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周扬、鲁迅、冯雪峰、胡风的关系2007/11/04
  • 张学良和他的11个女情人2007/11/04
  • 汪静宜与林彪的爱情2007/11/04
  • 中共情报史上绝无仅有的5重间谍2007/09/27
  • 美国纪录片是如何描述朝鲜战争的 2007/09/26
  • 陈毅女儿:文革留学生 王光亚的夫人2007/09/26
  • 美国纪录片如何描述朝鲜战争2007/09/26
  • 还历史本来面目2007/09/23
  •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
    时间:2007/11/04 出处:mitbbs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1)

    [版面: 史海钩沉] [首篇作者:minotaur] , 2007年10月28日

    看大陆的最新史书,基本上对张献忠屠蜀这一段讳莫如深。首先呢,大概因为本朝是属
    于造反上台的,所以呢史学界就开始对传统史观里面被否定的农民起义都重新进行正面
    评价,如孙恩卢循,如张献忠。满清入主中国,也做了对历史中胡狄之类的字眼进行了
    删改之类的事情,目的不外乎也是说,胡狄入主中华是正当的。关于张献忠的事迹,早
    先好像是郭沫若翻的案,于是张献忠一下子就变成了革命英雄,而清军则成了屠蜀的主
    凶了。不过现在好像又开始强调稳定性,说清军是屠蜀的主凶也不和谐,真是正也难,
    反也难。所以呢,现在呢,很多史学界的人一碰到这个问题,就干脆回避:不说总不会
    错。

    说起来,几年前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一个话题我才终于彻底脱离潜水生涯,正式闯荡8
    区。事情的起由是reached贴了一个南乡子写的文章《四川大屠杀是谁干的》,那时候
    我很反感这种用感情替代说理、到处是逻辑漏洞的洗脑文章,于是发文批驳之,继而引
    发了我和reached同学长时间的争吵。因为这场争吵,狂看了不少有关张献忠的文献,
    不过后来基本上没怎么用上,因为争吵很快就变成了意气之争,所以现在回头想想,因
    为这个意气之争,当时的口水战大多数其实是很没有意义的。只不过我这个人属牛的,
    好斗,当年可以说是极尽了攻击之能事,可能也给reached同学带来了很多不愉快的经
    历,正好今天看到久违的reached同学又上来了,就此给他道个歉。

    最近又看了不少书,我又不是搞历史的,资料来源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所以呢只能根据
    现有的大家都能找到的资料(可能真也可能假),凭借自己的逻辑分析,理清一点脉络。

    目前公认的事实是:在清朝初年的一段时间,四川人口大减,乃至后来出现了长达近百
    年之久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于是,问题来了,因为人没有了,那么这些人在法律
    上有如下可能:他杀,自杀,失踪。自杀,这里指的是天灾人祸而死,比如饿死,病死(
    如瘟疫),被野兽如老虎吃掉等等;失踪就是逃走了,"历史上川中凡有变乱,蔽江而下
    者所在多有,导致湖广地区隐匿着相当多的四川流民"。最后是他杀,那么凶手是谁?
    现在被告有如下几位:张献忠,清军,明军,土匪。

    还有可能是更重要的,凶手的杀人动机是什么?比如,凶手是清军的还容易解释,可凶
    手若是张献忠呢?网上有人从张献忠个人的心理分析入手,我总觉得有些片面。

    网上比较流行的,就是张献忠被诬蔑说和清军屠蜀说。有关的文章中,多数的文章都从
    南乡子的《四川大屠杀是谁干的》改动引申而来,尽管这个文章可以说漏洞跟筛子一样
    ,但是广大的老百姓其实是严重缺乏逻辑是非辨别能力的,不然也就不会有文化大革命
    和现在的泛绿了。所以,大概因为其感情异常强烈,非常有煽动性,转抄也最广泛。

