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清丽脱俗孙俪唯美写真()(图)2007/04/29
  • 夏雨受不了袁泉两人早分手2007/04/29
  • 盘点红不了的美丽女星()(图)2007/04/29
  • 高圆圆甜美朋克写真()(图)2007/04/28
  • 英达:宋丹丹有“裸露癖”()(图)2007/04/28
  • 李连杰首回应“弃前妻女儿”2007/04/28
  • 徐静蕾咬定知性路线别放松()(图)2007/04/28
  • 传阿娇“后台更衣被偷拍”是英皇策划...2007/04/27
  •  
    刀剖徐静蕾《开啦》九大败笔
    时间:2007/04/29 出处:TW
    刀剖徐静蕾《开啦》九大败笔,敢问电子杂志路在何方?

      听说前段时间在新浪网吹得比NB还NB的老徐《开啦》要处红面世了,我激动了几天,盼星星盼月亮,就是打干雷没下雨,差不多快忘记这事时,却又听说《开啦》最近真的揭开红盖头了,但是不巧前几天感冒咳嗽头昏脑痛,忙着和学生们斗智斗勇,没有顾得上看,今天没事特意找到《开啦》的下载地扯,搞了半天,才把它下到了E盘里存着。
      然后我煮香茗一杯,打算开始一段全新审美的阅读旅程。
      可惜,本王子花了近二个小时的春宵宝贵时间,看完了《开啦》,却没有感觉到一丝审美快感,连香茗都变得索然如白开水了。
      我想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修饰这个所谓的全新的电子杂志《开啦》,一点也不过分。为了证实我所言不虚,我刀剖一下徐静蕾《开啦》九大败笔,免得让别人说我信口开河。
      第一个败笔:船大货少。
      我是按提示广告用比邻下载的,结果我却发现这个《开啦》电子杂志居然占据我53.3MB,天啊,怪不运行起来这么慢,53.3mb这是多么大的容量啊,简直像一条巨轮一样。可是当我翻了它109年页面,却发现原来这么大的空间的船装的东西真是太少了,前面百分之七十的内容都是围绕由王朔的作品改编叶京执导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回忆性的文章,和一些马屁文。所有实质性与主题有关的文字加在起也不过区区几万字,大都数文章前面都例行公事一样都有一个图片诱示入口,让人受不了是这些图片都是一些既耗费MB又模糊硕大的东东,看多了让我的眼球莫名地胀痛。
      第二个败笔:页面打开霸道强横。
      我以前也看过一些电子杂志,大多数电子杂志像一般的网页一样展开,有关闭,有最大最小化,下面还给我们留个“开始”,把“任务栏”空间给我们,可是这《开啦》杂志倒好,一打开运行,血红的页面背景全屏占据整个电脑屏幕,屏蔽了最基本的“开始”“任务栏”,在整个页面上只有“退出”,根本没有什么最大最小化。现在的电脑基本上都多窗口操作了,怎么到了《开啦》电子杂志,就变成了单窗操作了,《开啦》是想唯我独尊,独占网友眼球?还是另一形式的霸道强横?
      第三个败笔:“小五号字”害人视力
      我现在的近视数是325度,看完了《开啦》,我摸杯子柄,居然捉偏了,眼胀痛得像一只小鸡啄过一样,我感觉自己又要换眼镜了,TMD,这是破电子杂志,百分之九十五的字体都设置成“小五号字体”,最要命的是传统的排版方式,好半天才分一个段落。我想这个电子杂志,大概只有三十岁以下的视力好精力好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把它看完,我敢说一个稍上点年纪的读者来看,过不了几分钟一定会昏倒休克在电脑前半小时都不会醒来。
      第四个败笔:开刊页面背景斑驳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来
      作为主编的徐静蕾,我看也不大啊,怎么一开刊的页面背景设置居然是灰颓石柱底座,再加上一些旧电影的碎片闪动,左下角再突棱棱地莫名其妙地放置一把残红色大刀,让人感觉咯心的压抑和颓废感觉,我就不懂了,电子杂志的名字叫《开啦》,如此喜悦张扬的杂志名,怎么它的开刊定调如此灰暗?
      第五个败笔:主题老套,读者群定位狭窄
      本来以为一个全新的电子杂志,再加上老徐这个也还算得上比较时尚的年轻人,我在没有看《开啦》之前,心里想这个《开啦》从杂志名看一定是新生一代所创办的时尚电子刊物,可是当我看到《开啦》把主题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末的灰暗的青春怀念上,我就很失望了,我不知道这是给中年人办的刊物,还是给网络主力军新生一代人办的电子刊物?《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殊年代特殊人的故事,在七十年代后人眼里,和在八十九十年代人心里,基本上没有什么记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理解,我们的父母常常可笑地总拿那个时代艰苦朴素,黔驴技穷比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在福中不知福。环境的变迁,新的社会矛盾和心理,也怪不得我们这一代人忘本,基本上找不到一种共鸣感了。所以我敢说《开啦》这第一期主题,基本得不到新生一代人的喜爱,我想大概是为了四十岁左右的人办的电子刊物吧,可是现在几个四十岁中年把电脑玩得纯熟,有精力来看你这个《开啦》?
