辅成的经费银元3600元。至於在上海的重要工作,则是募集敢死团的兵员,应募者很快的便超过了100人。11月3日,蒋率领这些人回到杭州,分住在奉化试馆及仁和火腿店内待命。当天深夜,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了杭州——“陈其美已在上海发难,光復在即”。
得到上海发难的消息之后,杭州方面便在深夜集合同志,举行紧急会议,结果,预定在第二天,也就是4日深夜按照既定计划展开行动。临时司令部设置在清泰车站。敢死团每15人为一队,编成5队。由於参加的人数踊跃,武器不敷分配,每队只能有10人配备手枪,5人携带炸弹。蒋介石於出发之前,在奉化试馆对队员们激励道:“我们的革命,孰胜孰败,并不能根据数字来决定,革命军应该以一当百,我们这100个人能够和一万个敌人战斗;还有,时机也是得胜的重要因素,这个时机,现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蒋介石终於面临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战争。据他后来的回忆:“出发之际,将配合於第82标之3队先锋集合,先述革命宗旨,指示敌人方向,说明一切任务,宣告赏罚条例,然后发布口令暗号,是夕钟鸣句半,由陈泉卿、庄新如、蒋着清、陈钦安诸君分发子弹,配备粮食……”第82标自营地南星桥出发,以杭州城为目标。敢死团则在先出动,排队进军,纪律整然,由望江门进入城内,立即向抚署进攻。“先由陈济汾、沉筱九二君投掷炸弹於署侧,主力部队随即接应攻击,第82标队伍亦相继前进,霎时弹声震地,火光烛天,署中卫兵,闻警奔溃,全城克服,在此一战”。
敢死团涌入抚署,此中有尹锐志、尹维俊姐妹等女性,尹维俊手持炸弹,身先士卒,衝进抚署,比男性更加勇猛。抚署卫队,未加反抗,仅有清军教练官施放机关枪一排,立即被其士兵制止而投降。由敢死队领先进攻的革命军,突破层层门户,一举攻占抚署大堂,巡抚增韞由屋后垣墙间隙逃出,藏身马槽,但被革命军逮捕,囚於市内福建会馆。另一方面,由市北笕桥出发的第81标革命军,则拿下了军械局。在天明之前,革命军差不多已经控制住全市。革命军各队在军械局附近会师,转移目的以攻打旗营为目标。城内的商店街则已经插出白旗,书写“欢迎”二字迎接革命军。
由满人编组的旗营抵抗激烈,战事延续到傍晚,革命军於下午4时在城隍山构筑炮兵阵地,开始发炮攻击,旗营遂接受革命军的招降劝告,同意解除武装。於是,革命者立即推戴汤寿潜為都督,成立军政府,宣告杭州光復。上海方面,由於陈其美奋不顾身的行动,也已经在前一天光復。陈其美於3日夜晚攻击重要目标的江南制造局时,为劝说对方投降,一时暂停进攻,竟然不带武器,冒险单身进入制造局,结果反遭拘禁,锁在室外楹柱上,将被处斩;潜伏在制造局内的同志,见到这个情况,乃将围墙捣毁,引进革命军攻占制造局,救下了陈其美。
在上海的革命行动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不仅由同志组成革命军,而且有民众所自动编组的“商团”也参加了革命,其人数达到5000之多,虽然只是以短刀等类为武器的集团,但毕竟显示出民意所在,是达成光复使命的最大推进力。连优伶夏月珊等人也率领了同伴数十人,以短刀棍棒为武器,演出了冲进制造局的场面。上海的商团参加革命,创下先例,后来,在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学生军”、“女子北伐队”、“少年社”等义勇军。浙江、上海的相继光复,对全国人心给予了极大的影响。
以杭州为首府的浙江省,早就是革命活动极其盛行的地区。1907年,绍兴人徐锡麟殉难,而有“鉴湖女侠”之称的秋瑾同志起义失败,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辞世绝笔,然后被处死,成为哄传中外的话题。又在武昌起义的前一年,剪辫子运动扩展到全省,清廷对之束手无策。此外,当时的上海,已经是世界性的交通枢纽,言论机关也相当发达;上海的动向,已成為在国际间衡量全中国动向的重要坐标。上海落入革命军之手,在国外也是一个大新闻。从军事方面来说,上海又是清廷海军的根据地,由於上海光复,海军也表明了为革命效力的态度。
在浙江和上海的光复成功,使革命号召传布到全国的情势,形成了决定性的结局。蒋介石在杭州方面的行动告一段落之后,立即回到上海,根据最新披露的史料,蒋此时担任过同盟会湖州支部的负责人。但是,他主要还是协助陈其美整编革命军,维持治安。上海商团捐助了4万元,以这一笔钱为经费,组织沪军第5团,负责训练士兵。这是在革命军之中经过招募、训练的第一支队伍。中华民国成立后,这一支队伍编入正规军,番号陆军步兵第93团。不过蒋担任团长的职务只有几个月,便因为再度前往日本,而交给张群继任。当时的复杂心境,曾经於写给在杭州战友顾乃斌的信中有如下表示:“革命破坏已毕,建设方始,自知才力不逮,因渡扶以就旧案。足下加我以功成不居之名,闻之愈不自安也。”
但在前往日本不久之前的1912年元月14日,蒋介石参与了和同志们策商,在上海法租界制裁光复军司令陶成章的计划。陶成章虽然列名同盟会,但却有公然妨碍建立革命组织,以及污蔑孙中山等行动;及至武昌首义,又策划谋杀陈其美,从内部破坏革命组织。蒋介石认为,将他这样的人诛除,是为了铲除祸根,导革命全局於成功。
