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IT三大“流氓势力”
|
时间:2006/12/16 出处:MITBBS |
翻天覆地我定我写尊自我的法律这凶悍闪烁眼光的野狼天生我喜歌傲慢做本性忘形言行失敬哪管你
——电影《古惑仔》主题曲歌词
毫无疑问,上面这首歌曲是对“流氓”一词的最好诠释:破坏规则、蛮不讲理、横行霸道、损人利己。
当中国IT产业走到2006年,流氓软件、流氓短信和流氓电邮这三股愈来愈发展壮大的“流氓势力”正在利用高科技,极力将这个产业变成一个吞噬社会财富、破坏公民幸福的可怕沼泽。
“流氓”不除,天下岂能安乎?
事件 流氓来了!
2006年,流氓来了。
10月上旬,《电脑报》软件网络周刊成功进行了一次针对流氓软件的全民调查,结果引起极大反响。短短半个月时间竟然有8多万人参与到这次调查之中。每天网民朋友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和电话等各种方式发来他们遭遇流氓软件的经历、他们对流氓软件的愤怒以及同流氓软件作斗争的故事,有的网民甚至把长途电话打到调查活动组委会,声泪俱下地控诉流氓软件给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的巨大伤害。与此同时,根据这次全民调查结果,软件网络周刊在本期推出了目前国内最为权威的流氓软件排行榜,众多民愤极大的流氓软件榜上有名。
包括最早的流氓软件3721网络实名、易趣广告弹出软件、雅虎助手、划词搜索、CNNIC中文上网等。
2006年是流氓软件最为猖獗的一年。在这次“流氓软件大调查”中,认为自己电脑中没有流氓软件的用户仅有5%,有80%的用户电脑中有3款以上的流氓软件,流氓软件已经泛滥成灾!
2006年,超过130种流氓软件通过互联网传播,被感染的电脑高达上千万台。与此同时,流氓软件的受害用户数首次超过了电脑病毒,成为了新的互联网公害。
在垃圾电子邮件方面,2006年中国每年电子邮件总数是500亿封左右,其中属于垃圾范畴的电子邮件占到总数60%以上。从2005年11月到2006年 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比例上升,每人平均每周收19.33封垃圾邮件,每周须用13.15分钟来处理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给中国的国民经济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60.69亿元人民币。
同上面相比,危害范围最广、危害手段最为隐蔽的还是流氓短信。2006年整个中国短信市场规模在200多亿元人民币。大量发送的垃圾短信至少占到30%的比例。
没人知道流氓是什么时候出现于中国IT产业,但流氓已经来了,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事实是,一场围剿三股流氓势力的战斗正在打响。
2006年10月10日,反流氓软件联盟在广州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告上法庭,要求CNNIC停止相关软件的恶意行为,并为此道歉,同时向其索赔94元。
2006年10月8日,信产部发布消息称今年年内将出台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将会对手机实名制作出规定。这是继2006年9月8日信产部掀起“二次确认”风暴严打非法SP、治理垃圾短信之后的又一记重拳。
2006年8月底,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依据《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对名为深圳市合生智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送垃圾电子邮件的事实,给予了行政处罚——勒令其停止发送垃圾电子邮件,并罚款5000元,这是国内第一次公开处罚垃圾电子邮件的发送者。
当IT成为一个江湖时,IT“流氓势力”便成了一种江湖骗术;
当所有的IT从业人员都走入IT“流氓势力”这个歪门邪道时,就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流氓行为;
当IT“流氓势力”成为一种行业的潜规则时,流氓行为就像瘟疫一样,在整个IT行业里传染。
就如同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置身其中,“流氓势力”就摇身变成了一种工具。而且,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对用户来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抢劫行为。
连线 3721已不是原来的3721——周鸿祎曝流氓软件内幕
在中国的流氓软件历史上,周鸿祎永远是一个具有巨大争议性的人物。他一手开发的3721中文实名上网服务后来成为最早也是最著名的流氓软件;他采用的插件捆绑推广方式实质上打开了流氓软件的潘多拉盒子;他第一次涉足杀毒软件领域,却选择了拿让自己成名的3721开刀,走上了反流氓软件的道路。
这一切,都让很多人看不懂。
2006年10月11日下午,在奇虎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周鸿祎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针对当年的诸多内幕作了披露,也回应了外界对自己的一些争议。
“我承认当年的确走过一些弯路,给很多网民朋友带来诸多困扰。这个我表示自己的歉意。”还没等记者开口提出第一个问题,周就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接下来记者了解到3721这个中国最早的流氓软件出现的内幕。
