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革“武斗猛将”陈阿大沉浮录
|
时间:2007/07/10 出处:backchina |
许多老上海人都还记得陈阿大这个名字——他是王洪文的“小兄弟”,在“文革”中靠造反起家,当上了上海市主管工交工作的领导,还当上了中共九大、十大代表。后来随着“四人帮”的覆灭他也销声匿迹,在政治舞台上失去了踪影。回顾陈阿大走过的人生道路,对读者更深入了解 “文革”必将有一定帮助。
当过工人参过军
陈阿大原籍浙江省的绍兴县陶南乡。1942年5月,陈阿大出生。后来,其父陈七二独自来到上海打零工。1949年,上海解放,他被安排到造船厂,当上了一名正式搬运工。1952年,陈七二将家人接到了上海。1958年,16岁的陈阿大成为上海中华造船厂的一名工人。
1961年夏,19岁的陈阿大顺利通过各项审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入伍后,部队上分配陈阿大去教导营当饲养员,任务就是养猪。鉴于陈阿大表现好,部队上又让他当连队的炊事员。
入伍一年后,陈阿大升为上等兵,并当上高炮指挥仪测手。他学习这方面的技能也很用心,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测手。退役前,陈阿大已升为上士军衔。现在能够看到的部队上给他写的鉴定材料中,有这样的话:“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积极想办法完成任务”,“组织纪律性强”,“‘三八’作风扎实,尊重领导,服从命令听指挥,叫干啥就干啥”。
1965年春,陈阿大复员回到上海,组织上把他安排到上海良工阀门厂当工人。在这段时间里,陈阿大曾兼任车间里的保卫干事和民兵排长。
陈阿大复员不久,正赶上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陈阿大出身贫苦家庭,本人是工人出身,当过兵,根正苗红,虽然文化水平低一些,也不是党员,但仍受到了重视。“四清”运动一开始,工作队就让他作为工人代表参加了厂里的“四清”工作。但他文化程度毕竟不高,更核心的工作他做不来。他能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征求群众意见后向上反映,使工作队对群众的思想情绪有一些了解。由于他到厂后表现好,1966年1月,厂里团组织发展他入了团。
造反头目
在参加“四清”工作中,陈阿大了解到厂里群众对领导的意见比较多,而且他本人也对厂领导有了看法。他文化水平不高,因此有些事情厂领导不让他做,他感到领导没有把他当作骨干。这使他对厂领导产生了不满情绪。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良工阀门厂也陷入了动荡之中。在全国政治风潮影响下,工人们开始对厂领导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但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一开始,陈阿大也给领导提些这样那样的意见,后来他觉得这些意见解决不了问题,就把厂领导的问题往路线问题上拉,并且率先在厂里贴出一张攻击厂领导有 “路线问题”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在厂内影响很大,加上陈阿大在辩论中是个大嗓门,经常从一个工人的角度,用工人的语言批驳所谓“保皇派”,这使他的演讲很有煽动性。陈阿大知道厂领导的“问题”多,敢于揭发,使一些造反的人愿意跟着他跑。这样,陈阿大的身边就聚集了一些造反者,他便成为这些造反者的核心人物。
后来,由他倡议,这些造反者共同成立了良工阀门厂革命造反兵团(简称“良工革命造反兵团”),陈阿大出任“司令”,成为良工阀门厂响当当的造反派头目。
1966年11月,上海跨行业的工厂、企业造反组织———上海工人阶级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成立。陈阿大和王洪文、潘国平、黄金海、叶昌明等人是发起者。当这个组织建立核心机构常委会时,陈阿大被推举为“工总司”常委。从那时起,他和王洪文结识,并建立了密切关系。
陈阿大对王洪文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本人就是被王洪文笼络的一个。陈阿大曾经对他手下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要紧跟王洪文,谁反对王洪文,我们就叫他尝尝味道!”正因为陈阿大对王洪文忠心耿耿,王洪文对陈阿大也十分信任,把他当做手下的一员“虎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