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上海「股神」杨百万2007/08/21
  • 全球性金融风暴已初步形成2007/08/15
  • 中国成为亚洲金融危机大赢家2007/07/30
  • 中国股市的“泡沫论”越说越邪2007/05/30
  • 撼动华尔街的华人四大高手2007/03/29
  • 纳斯达克敌意收购伦交所失败2007/02/12
  • 银行十强中国占三席2007/01/05
  • 金融业 不列入国控七产业2006/12/20
  •  
    美国将会重演八七年股灾吗
    时间:2007/08/21 出处:星岛社论
    进入炎热的八月后,美国股市就像过山车一样暴涨暴跌。同日内上下三百多点世空见惯。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山雨欲来的前兆吗?美国将会重演一九八七年的股灾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一九八七年时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股市,同现在非常相似:漫长的熊市在一九八二年左右结束后,美国股市和经济连续上涨近五年;通胀率、市盈率和利率都在下降;然而,就像今次关注次按风暴一样,当年人们都在议论美国储蓄贷款业(savings-and-loan) 的困境;而在日本,正如今天在中国大陆一样,男女老少全民炒股,市盈率高达六十多。当今中国金融界最时髦的一个词即流动性过剩(Liquidity Surplus),正是当年时日本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八六年春天起,美国股市突然出现数次大跌,比如在四月时突然暴跌百分之七。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华尔街又两次暴跌。但每次都能在随后逐渐反弹(同今年二月以来美国股市的数次大跌很像)。慢慢地,看跌的投资人也转而看好股市了。所以从八七年五月起,美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股市都明显回升。道琼斯指数从五月底的二千二百点大增到八月的二千七百点,涨幅逾二成。

      关注当今华尔街局势的人会看到,目前的经济和股市,同二十年前是如此的相似。而更令人担懮的是,二十年前触发华尔街多次大跌的电脑控制自动拋售,如今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八七年时的金融市场投机行为盛行,危险性大,所以有种叫投资组合保险的投资方式十分受人欢迎。其运作是给股市亏损设定一个上限,当股市下跌时自动启动,大拋股票止损。但由于大批拋售引起股价进而下跌,再又启动其他事先设定的拋售,会触发进一步的暴跌造成股灾。

      经过一九八七年夏天的大涨后,美国股市迎来了黑色的十月。道琼斯指数在十月十四日和十五日两天,先后暴跌了百分之三点八和二点四。到了十月十六日,投资组合保险的电脑交易全面启动,道琼斯指数再大跌百分之四点六。此时,美国股市跌势失去控制,到下一个星期一,股市全面崩盘,一天内道琼斯指数便大跌百分之二十二点六。

      现在来看今天的华尔街,二十年前就已经问世的对冲基金,近年已是华尔街的宠儿,其运作与当年的投资组合保险十分相似。如今许多对冲基金都会在股价下跌时自动出售股票,以确保不会发生所谓的“水位降低”(drawdowns) 即亏损。

      如今的对冲基金为追求高回报,许多都购入了风险极高的次按产品。在次按风波中首当其冲。当这些基金受到赎卖压力时,不得不出售手中的股票和其他金融产品。而部分基金的出售,又引起了其他原本运作正常的基金的拋售,环环相逼,进一步恶化了金融投资局势。

      从数据看,上星期华尔街的多次大跌,大都是电脑操控的自动拋售。按这些自动启动的运作,如果连续数日的大跌未能及时控制,更多的自动拋售就会不可避免。这也许是美联储改变主意,不得不突然降低贴现利率的主要原因。因为一旦触发大批的自动拋售程序,华尔街股市的暴跌势将无可抵挡。

      不过,令人较为放心的是,对比现在的美国股市与八七年股灾前的华尔街,有一个巨大的不同是,当年联储局经过长期减息后,于股灾暴发前开始加息,成为直接触发股灾的原因之一;而现在的美联储却在上星期开始降低贴现率,显示其为维护股市不惜冒经济过热危险而降低息率的决心。此举对激励股市和经济是极大的利好。

      回顾美国股市起落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股灾的暴发大都发生在股民信心十足,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发生暴跌时,而不会发生在华尔街惊如寒蝉之际。但如果联储局的减息手段致效,遏止住目前华尔街投资人的恐慌,使美国经济再上一层楼(发展过热),华尔街股市也许还会有一段极其美好的日子,就像八七年五到八月那样大涨二成。但如果真的发生那样的事,全世界的投资人就要十分小心了。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有句古老的谚言说:无视过去的人会失掉一只眼睛;但沉迷于过去的人会失掉两只眼睛。回顾历史能给我们的指导毕竟是有限的。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