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新闻
 
洪承畴纪念园落成
时间:2007/11/13 出处:百度百科
大陆已建成洪承畴纪念园,承畴纪念园举行隆重的揭牌开园仪式。多名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园仪式。专家们表示,应该给洪承畴一个公正的评价,并指出要公正评价洪承畴需解决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

洪承畴(1593~1665 年),字彦演,号亨九。清初开国重臣,其所作贡献对于清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九月二十二日,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承畴公寿终正寝,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承畴公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今天,我们在福建南安在其故居上修建了承畴纪念园。

【正说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降清之际,正处于满洲政权、明王朝及其残余势力、农民起义军等三股政治势力构成明末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互相交织,错综复杂的大动荡年代。灾难深重的中国广大农民本来寄希望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腐朽的明王朝统治者,建立一个崭新的能代表他们利益的国家。然而,李自成义军的失败使他们彻底失望了。

此时的洪承畴身居“三边总督”,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正在作最后的战斗。当明末农民义军风起云涌之际,明军处处败退,唯洪承畴屡败农民起义军。松山一战,却因受崇祯掣肘,丧失战机,导致退陷清军重围,兵败被俘。此时洪承畴深受皇太极礼待,若拒降则死,或可为后人奉为尽忠报国之英模;若降清,则依儒家封建传统文化,当涉失节而罗“”之名。身陷囹圄中的洪承畴,是降是死,一念之差。

明王朝的腐朽无能,满清的初露锋芒及礼贤下士,洪承畴都是看在眼里的。当然,他不可能站在今天的“大中华民族“的高度认识汉满之争。对于明朝的汉民族来说,此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的,反抗统治压迫,推翻明朝的腐朽政权才是国内的主流民意,而汉满民族矛盾是次要的。洪承畴对于满清投降与否,从历史的角度看都并非大事,清廷照样统一中国,明朝照样灭亡;只是洪承畴本人的一种选择而已。但为何历来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呢?那是统治阶级将其作为反面教材宣扬的结果。

斯时洪承畴如果选择拒降而英勇赴死,虽或成为民族流芳千古的壮举,但如果用科学的历史观点来分析,则大可不必为洪承畴忠于明室、充当封建统治者的殉葬品而叫好。承畴降清,《贰臣传》说“有亏大节”,他们的“节”就是儒家思想所指的“忠君”、“忠臣不事二主”,也就是说,洪承畴必须为腐朽的明朝而死,而不能为新生的政治力量----满清而生。

但洪承畴却偏偏顺应历史潮流,不为行将灭亡的明朝作殉葬,愿为新兴的清廷效力。当然,彼时的洪承畴对明朝和满清不一定有这样深刻的认识。但他必竟是明朝重臣,当他权重“三边总督”时,尚有杨嗣昌、杨希旦等弹劾他“养寇稔乱”、“暮气难振”而求诛杀;当他松山之役的关键时刻,却受到兵部尚书阿新甲及崇祯皇帝的掣肘,以至受围被俘。对于明廷的腐败和无能,洪承畴不能没有感觉;对于满清皇太极的礼遇也不会无动于衷。

在此关键时刻,洪承畴能分析利弊,把握时机,站到新的政治力量一边,才有后来成为开清重臣的机会,历史也证明走这一步是正确的。洪承畴的降清,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和睦,是无可非议的。

【当代史学观】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洪承畴在明清重大历史变革关头,能审事度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服从清廷统一中国的大局,在清初开疆定土,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虽在仕明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功大于过,应属可以基本肯定的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应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不应站在某一个狭隘的政治立场,为某种政治需要服务;对农民起义应作出具体分析;必须反对和摒弃封建“愚忠”思想。只要我们以中华民族利益为大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敢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就一定能够正确评价洪承畴,公正客观地评价一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当代史学界认为洪承畴有三大功绩:

(一)洪承畴在清初定鼎燕京、招抚江南、平定云贵方面建立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为开清定土立下汗马功劳。

(二)洪承畴在安邦治国,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方面,也为清朝的安定发展乃至历史上“康乾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发展江南经济,洪承畴多次上疏清廷,要求宽民力、减税赋。如他要求将苏州崇明顺治二年的税银只征三分,免征盐课、马役等其他税徭。顺治四年下旨,“免江南崇明盐课、马役等银两,允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请也”。还有对江宁、池州、宁国、安庆、江西等地一些属县税徭实行减免,使江南的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在经略西南期间,洪承畴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提出 “因俗而治”、“用安远人”的方针,不改变其服饰发式,说降土司,并及时上疏清廷,赈济饱受灾荒和战乱之苦的边民,有力地促进南疆的生产发展与社会稳定。在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方面,他还向清帝提出修水利、尚俭朴、省徭役、定盐法、奖耕织、开海运及边防十二策等一系列主张,深得顺治帝赞赏,对清廷的封建统治决策起了很大作用。

(三)洪承畴在弘扬汉族文化,促进满汉融合和民族和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佐理机务时,积极劝导满洲贵族尤其是清朝皇帝,学习汉族封建文化。顺治初年,他奏请选派满汉词臣向顺治帝进讲六经,劝导皇帝学习汉语、汉书及儒家经典,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和典章制度,陈述施仁政的利害。在洪承畴和其他汉臣的推动下,清廷的统治者们日益重视和倡导学习汉族文化,尊孔崇儒,逐步融入到汉文化----中华先进文化的主体圈中来。

1991年,《求是》杂志副总编、著名历史学家苏双碧到英都考察,挥笔题词:“开清第一功”。

1991 年,红旗出版社出版《洪承畴传》,清史专家王宏志力排三百多年来在狭隘民族思想影响下对洪承畴的种种非议,肯定洪承畴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研究、分析洪承畴一生的功过是非,力排三百多年来在狭隘民族思想影响下对洪承畴的种种非议,肯定洪承畴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应属于基本肯定的人物”。同年,正面反映洪承畴的电视连续剧《开清第一功》开始正式着手剧本编写工作。

1996年,在泉州举行的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到会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士对洪承畴积极致力于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高度评价,予以肯定。

2003年,清史专家、吉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治亭推出《清史》,对洪承畴的历史功绩作出了肯定。同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召开,定位史上洪承畴是开清重臣、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为统一中国作出了贡献。

2006年,洪承畴纪念园在福建南安隆重揭彩开园。多名清史专家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园仪式。专家们表示,应该给洪承畴一个公正的评价,并指出要公正评价洪承畴需解认识问题。

2007年,清史专家、著名学者阎崇年出版《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洪承畴降清。肯定了洪承畴历史积极意义。

作为中华名人,洪承畴少年成才路,是激励后辈学子奋发求学的生动教材。洪承畴开清第一功,也是引导后辈学子爱国立业的生动教材。对承畴公的客观评价和研究,在当代是非常重要的。




Copyright 1998-2007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