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应台谈台湾的民主
|
时间:2007/07/19 出处:凯迪网络 |
"五四"薪火相传,不在大陆,而在台湾,由胡适而雷震、殷海光,而李敖、柏杨,现在传到一位女子的手上,这女子侠骨柔肠,铁肩妙手,当仁不让。台湾能有今天的民主--虽然是步履蹒跚、乱相层出的民主,这束薪火功莫大焉。如今,这位女作家还把这束薪火擎到了海峡对岸,让只能通过"小格子"看世界、看台湾的我,看到了"小格子"里纵深的风景,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我在大学刚毕业的1988年,看了她的《野火集》(时事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那是我初识龙应台。同样是台湾作家的李敖,自炫说他自己是木材商,而龙应台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看了这本不厚的书,我感到,这个"小女孩"非同寻常。正如这本书封底介绍的那样,"她锐利的笔锋,灵转的文字,愤然无畏地揭开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病象,让血淋淋的事实逼迫我们张开眼睛去看、去反省、去深思。"我那时便自诩为"写东西的人",相形见拙,我那根本就不是"东西"。十几年关于"文体"的模式化教育,让我不知把她的文章归入哪一类:时评、杂文还是散文?都不是,又无疑都是。文章原来可以这样写!
后来还看过她的《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那是她"行万里路"的一个记录,关注的目光遍及中东、古巴和东欧,不是普通的游记,而是所谓的"文化散文"。
我与她的"亲密接触"当是在2004、2005年间。这两年,她应《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之约写了一系列文章,我记得的有《为台湾民主辩护》《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文化是什么》(上、下)等,每篇都是一个整版,五六千字,我一字不拉地读,有些篇章还不至读一遍。我知道,那些时刻,我在接受一位来自台湾女作家的"启蒙"。
我看到她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那封至今还不可能公开流传的"信"。在2006年1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因为发表了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被指控"违反主流意识形态",勒令停刊整顿。在得到这一消息的当夜,龙应台写了那封注定要载入中国新闻史和两岸关系史的"信"。记得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字,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当代中国真有这么至情至理至美的文字!"五四"薪火相传,不在大陆,而在台湾,由胡适而雷震、殷海光,而李敖、柏杨,现在传到一位女子的手上,这女子侠骨柔肠,铁肩妙手,当仁不让。台湾能有今天的民主——虽然是步履蹒跚、乱相层出的民主,这束薪火功莫大焉。如今,这位女作家还把这束薪火擎到了海峡对岸,让只能通过"小格子"看世界、看台湾的我,看到了"小格子"里纵深的风景,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一封信,读得我热血汹涌,泪水几欲夺眶。从那一刻,我从内心尊她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英雄"。
台湾的民主,如果从央视的"小格子"里看,基本上类似一出连续情景闹剧:不是陈水扁挥拳嘶吼,就是立法院对骂群殴;不是大选前莫名的枪响,就是"红衫军"示威街头......但我相信:这是被"正确的舆论导向"筛选后的台湾,不是整体真实的台湾。
龙应台的《为台湾民主辩护》一文,坚定了我的看法。
台湾经过50年日本殖民统治,经过40年国民党独裁专制,从1987年解除"军事戒严"算起,迄今不过20年。美国民主,那是经过200的实践才有了今天的成熟。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是一个历史沿革、文化传承、族群构成、国际处境相当复杂的地区,做的又是中华民族史无先例的"心脏移植手术"。"乱相"是台湾民主化初期正常的"排异"现象和必经的过程。
龙应台告诉我: "你在‘小方格'里看见警察的盾牌和受伤的人民,但是你看不见的纵深是:50万人上广场,心中怒火狂烧,可是行为理性温和,秩序井然,对于民主真相的要求,却又坚定不移。另外可能也有50万人,对广场上的认知完全相反,但是忍耐地留在家中,不冲上街去叫嚣对抗。更何况,选举的争议翻天覆地(指台湾2003年“总统”选举——博主注),人们血脉贲张,但是最终还是诉诸司法;我们没有看见暴民,没有坦克,没有街头的火焰冲天。"
"是民主,使台湾变了。政府机构、军事单位从长期霸占的都市核心撤走;庶民历史重要,因此历史街区得到保存;族群意识高涨,弱势的权力——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宗教信仰,得到平等保障;市民参与政府决策,因此城市的改造由市民意愿主导。"
就是在这篇文章里,她描绘了大陆读者在"小方格"里看不到的台湾民主——
民主,就是手上有一本护照,随时可以出国,不怕政府刁难;
民主就是养了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凭自己本事上大学,不需要有特权;
民主就是发表了任何意见不怕有人秋后算账;
民主就是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讨回,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什么身份;
民主就是,不必效忠任何党,不必讨好任何人,也可以堂堂正正地过日子;
民主就是到处有书店,没有任何禁书而且读书人写书人到处都是;
民主就是打开电视不必忍受主播道德凛然地说谎;
民主就是不必为了保护孩子而训练他从小习惯谎言;
民主就是享受各种自由而且知道那自由不会突然被拿走,因为它不是赐予的。