这个事件,据元月15日上海《民立报》第6版报导其情况如下:“昨晚2时许,有二人到广慈医院谓有要事拜访就寝中之陶成章;陶面向内卧,被唤醒转头向外时,二人用手枪击中其太阳穴……”关於此一制裁事件,后来在毛思诚所着《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中,有如下的记述:“熟权公私利害,决先除陶,以定革命全局,事后自承其罪。盖其心出於至诚,绝非对人有所好恶於其间,此為辛亥革命成败最大关键;亦即公(蒋介石)革命重要历史之一也”。
然后,蒋介石便前往日本。日本在当时,和德国的学术交流关係颇深,学习德语的风气很盛,蒋打算暂且先在日本习得留学德国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创刊研究军事学术的《军声杂志》。
“国际和平,世界大同,固我人所馨香祷祝;虽然,此特理想之谈耳!巴拿马运河开,而东西海防愈加其设备;西伯利亚铁路通,而欧亚陆防愈严其守御。各国抱殖民政策,以兵力为后盾,二十世纪以后,太平洋沿岸将成為各国驰骋角逐之场,祸在眉睫,我人必讲求保国之道。夫太平洋沿岸,其为万国竞争之焦点者,独我中华土地耳!西人有言曰:两平等之国,论公理,不论权力;两不平等之国,论权力,不论公理。是则俾斯麦所倡之铁血主义,正我国人所当奉为良师者也。我国此次之革命,名为对内,实则对外;对外问题最重要者,为军事。吾国人今日对军事所最宜注意者,一曰鼓吹尚武精神。二曰研究兵科学术。三曰详议征兵办法。四曰讨论国防计画。五曰补助军事教育。六曰调查各国军情。以上诸纲,均为军事之关键;而列强所恃以雄视世界者,其大端不外乎此。本社同仁,编辑《军声》将欲揭破各国之阴谋,而晓音瘖口警告国人以未雨绸繆之计者,意在斯乎!”
以上论文,是在1912年11月1日发行之《军声杂志》创刊号上,蒋介石亲笔所撰发刊词的节录。从中看出,他认为对於在列强窥伺之下呱呱坠地的中华民国来说,首先必须具备的是“自立自强的力量”。
这本月刊的发行机构取名“军声社”,社址设於日本东京府下代代木山谷一四三番地,并在中国国内的上海棋盘街、北京琉璃厂、汉口花楼底等地设有发行机构,以及委托各省都督府军务司出售。在上海《民立报》所刊载的出版广告中说明:“本杂志之体裁,仿效日本偕行社记事之例,而略加变通……当此破坏初毕,建设伊始之际,凡论说、学术、调查、特别记事、特别纪录为最要,故本杂志权重以上五部。”
在杂志中,蒋会适时撰述军事评论文字发表。其题材,多属有关当时中国和世界局势问题,特别是对於俄、英两国在外蒙及西藏方面不动声色进行着掠夺中国领土的阴谋活动,敲响警鐘。《征蒙作战刍议》这篇文章,盱衡俄国煽动外蒙独立情势,引据历史详细论列日俄、中俄战争状态;同时希望对於平定外蒙的筹策能有所裨补。《巴尔干战局影响於中国与列强之外交》中,以在当时有“世界火药库”之称、情势日益紧张的巴尔干半岛为主题,论及英、德、法、意、奥等列强与巴尔干之关係,并申论我国所应采取的外交手段。
此后,有设想以军管区制度为军政统一的基础,引据美国军管区制度作例证,而作详细论述的《军政统一问题》。又有因北京兵变肇端乃至各地陆续兵变现象,而撰述的《革命战后军政之经营》等等文章。很难想像,这些文章是出自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26岁青年之手。1912年冬季,蒋介石在日本的生活告一段落,回归故乡奉化县。翌年6月,终於决心启程赴德,为此,特地前往上海晋谒孙中山告别。
此时,袁世凯已将宋教仁暗杀,并违法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孙盱衡时局,劝说蒋再作考虑,打消赴德留学的原意。孙先生当宋教仁被刺之后,立即主张举兵讨袁,他坚信终难避免於诉之武力以决一胜负,所以希望为准备万一实行军事动员而留在上海待命;於是蒋介石乃遵循孙先生的劝告停止出国,果然就在7月间发生了“二次革命”。
1913年7月。上海。蒋介石自辛亥革命杭州之役时平生初度上阵以来,不到两年,再度荷枪实弹,站上前线,面对的敌人却成了袁世凯。暗杀革命元勋宋教仁、漠视民意非法借款2500万镑、破坏以《临时约法》为原则的宪政体系、更继之以镇压国民党及其议员……袁世凯一再倒行逆施,使革命同志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继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发难讨伐袁世凯之后,15日黄兴在南京举兵,第二次革命拉开了序幕。
关于这次战争的结局,蒋介石在好多年以后,对他的将领做了如下回顾:“民国成立以后,本党革命前后又经过10次的失败。第一次失败,即在民国二年(即1913第二次革命)。先是辛亥年本党领导武昌起义,不到3个月就推倒满清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其时同盟会一般同志,就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於是做官的做官,发财的发财,只图个人的安富尊荣,而不顾本党革命的成败,不肯执行党的决议,不遵守党的纪律,更不知道拥护领袖服从命令,完全忘记了革命的主义,形成自私自利的各种小集团,几乎使党的组织为之毁灭。於是到了民国二年的夏季,就为袁世凯所彻底消灭。”但是,不管成败,蒋介石总算是经过了战火的磨练和考验,真正走上了那条影响了亿万中国人上百年命运的军政之路。
2008年10月17日 纪念辛亥英烈而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