    另外一个就是孙次舟写的《到底是谁屠戮四川》和《清军在四川的血腥罪行》,这个算
    是比较有水平的,主要是史料引述异常丰富。然而他的文章中推导出结论的
    逻辑大成问题。简言之,就是他对张献忠采取的是无罪推定,如果某件事存在有某本书
    没写,那么张献忠就没干这个;而他对清军采取的却是有罪推定。一个例子就是他刻意
    忽略了两个传教士写的目击文献《圣教入川记》。这种现场目击文献,在历史研究中是
    很重要的,比如,研究扬州十日,就不能不提<扬州十日记>,然后发现扬州十日其实应该
    是五日。从犯罪学角度上说,证明某人没干过某件事比证明他干过某件事要难得多了,
    尤其是某人是坏蛋,并且也到过现场的情况下。(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莫须有"这三个字的
    罪名自古以来一直那么有力的原因。)

    有些性急的人要说了,你是不是想说清军没搞屠杀啊(略掉中间若干形容词)。非也。
    我想说的是,这种急于给对方加上自己主观想象的观点的现象,说明了大陆现行教育体
    制下逻辑训练的不足。(要说的很多,为了避免犯懒,索性东拉西扯,想到哪就写到哪
    了;-)

    这里先说下我的判断:张献忠确实屠了蜀,而不是简单的镇压地主阶级。至于其他被告,杀人的事情也都有份。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2)



    关于明末清初四川屠杀的史料,有关张献忠的证据非常多,有目击者的证词,各种野史
    ,地方志,还有考古学上的。关于满清的,保留下来的很少。当然很有可能,是最后一
    个到达现场的满清,尽可能地消除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后来还利用权力,发动血腥
    的文字狱销禁了有关的史料;或者,按某些人所言,当年杀得太干净,连人证都没有了。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是否那么真的那么厉害,能够达到毁灭一切书面证据的地步,我深表
    怀疑。一个例子是《扬州十日记》,赫然名列《四库禁毁丛刊目录》:“《扬州十日记
    》一卷,清王秀楚撰,清钞本,史部。”网上比较普遍的说法"竟在中国本土湮灭二百
    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

    其实网上的这个说法没有错误,但颇有误导之嫌。好像是在说,清朝的文字狱把《扬州
    十日记》这个证据彻底消灭,如果不是传到了日本,现在的历史研究者就看不到这篇文
    章,也搞不清屠没屠扬州了。

    清朝的文字狱虽然厉害,但挡不住地下传抄,毕竟民间还有很多秘密的反清复明的志士
    。至少,曾经以抄本形式流传到日本去的,清末留日学生在东京和大阪的图书馆里发现
    了它,作为鼓动反清的檄文。在清朝是禁书,和在日本的图书馆里面才发现,不等于大
    陆没有。后来满清垮台,那些禁书的大多数又重见天日,成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又
    一个例子罢了。

    据谢国桢先生《增订晚明史籍考》记载,仅《明季稗史汇编》版的《扬州十日记》,就
    有光绪十三年(1887)尊闻阁刻本、民国二年(1913)中华图书馆影印本和商
    务印书馆印本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学扶轮社的《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上海书
    店的《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上海西风社的英汉对照本,以及陈恒和书林的《扬
    州丛刻》本。因为之前从来没有付引过,只能以各种钞本形式在民间暗中流传,因彼此
    提防,无从互校,故书名、作者甚至内容都不免有所出入。比如知堂说《扬州十日记》
    为孙秀楚所作,而神州国光社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扬州十日记》五一年版则标著者
    为王季楚。

    就算没有《扬州十日记》,清军在扬州的屠杀也是证据确凿的。比如还有《乙酉扬州城
    守纪略》记载,有《明季南略》卷三云:“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还有诗人
    吴嘉纪在《李家娘》一诗中说:“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
    ,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

    清朝的文字狱的主要功能,主要还不是销毁史料,像后来清朝的《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
    人等》言:“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这样的东东是无法全
    部销毁的。 主要是蒙蔽人民的思想,让他们接触不到真相。其结果就是清末以前大部
    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就像大陆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苏家屯一样。直到清末有心
    人士将此书由日本带回,在东亚和南洋一带自费大量出版,为辛亥革命的成功造就了舆
    论准备。(而前面说的尊闻阁,是以“尊闻阁主人”闻名中国近代报业的申报馆业主、英
    国商人美查。美查主持《申报》期间,多次登报征购汉籍珍本,且利用外籍商人身份,
    向中国官绅多访求手稿、抄本,交付下属企业申昌书局印行。)