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这,在小方格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
相关链接:关于龙应台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小时于高雄县茄萣乡成长。曾就读台南女中,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1983年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91年至1999年间,她旅居德国,并于海德堡大学研究。在旅德期间与德国籍夫婿育有2子。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秋,龙应台出任香港城市大学的客座教授,2004年8月出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龙应台返回台湾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教授,并创立清华思想沙龙与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1984年11月20日龙应台的第一篇投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刊登,犀利的笔触与独到的观察,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回应。1985年3月,"野火"成为固定专栏,一篇篇精彩的社会文化评论:《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不会闹事的一代》被广为影印散发、张贴。1985年12月,《野火集》集结出版,21天内重刷24版,创下出版界的纪录。从此,龙应台成为华文世界家喻户晓的文化人与公共知识份子。 1999年出版了《百年思索》之后,即应台北市长马英九的邀请,担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长。龙应台在担任台北市文化局长期间,适逢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因此,龙应台在政治上的举措与发言,常遭到政治立场相左的人士批评。解严后的台湾社会,蹒跚学习民主历程的政党政治中,却在政客有意操作下,社会被弥漫的蓝、绿色彩分隔成两边,在这种氛围里,龙应台因为在某些评论文章中,批评政党轮替后的当权派,而被批评"政治立场保守"、"缅怀威权时代"。然而无论面对任何批评与攻讦,龙应台始终不改其志,坚持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渐进改良主义立场。对于核心价值与理念的坚持,数十年来龙始终如一,不论在何种状况下,不会有些许的改变。 她在批判台湾执政者的文章里这么写著:"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面对大陆的当权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份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 龙应台更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 龙应台的文字极为优美,文章呈显出极注重行文的流畅与柔美之特质。她的文章在书写的格局、文辞的运用与对华文世界思维方式上,有着相当远的影响。 龙应台的主要著作 :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时报文化公司,1994.03 《野火集》,圆神出版社,1985.12 《野火集外集》,圆神出版社,1987.02 《龙应台杂文精品》,杨际岚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 《从东欧看台湾》,社会大学文教基金会,1990 《人在欧洲》,时报文化公司,1988.06 《美丽的权利》,圆神出版社,1994.04 《写给台湾的信》,圆神出版社,1992.01 《孩子你慢慢来》, 皇冠文学出版公司,1994.03 《人在欧洲》,﹙北京﹚三联书店,1994 《在海德堡墬入情网》,联合文学出版社,1995.04 《龙应台评小说》,尔雅出版社,1995.06 《龙应台评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龙应台自选集﹙卷一﹚野火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龙应台自选集﹙卷二﹚龙应台评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龙应台自选集﹙卷四﹚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龙应台自选集﹙卷五﹚在海德堡墬入情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05 《干杯吧﹐托玛斯曼》,时报文化公司,1996.04 《龙应台自选集﹙卷三﹚女子与小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996.05 《我的不安》,时报文化公司,1997.09 《魂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09 《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纪》,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啊!上海男人》,学林出版社,1998.1 《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10 《百年思索》,时报文化公司,1999.08 《面对大海的时候》,时报文化公司,2004.01 《孩子,你慢慢来》,时报文化公司,2005.05 《请用文明来说服我》,时报文化公司,2006.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