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狂欢热闹迎新年
|
时间:编辑时间:2007/01/01 出处:综合 |
全球狂欢 悉尼港百万人观赏烟花贺岁
01/01/2007
【综合外电报道】○七年到,齐说声新年快乐,今年胜过去年!美国和新加坡的民调均显示,受访者对新一年信心爆棚,逾七成人认为新年胜旧年。全球民众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庆○七年来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著名水晶球倒数活动料将吸引逾百万狂欢者;澳洲悉尼亦有百万人涌到悉尼港沿岸,欣赏历来最大规模的新年烟花汇演。 新加坡通讯策划公司(Universal McCann)在网上访问三百人,结果显示,七成二狮城民众对新一年感到乐观。对前景乐观的主要原因,包括密锣紧鼓兴建中的综合娱乐城(Integrated Resorts)及预期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新加坡的两个综合娱乐城项目料可创造一万个职位。美国亦有民调显示,七成二美国人有信心○七年国家好景,高达八成九人相信他们和家人有更好际遇。
纽约时代广场百万人倒数 世界各地热烈庆祝新年到临。时代广场水晶球倒数活动是全球庆祝活动的重头戏,美国人暂时忘却伊拉克战争的困扰,预计出席人数超过一百万,一望无涯的人海将由百老汇一直延伸到中央公园;今年的倒数开创多项先河,包括用上破纪录的三点五吨彩纸洒向庆祝人群,大会亦于除夕夜黄昏开始安排歌手献艺。纽约市面在浓厚节日气氛下一片畅旺;曼克顿唐人街亦一派热闹景象,贩卖过年物品的店铺生意不错,不少餐馆爆满。
悉尼是全球首个踏入○七年的国际大都会。为庆祝悉尼港桥今年三月建成七十五周年,悉尼港举办史上最盛大烟花汇演,两场汇演动用十万个烟花发射装置,烟花照亮整个悉尼港海岸,主办单位估计四百万悉尼市民中有一百万人到悉尼港海岸庆祝。
日本432幸运儿可入寺敲钟 日本方面,不少民众按照传统习俗,到佛寺或神社祈福,东京净土寺一年一度的祈福敲钟仪式料将吸引一万名善信参加,四百三十二位幸运儿将可以入内敲钟;部分民众则选择到酒吧夜店狂欢。
英国首相贝理雅飞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迈阿密,在Bee Gees乐队主音Robin Gibb的豪宅中欢度新年。贝理雅在大学时代曾夹Band担任结他手,或许倒数时与Bee Gees「jam歌」一番。
7代表 二○○七年的「七」对全球各地文化和宗来说别具意义。基督徒认为「七」代表完美,回徒则谈及「七重天」。其它人认为「七」代表幸运、神秘或强大。英国《独立报》列出多项与「七」有关的事情:
a. 很多文化视「七」为幸运数字,日本神话曾提及「七福神」。
b. 古今中外传颂七种美德:谦逊、慷慨、贞洁、仁慈、节制、忍耐、勤勉。
c. 迷信的人认为打碎镜子会行七年衰运,解救办法是埋藏镜子碎片,或让碎片随溪水流走。
d. 根据爱尔兰民间传说,第七名儿子所生的第七名儿子拥有神奇力量;但根据罗马尼亚传说,此子会是吸血殭尸。
e. 美国太空总署两架发生意外的穿梭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各有七名航天员丧生。
f. 圣经《启示录》形容的末世景象,包括亚细亚七会、七灯台、七星、七号角、上帝宝座前的七灵、七兽、七眼羊。
g. 七是酸碱的中性度数,纯水的酸碱度是七。
h. 世界七大高峰为七大洲各洲的最高峰,征服七大高峰的最老攀山者为西班牙的白兰高,他在七十岁完成这项创举。
i. 万人迷碧咸,球衣是7号。
2007两岸热闹迎新年
01/01/2007
二○○六年,再见了!伴「四、三、二、一!」的倒数声,两岸民众同迎二○○七年,北京、上海、台北、高雄……同一时间花火闪烁,如海人潮当中,有爆竹声、歌乐声、祝贺声。新年伊始,两岸人民各有心愿,随各地迎来新年首道晨光,即各自展开实践大计、积极圆梦的新一页。 除夕夜,两岸以台北市最热闹,估计达五十万人涌进台北101大楼所在的信义区,待零时一到,即亮起长达一百八十八秒、由一万支烟火组成的「烟火骚」。偶像派艺人蔡依林、乐队「五月天」等,则相继在市政府前表演,让群众情绪高涨到极点。
高雄晚会人挤人13伤 台湾的迎新年活动,其实自昨午二时开始,台北、高雄都有活动。台北街头是嘉年华式大游行。高雄市「二○○七最爱高雄、海洋之星」跨年晚会,主办单位估计涌入二、三十万人潮,由于挤拥,午夜时有十六人求医,十三人是跌倒擦伤,三人因为气喘、心跳加速等不适,紧急送医救护。
因台北101大楼占「全球第一高楼」优势,许多欲睹○七年第一道曙光的群众,不惜花八百元新台币(约一百九十四港元)购买「101曙光套票」,于元旦凌晨四时,登上大楼观景台看曙光。不过,现场仅开放一千零一十人进场,至前日已卖出八成门票。
内地也非常热闹,北京各主要建筑物、重要景区,夜灯彻夜不熄,营造出火树银花、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踏进元旦,北京天安门广场定于七时三十六分举行升旗仪式,预计将会有数千人到广场看升旗。
带领潮流的上海市,昨夜有人以欣赏西洋音乐会迎新年,新天地、黄浦滩畔也有热闹的倒数声。尽管春节未至,但内地多个城市掀起「办年货潮」,深圳就办起首届「新年购物节」,甚至吸引港人「扫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