    江南的屠城史料,但同时期的史籍如那几本被禁的,对在江浙湖南两广清军进行的有系
    统的屠城均有记载。就算在辽东,努尔哈赤的如开原铁岭之屠城罪行,还有那种以五斗
    米为标准屠杀辽东汉人殆尽的政策也尽数被发掘出来,就算是给满清写史的御用文人也
    只能白纸黑字地一一备述。而独四川几乎鲜有有关清军这类屠城的记述。孙次舟在他的
    <清军在四川的血腥罪行>主要基于清朝的被禁史书,罗列备细,蛛丝马迹均不放过,然
    而这些史籍记载的基本上都是清军的抢劫和滥杀。如果有过系统的屠城,必然有目击者
    或者幸存者,比如剩下的老幼妇孺,当时还有敌对方如明朝的军队和宣传文人存在;而
    清朝征服四川的时间跨度这么长,却没有有关的线索留下来,就非常令人奇怪,只能归
    结成清朝的文字狱太厉害,或者所有的汉人胆子都太小。至少,目前来说,支持清军是
    屠四川的主凶的证据似嫌不足。或许,有志的史学家还得去缅甸去考考古。

    而相反,对于张献忠屠杀的记载可以说是资料众多,也不再罗列,总之反对者一口咬定
    都是满清授意的。而<圣教入川记>是洋人写的,还是不提倡说谎的传教士,只好说是被
    满清豢养的文人学者洗了脑,变成老糊涂了。


    张献忠屠蜀的一点分析(3)


    写历史的人不可能身临各个现场,所以大致只能是从他人的见闻、记述甚至传言来取舍
    ,进而寻找可能的真相。这种取舍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受自己的阶级观、统治者的暗示
    来影响。看到网上一个说法叫测不准原理:两个共轭的物理量是没有办法同时测准的,
    因此一次测量你只能选择一个。也就是说真相可能是不存在的,你所看到的取决于你想
    看到什么。

    上文罗嗦了半天扬州十日的事情,这种目击证词就相当于断案的时候证人的作用。证人
    的记忆可能不那么准确,一些细节会有错误。当然证人可能会说谎,所以如果有别的证
    人和其他证据从各个侧面加以印证,就格外有力了。一份有效的证词,是其最关键之处
    ,是经得起盘问和推敲的。所以这种回忆录之类的,也可以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

    扬州十日的细节上就有问题。比如有人怀疑说
    1)满兵用满语和江南人交谈顺畅,而且,满卒听得懂扬州话,作者也能听得懂满卒之间
    的闲谈。
    2)清军既是强盗--任意抢杀,又是菩萨--救贫赈灾,
    “伯兄亦来,云是日被动云负担,赏以千钱,仍付给令旗放还。...复闻有王姓将爷,
    居本坊昭阳李宅,以钱数万日给难民。”还有红衣青年将领,曾劝慰他“幸勿自毙”,
    还给他“几件衣服”和“金一锭”,当知道他家人已五天未吃饭后,就亲自将他带到一
    宅院,命人给他家烧鱼做饭.
    3)扬州烈火空前,之后城中还存有“督镇所储军粮,如丘陵,数千石。”,供清军用它
    来赈济灾民。另外,城外有人在清军屠杀的时候,夜入城内抢劫,分明是送死。
    这三个很容易解释,1是满兵中有很多汉人,另外按照文中说还有指路的扬州人。2也不
    奇怪,十六国的石虎,还有蒙古的皇帝,杀人当吃饭,偏偏对佛教感兴趣。另外我看过
    日本在东北的屠杀纪实,曾经有日本人在屠村的时候偷偷给几个村民报信,这几个村民
    因此逃出生天。3呢,清军不是乱民,杀人的同时自然是不会忘了最重要的粮食;另外
    国人有趁火打劫的习惯,当时外面的人即使知道城里是死地,大概也会有人赌一把。