      第六败笔:噱头卖点浅薄杂乱,空洞无味。
      常言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一个好女人,现在世道变了,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一定有几个男人,基数是二个,素有才女之称的老徐就是现代成功女人的经典范本,一直以来,有一老一少二个男人充当护花保驾的奉献精神,一个是王朔,一个是韩寒,这二个人很有意思,都是愤世嫉俗的主,今天骂骂齐白石,明天骂骂鲁迅,余秋雨,后天骂骂杨澜的老公,骂骂郑钧。古语常说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二个活宝一直是吸引眼球的噱头啊,所以《开啦》里一定少不了这二个人的大作。
      果然有。
      韩寒写的是《说徐志摩》,文章写得真像一锅半熟的饭,而且还水不啦叽的。徐志摩是多远的事啊,而且是一个诗人,韩寒同学向来憎恨诗,怎么突然“说”起徐志摩了?因为著名诗人也姓徐啊。题目中说好听点是“说”,其实哪是“说”,根本就是“批”,在他眼里徐诗人简直就是一钱不值,文中说:基本上生物都看得明白。
      既帮了老姐的忙,又骂了他显示了自己才华,一箭双雕,这算盘打得精。
      韩寒同学前面的文字不管文采怎么样,不管观点怎么与众不同,还和此文的主题靠点谱,可是后来近三分之一的文章内容忽然写上了林徽因,批她势利现实,如何用心险恶地利用男人炒作自己。让人联想到徐静蕾好像也在利用男人在炒作自己。我不知道有作家之称的韩寒,怎么跑题跑得这么厉害?这是什么破文?更让我费解的是因为主编徐静蕾姓徐,才写的同样姓徐的名人志摩,照说这是一个往老徐姐姐脸上贴金的事啊,怎么成了批徐了?
      再说王朔在《开啦》里的二篇文章,一篇是《千岁寒词解》一篇是《我对千岁寒第一版的几点观感》。《我对千岁寒第一版的几点观感》是一个流水帐文章,先说的是排版字号太小,版芯太窄的事,然后再有一搭没一搭地写的都是与主题无关的宣传炒作的新作品《唯物论史纲》和《妄想照进》,像路边电线杆上广告文的思路一样,毫无看头。
      我再来说说他重想想推出的《千岁寒词解》。我以前只看过《红楼梦词解》,那里面的确有很多长学问的又不懂的东西,我们的王朔真把自己当成文学大师了,今天也给自己的大作写了《千岁寒词解》,可是人看了半天,还是没有看懂他的词解,倒是看懂了“《千岁寒》出书后听到很看不懂的声音,看不懂很正常,你了解你自己吗?也许你对自己的习性只略知一二,我都不敢说了解我自己,你要是上来就解就成仙儿了”这几句话弦外音:我的《千岁寒》是传世佳作,看不懂是你浅薄,看懂是我作品好。
      先不说《千岁寒》到底怎么样?可是这个逻辑推理太有学问太有哲理了。我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传世佳作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不是自家种花自家香的事,可是我再仔细一想明白了,我们又中了王朔这个老狐狸的炒作圈套了。
      第七个败笔:互动性太差!
      网络时代,基本是一个自由互动的时代,可惜的是我在《开啦》这种看到却是传统杂志媒体的高高在上的孤芳自赏的姿态,只有少数几个栏目才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百分之八十的文章读者几乎不能跟帖回复,真是郁闷到了极点。
      第八个败笔:体裁单调乏味
      我看整个《开啦》基本是都是随笔杂论文章,要么就是一种采访文章。据我所知,现在的读者审美倾向多极分化很厉害,喜欢读杂论随笔文章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喜欢读一些精美浪漫或悬疑探墓的小说,很显然《开啦》排斥了大额读者群体。
      第九个败笔:众多写手题材思路老套,观点滞后中庸。
      大都文字基本都是老徐为了“与怀旧青春有关的苦涩”主题而约的稿,都是主题先的命题作文,从行文的思路的流畅度来看,基本上是挤牙膏式创作,而且都是拍《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马屁明显,比如顾小白《魂归1989》,比如祁又一的《十五的月亮与洪湖赤卫队》,再比如张文泊的《青春》,都是清一色的旧时代的灰色记忆。怎么看怎么郁闷?无非是向我们传达特殊的社会人性变迁,后世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老套的主题构思!让人直想打瞌睡!
      算了,不写了它的败笔之处了,这个《开啦》让我太失望了,高高兴兴而来,郁郁闷闷而退!
      我们多么渴望有一个能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阅读方便快捷的,能有很强的互动性的,能反映现代人尖锐精神形态的好电子杂志出现!
      可是目前的电子杂志市场平庸作品太多了,让越来越多的网友失去对电子杂志的兴趣!
      唉!悲哀之情无法言喻!
      
      QQ:512248011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