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原因
|
时间:2008/07/21 出处:开放导报 |
制造业工资低迷:人民币升值的真实原因
作者:马春辉
[摘要]目前中国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力过剩导致劳动工资增长迟缓,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工资长期过低,导致出口的低成本和大量的贸易顺差,造成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改变和减慢这个趋势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
[关键词]人民币 升值 原因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8)03-0053-03
[作者简介]马春辉(1963—),湖南永兴人,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外汇储备均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2006年底,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475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1000亿美元,当年新增加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自加入 WTO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如果用购买力平价,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是25%,仅次于美国。中国对世界贸易的增长贡献率是21%①。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宣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6年1月4日,人民银行决定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由此改进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汇率弹性进一步加大,而弹性的增加加速了汇率调整的速度。
但是,进入2007年后,我国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高。进入2008年,对美元已突破7的心理大关。面对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势和升值原因成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一个主要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中美贸易差距较大、人民币低估和形成机制不合理。在人民币是否被低估的问题上,有研究认为,中国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不可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要快,因而导致人民币被低估。(卢锋,200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需要支持人民币低估的政策(施建准,2007)。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人民币并没有被低估,人民币升值主要是政治压力(林毅夫,2007)。汇率的波动是由经济因素、国际政治因素共同决定的,大国汇率的博弈只是经济再调整的反映,在币值升值的过程中,应实行从紧的财政政策(王松贵、史文胜,2007)。
其实目前的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不仅是由于供求关系造成的,也有内在结构的压力。自1994年外汇制度改革之后,国内市场总体上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物价水平长期低于国际市场。由于中国经济长期前景看好以及目前的通缩趋势,汇率预期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
按一般的规律,一个国家的币值上升会带来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而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仍然快速增长。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②。这一悖论如何解释?仅从一般的汇率理论难以回答,而从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工人工资进行比较,可能更能解释人民币升值过快的真实原因。 二、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状况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过2000美元,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规律,人民币应当还未到大幅度升值的时期,但是从2006年7月到2007年5月,人民币汇率由8.19上升到了7.70。不到一年时间,人民币升值就达8%,其升值幅度是比较大的。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就很明显,那么,是什么原因在起决定作用?关键的因素是中国的制造业工资增长较慢。从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工资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析,从1970年到1993年,二十多年中,大部分地区制造业工资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一般能维持在20%以上(见表1)。 而我国的制造业的工资占制造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却从1990年的15.88%下降到2005年6.27%(见表2)。而且,我国制造业工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9%,到2005年则下降到86%(见表3)。 制造业是中国进出口的主导力量,以进出口为主的工业制成品占全国全部货物进出口的80%多(见表4)。 按一般规律,需求增长较快的部门,其工资增长也应较快。但是在中国,出口部门增长快,而工资增长却相对较慢。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且是相对与绝对的双重优势。在工资没有增长的条件下,购买力相对在增长,这与美元相比,升值的空间就大一些。制造业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是,工资增长却较慢。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不断增长,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资企业所发工资与人民币结汇的差额,差额部分应是制造业工资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们是实行严格的管制汇率制度,历年累计的差额增加,其实是工人工资积累的一部分。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内可贸易品价格水平和国际整体水平也是协调的关系,这可以保证贸易品部门的雇员和雇主对工资的购买力进行预期。在这种机制下,雇主和雇员起码在贸易品部门中基于对工资的合理预期,对工资进行讨价还价,在可承受范围内协议出明确的工资水平。货币工资的调整是调节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很快,生产率的提高会被吸收在工资上涨的范围内。若两者能够匹配,就可以调节两国的物价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工资的决定总是从贸易品部门向非贸易品部门传导,并以贸易品部门的工资为参照,从而使其他部门和总体工资水平提高。通过以上的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在经济增幅很大的国家,如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与经济增幅相对较小的美国之间,无需从浮动汇率来调节国际竞争力,相反可以在固定汇率前提下,运用工资水平来进行调节。
要改变人民币汇率升值,需要提升贸易结构,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发展国内服务业,加大服务业出口。但是,我国目前要改变出口贸易结构还有一定困难。一国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主要由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化分工程度所决定(江小娟,2007)。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升级,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值反过来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曾铮,张亚斌,2007)。人民币升值按一般的规律,确实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国家,人民币升值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可能快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和产业升级的。 三、劳动力优势对于中国汇率而言是劣势 劳动力丰富是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正常情况下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劳动力的工资也就难以提升,从而带来人民币过早的升值问题。要防止人民币过快升值,一是要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二是要提高制造业工资水平和制造业工人的福利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工资构成应包括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人口再生产费用,等等。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并未达到马克思的工资构成标准,原因是怕工资提高会提高生产成本。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据调查,2003年深圳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为8.21%,其中制造业企业为6.92%。这意味着,即使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到10%,企业总成本上升幅度也不会超过1%,可见,提高工资并不会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
大量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和被投资国的收入趋同有影响。Changkyu Choi (2004) 使用了1982~1997年间OECD16个投资国和57个被投资国的双边国际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直接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的差距有所趋同。国际投资是造成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收入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一个重要力量。 A.mody (2002)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在过去20年中已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收入趋同。原因是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效率更高和国际投资产生了生产力溢出效果。Tamura( 1991)认为技术投资中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导致了国家间资本收入和产量增长率的趋同。Bosworth and Collins (1999)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生产力的溢出,能通过溢出效果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
人民币汇率升值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出口顺差大,进出口顺差不是造成货币升值的充分必要条件。我国出口顺差大,真实的原因还是制造业成本低。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工资过低,特别是出口部门的工资过低,与投资国相比,其差距特别明显。最近30年,中国吸引大量的外资,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资本,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并没有因此而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差距缩小,相反还在扩大。因此,人民币升值就成了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增加购买力,来让这个趋势减慢。 [参考文献] [1]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J].经济学季刊,2007,(2):P357-379. [2]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3):P3-13. [3]罗纳德.麦金农.汇率、工资与国际竞争力的调整:日本、中国与美国的比较[J],财政研究,2005,(7):P14-19. [4]施建准.人民币升值是紧缩性的吗?[J].经济研究,2007,(1):P41-55. [5]赵领娣,刘修鹏.国际直接投资对收入分配影响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7(2),P94-100. [6]王松贵、史文胜.论汇率的决定机制、波动区间与政策搭配[J].财贸经济,2007,(4):P52-60. [7]江小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P4-16. [8]曾铮,张亚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J].世界经济,2007,(5):P16-24 [9]香港民建联.香港最低工资研究[R].内部研究报告.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