    不过怀疑里面最关键的还是数字,80万。"初二日...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後约计八十万
    馀,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如果文中所说为实,当时的扬州
    起码有百十万人,因为除了没法统计的死者以外,幸存者仍然不少,初三放赈,“数千
    石转瞬一空"。很多妇女就没有死,包括作者怀孕九月的妻子还有很多类似的妇女,都
    被放过了。怀疑者从宋到明扬州的城池演变历史,说明古代的扬州很小,容纳不下上百
    万人;另外考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迄万历六年(1578年)的185年中,扬州府所领
    三州七县的编户丁口,变化不大。
    万历六年(1578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近百年内,扬州全府丁口减少约42万人。
    最多时是万历六年(1578年)全府丁口也仅有81万余人。而扬州城所在的江都县全部人口
    (包括郊外)从未达到过十万。王秀楚记述的是扬州城内的大屠杀,不是扬州府全境的大
    曙杀,而扬州城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人,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80万的人数,似乎只是
    出自十日记一书,为孤证。

    在顾诚的南明史中,他本人在为“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一句做注解
    的时候写到:"古代典籍记载兵员数字和被屠杀人数往往夸大,扬州城内当时未必有这
    么多居民。《明季南略》卷三云: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 所以有理由认为,
    当时的扬州不太可能被清军屠杀八十万。"

    我认为,作者在惊慌忙乱逃命之余,一切都如快镜头一般,细节有所错误是可能的。数
    字呢也可以解释成作者后来凭记忆加上去的。看过扬州十日记的,无不为里面描述的细
    节所震撼,这种描写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话很难想象写得如此到位。所以读起来觉
    得特别真实。蜀碧比起来就要差一点,虽然也很详细,不过应该也有所本的,否则只能
    说作者是一个有着空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SM爱好者了。

    中国人不严谨的习惯古已有之。看史书,即使同一个事件,人数上往往大相径庭,原因
    大概是兵荒马乱的岁月,自顾不暇,没有谁会进行细致的统计,所以大致只能给个估计
    。比如清军入关的时候在河南遭到了李自成起义军的反击,奏章里说当面之敌有三百多
    万。即使是以杀敌记功的军队,如汉唐旧法,杀敌数都要乘以十;当代的国民党军队的
    杀敌数如果都作准的话,共军都要被全部歼灭几个来回了。

    因为数字不对,就进而全部否定原文,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举个不恰当的例
    子,因为民运某人声称64天安门血流成河,于是有人因此说64没有大规模流血镇压
    ,其逻辑是一样的。别有用心的如日本人,就惯于以数字做文章,声称南京大屠杀的数
    字不准确,然后就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明史6万万的数字来自后鉴录,后者的
    数字来自于张献忠的几员大将的杀人汇报数字求和而来,这个数字有可能是那些大将为
    了让张献忠高兴,故意多写一个万字以壮声势,当然也不排除写书的人胡乱毛估的可能
    。有人据此否定整个明史,未免走的太远了。

    还有的利用汉语本身的不严密性,故意混淆屠和屠光的区别,从而否定屠杀事实的存在
    。比如,有人就根据成都居民给大西士兵钱就能不死的事情,来否定成都有过屠杀。其
    实,通过扬州十日记一文可以看出,扬州城里清兵也并不是上来就杀,一遍又一遍过,
    把钱搜刮够了才下手,作者就因为多次给了钱财而逃过了一次又一次毒手。屠杀,本来
    就是无差别的杀不该死的人,杀一半是屠,杀四分之一也是屠。

    剩下的一类人就是纠缠于细节了。很少有人的回忆录没有错误的,时间地点人物都错了
    的都不稀奇,因为人的脑袋不是计算机磁盘,眼睛也不是照相机。有的怀疑则属于吹毛
    求疵了,以圣教入川记为例,张献忠离川时也有700人,临死时仅有25人。于是说,只
    剩25人是不可能的,因为25人怎么够管理四川?于是圣教入川记就是伪作了。但是这
    些人忘记了一个前提,张献忠离川本来就是彻底放弃四川(其原因下面再说),自然这
    些文官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了。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