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叶剑英根本看不起汪东兴2007/06/27
  • 尼克松到京当日街上无人的原因2007/06/19
  • 文革时期女红卫兵故事2007/06/14
  • 中国“反右”运动五十年2007/06/12
  • 医院用毛泽东思想成功治疗精神病2007/06/06
  • 文革时千人围攻中南海2007/06/01
  • 在文革中崛起的华国锋2007/05/02
  • 两位外出木匠在一九六九年的遭遇2007/04/30
  •  
    尼克松访华 毛泽东指示不安窃听器
    时间:2007/07/04 出处:星岛网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打破了中美两国长期的冷战对峙局面,成为二十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的事件之一。当时参与接待尼克松一行的人在三十多年后,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

    毛泽东:再等22年

      1971年7月15日,中美双方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公告,披露了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以前访问中国。

      1972年1月3日,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亚历山大·黑格准将率先遣组到北京,为尼克松的中国之行作技术安排,同时带来了美方的重要口信。美方在口信中谈及印巴冲突、越南问题、苏联在欧亚的动作后得出了苏联企图继续包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结论。由于美国对中国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所以美国准备力图抵消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以维护中国的独立及其生存能力。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的世界领袖的形象,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周恩来迎接尼克松

      据曾任中国驻英国代办的熊向晖回忆,毛泽东得知黑格口信后,说:“包围中国要他们来救我,那怎么了得”“顶回去无非尼克松不来。不来就不来嘛,22年不来了,再等22年。尼克松不来,土克松、砖克松也会来。”

      6日中午12点10分至下午2点10分,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商谈《答复》稿。毛泽东看了答复稿后说:政治局再讨论。1月6日,《答复》经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

      中方的答复相当强硬,同时又留有余地。答复稿中说:“……美方口信表示,期望通过访问,加强尼克松总统作为世界领袖的形象。对此我们难以理解。一个人的形象取决于他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任何其他国家。我们从不认为有什么自封的世界领袖。”当中方把答复稿念给黑格后,黑格说:可能我没有正确地转达总统的意思。

    毛泽东指示不安窃听器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飞抵北京,中共建政后,美国国旗首次在北京上空飘扬。

      周恩来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冀朝铸还记得,当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行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就身体前倾,向周恩来伸出手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周恩来的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

      冀朝铸说,尼克松单独下机和周恩来的握手场面,是尼克松刻意安排的,意味深长。既向世界宣示了对抗了二十余年的中美两国,改善和发展相互关系的决心;也是为了缓和1954年在日内瓦和谈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矛盾。

      到机场迎接的中国官员很少,没有民众,没有儿童献花,没有各国的外交使节。美国记者还说:除了仪仗队以外,在场的美国人比中国人多。

      欢迎仪式结束后,汽车驶至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夫妇及白宫人员住钓鱼台18号楼,国务院人员住6号楼,记者和其他人员住在民族饭店。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方不安窃听器,也不搞录音。

    突如其来的会见

      就在尼克松抵达北京时,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出乎世人意料的决定。

      据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尼克松到达北京前,她给毛泽东念外电评论,其中有一条说,尼克松是打着白旗到北京来的。这是说尼克松投降的意思,代表反对此次访问者的看法。毛泽东听完这条消息,笑了。他说:“我来给尼克松解解围。”

      这个“围”如何“解”?直到1972年2月21日,谜底才告揭开。

    毛泽东与尼克松

      中方第一个得知消息的是吴旭君,毛泽东是把吴旭君叫到床头告诉她的。他说:希望立刻见到尼克松。

      吴旭君跑到因毛泽东病重而常驻中南海游泳池的医疗组,告诉他们即将会见的消息,请大家随时待命。办完这些事情,吴旭君赶回卧室,把老人家扶到会见厅,安排他坐好。自己又到医疗组,再一次检查了医疗器械和急救物品。

    毛泽东如何准备

      在吴旭君忙碌的同时,毛泽东也相应做了些准备,《参考资料》2月21日上午版刊登了以下两篇对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有用的材料,毛泽东应该是在会见前看过的。

      第一篇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中国前,在临时落脚地关岛对记者发表的讲话。其中有这么两句:

      总统说,他期望他同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谈话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而不是只集中讨论眼前的问题。

      尼克松说,毛和周都是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他们不是仅仅讲究实际的、注意日常问题的领导人。

      第二篇是蒋介石在台湾的国民大会第五次会议开会典礼中的致词:

      今天国际间任何与恶势力谋求政治权力均衡的姑息举动,绝不会有助于世界和平,而适以延长我七亿人民的苦难,增大全世界的灾祸!我们对任何有损于中华民国主权利益的行动,保有高度的警惕!

    尼克松:毛泽东的思维像闪电一样敏捷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尼克松。周恩来陪同客人进入书房,坐在沙发上等候的毛泽东被搀扶着站了起来。毛泽东的身体已不容许自己走到门口迎接客人。他努力站直了身子。

      1971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会见塞拉西时,曾不无调侃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魔鬼与资本主义魔鬼见面,到底好不好呢?”现在,世界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与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领袖在同一间房子里见面了。他们彼此端详着对方。

      尼克松回忆:“我们被引进一个陈设简单、放满了书籍和文稿的房间。在他坐椅旁边的咖啡桌上摊开着几本书。他的女秘书扶他站起来。我同他握手时,他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每一个人,包括周在内,都对他表示他所应得的尊敬。他伸出手来,我也伸过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约一分钟之久。这一动人的时刻在谈话的记录里大概没有写进去。他有一种非凡的幽默感。尽管他说话有些困难,他的思维仍然像闪电一样敏捷。这次谈话本来料想只会进行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却延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对这次谈话,基辛格后来写道:“毛泽东是用一种故意显得很随便的方式来发表他的主要意见的。他巧妙地把台湾问题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把它当做中国内部的一个不甚重要的争端;他甚至只字不提美国在台湾的驻军问题。”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