在2003年前后,为了和百度、CNNIC竞争,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当时的3721公司决定采用捆绑推广的方式。为此公司技术部门专门对软件进行了技术处理:当用户上网之后,电脑会不断弹出窗口,询问用户是否安装中文实名上网服务。与此同时,还强行占领IE浏览器的地址栏,用户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删除。这就成为最早的流氓软件雏形。
提到“流氓软件之父”这个称呼,周鸿祎很气愤,同时也大叫冤枉:“我这是替人背黑锅。我原来做的时候,是给用户带来一些困扰,那是我们经历的早期阶段,但现在的这款软件已经走到第四阶段,不是我负责的,它的流氓行为不能算到我的头上。我要为我的名誉而战!当年带给用户怎样的困扰,我不想装聋作哑,我想弥补过失。但这样的想法得不到雅虎支持,雅虎不同意改良软件,我选择离开。现在的软件已被他们改得更为恶劣,不仅强行安装,还捆绑了很多东西,还加了广告。”
周鸿祎说打算用几年的时间,通过向用户提供安全卫士的办法打击流氓软件,赢得网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记录 “流氓势力”之三大黑镜头
镜头一 “一打开IE就会频繁跳出各种并未点击过的窗口,主页被锁定成了某个不堪入目的成人网站……”董女士最近快被自己的电脑逼疯了,由于上网搜集资料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她对目前出现的这些干扰使用和影响网速的现象深恶痛绝,可使用好几种杀毒软件都没有任何帮助,一位电脑高手告诉她,这是中了“流氓软件”的招儿了,只能重装系统。流氓软件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不想装它但它偏要你装,甩都甩不掉;要卸载,却总也卸不掉。经常弹出网络广告,遮住电脑屏幕,强迫你看,不看不行!就如同魔咒一样挥之不去。
镜头二蔡先生是一位繁忙的商务人士,每天都要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公司的同事和合作伙伴沟通生意,但垃圾邮件的频繁光临让蔡先生心烦意乱。每天都会有数百封垃圾邮件充斥在自己的信箱里,而正常的邮件往往被淹没其中,根本无法筛选出来。本身工作就非常繁忙,现在几乎每天得花费很长时间来处理垃圾邮件,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由于垃圾邮件占用了大量的邮箱空间,导致重要的邮件被漏掉或挡在门外。垃圾邮件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甚至弄得工作情绪都不稳定,动不动就有跟同事发脾气的冲动,都是垃圾邮件惹的祸。蔡先生希望邮件服务商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垃圾邮件满天飞的互联网上,恐怕这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愿望。
镜头三想必每个人都遭遇过手机垃圾短信的骚扰。小李是某公司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平时经常收到莫名其妙的垃圾短信。不是让他发送银行卡密码查实是否被人骗款就是说给他点歌让他拨打一个号码去听,更离谱的是还常常发来贩卖枪支弹药和询问是否要帮助报仇的垃圾短信。为了方便客户随时联系自己,小李总是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因此小李也常常在半夜被垃圾短信吵醒,心情十分郁闷。本来手机是为了工作生活方便所用,但一旦被采取流氓手段的群发器盯上了,它们就会不厌其烦的频繁发送,就像蚊子一样在周围嗡嗡叫。这严重影响了小李的正常生活。甚至有时看到这些垃圾信息,就有把手机砸了的冲动。小李表示,希望国家早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彻底杜绝垃圾短信的骚扰。
剖析 “流氓”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IT这三股“流氓势力”同样不能脱俗。就拿其中让网民最为痛恨的流氓软件来说。
缘何流氓软件能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其背后利益在作祟。从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流量即财富,有了流量便能通过资本的手段聚敛巨额资金,而通过互联网这个新型营销手段,更是能直达上亿网民的桌面,这与传统推广方式相比,成本既低且又有效。这些诉求都为流氓软件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在所有的弹窗广告式流氓软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这个链条由全国数百家流量公司主导,他们通过与上游软件开发商捆绑,将流氓软件植入用户电脑中。
另一方面则向广告业主抛售廉价弹窗广告,甚至明码标价。流氓软件有两个主要盈利模式,一是流氓软件企业把流氓软件通过捆绑方式安装在用户电脑里。每成功安装一台电脑,广告商就会支付给流氓软件企业0.05元~0.3元人民币不等的费用;第二种方式就是当用户上网时,在用户电脑里弹出广告窗口,每弹出 1000个广告窗口,广告商支付给流氓软件企业8~15元人民币。
一些大的流氓软件开发商和推广商一个月收入可以超过千万元,有的甚至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显然,对于日常上网饱受骚扰的网民来说,谁也不会想到这种流氓行为可以换来如此巨大的财富。而且,攀附在流氓软件这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数量不断扩张,甚至在一些互联网发达的城市,一座写字楼里可能就潜藏着数十家这样的公司,他们以流氓软件为生存体,以流氓行为强行安装进用户电脑中,一旦成功植入数万台机器,收入数百万一点都不成问题。
争论 中国IT反“流氓”大激辩
“生命不息,起诉不止”
中国反流氓软件联盟发起人董海平:
中国反流氓软件联盟是一个完全中立的组织,联盟将按照计划每周至少起诉一家流氓软件企业,直到目前被网友选出的130多个流氓软件停止对网络用户的侵权为止,我们的方式是多样的,除了起诉,还将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希望通过行政和法律并行的方式来阻止这些流氓软件对用户的侵权,还用户一个清净的网络环境。目前,中搜、雅虎中国、eBay易趣、千橡等5家互联网知名公司已经被反流氓软件联盟告上法庭,生命不息,起诉不止。
通过这一系列诉讼,我们想还给网民一个纯净的上网环境,我们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奇虎反流氓软件是出于商业目的,我们完全是网民自发行为,我们只想发动网民,一起把流氓软件逐出互联网,而不愿与任何商业利益扯上关系。一个月内,联盟的队伍就已经壮大到了数百人,仅律师成员就已经由最初的18人扩充到了80 多人。成立这个联盟的初衷也是这么考虑的,之前和朋友聊天经常听到遭遇流氓软件骚扰的事情,那时没想到波及面这么广,几乎是99%的上网用户都受到过流氓软件的干扰。但是在取证方面,普通网友存在困难,所以我们当时说一定要成立一个联盟,统一取证,律师之间互相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在诉讼上才能占领先机。但在我看来,目前反流氓软件的行动才刚刚开始。
“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黄澄清:
目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建立了行业自律公约,以求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确定互联网行业基本的道德准则。在“流氓软件”上,互联网协会也在跟踪研究,准备组织业界进行一些讨论,找出如何遏制“流氓软件”的办法,具体细节暂未出台。
目前少数的互联网企业出现“恶意安插”软件的行为,是市场从不理性到理性的一个必经阶段,将来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互联网厂商被网友反感、形成坏口碑。市场的自动调节可能是目前对“流氓软件”更实际的治理办法,在一段时间以后,市场将让流氓软件自动陷入被竞争同行、被网友人人喊打的境地。
“弄不好会引火烧身”
瑞星反病毒专家蔡骏:
流氓软件本身并没有问题,它只是厂商直达消费者的通路,关键是使用者用它来做什么。用得好会给用户带来方便,用得不好就会成为“流氓”,甚至成为“歹徒”。
现在的状况是,大众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到了其流氓的一面,对于其歹徒的一面了解的却并不多。从技术上来说要彻底清除流氓软件没有一点问题,但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流氓软件的侵权行为进行界定以及惩处,而信息安全公司只是一个企业,不是“法官”,因此即使想做也无法做。这也是反病毒厂商头疼的地方,因为在流氓软件并没有被列为病毒之前,将流氓软件查杀很容易引火烧身。
“决不妥协,决不让步”
江民科技总经理陶新宇:
目前流氓软件只是一种俗称,并没有将相关软件明确定性为“流氓软件”,用户在使用杀毒软件时,软件列表中明示列出的软件为“非正常安装软件”,而所有列表中的软件均不同程度具有非正常安装、未提供自卸载程序、无法彻底删除等特征。在反流氓软件方面,江民科技的态度是坚决的,不管受到多大的压力,有多少人将起诉江民科技,都不会妥协,决不让步。
“法律诉讼对流氓势力约束力有限”
互联网行业知名律师胡钢: 你做推广和捆绑都是可以的,问题在于你应该对消费者有一个起码的明示,不能未经对方允许就擅自行动。尽管法律上对流氓软件还没有界定方法,但这其中涉及到用户隐私权的问题,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针对反流氓软件的大规模诉讼在我国互联网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由于每起案件的证据掌握程度、诉讼人员和各地法院对事件的理解不同,最终的结果会大不一样。但不管怎样,会对行业自律起到积极作用。即使进入法律诉讼程序,一审与二审完全走完后至少也要两年时间,这种情况下对他们的约束力就非常有限了。而相比之下,国家对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治理进程还要稍快。
“不能姑息流氓势力”
互联网专家:
且不说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的可恨之处,流氓软件强暴网民、挟持网络,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络中出现了“流氓化”倾向。既然“病毒式传播”和“虚假流量”成为国内大量“流氓网站”普遍采用的手法,那就意味着欺诈和不正当竞争左右了互联网产业环境,意味着“优败劣胜”的生存之道挫败了互联网赖以生存的创新精神。凭借流氓软件就能大获其利,那些执守诚信信条、凭仗智力创新的“非流氓网站”,则势必败于流氓网站之手。要想重新恢复互联网的竞争规则,就不能对流氓软件姑息。反流氓软件联盟的做法值得鼓励,即使不能从根源上还网民一片蓝天,也能打击一下流氓软件的嚣张气焰。
“把流氓势力掐死”
网民心声:
流氓势力的确令人气愤,你在上网时,时不时的就跳出一些广告窗口,或者通过下载软件捆绑恶意程序,而且,一般来说,电脑中被植入过多的流氓软件后,性能和系统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毁坏你的硬盘和占满内存。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就更不用说了,恐怕每个人遭遇这种情况,都有想把流氓势力掐死的心。更甭提那些间谍软件潜藏在电脑后台记录用户的上网习惯或盗取用户密码、信用卡资料等。不过,作为普通网民,掌握一定的清除或屏蔽流氓软件的方法可能更为实际,比如不要登录不良网站;不要随便下载不熟悉的软件,尤其是对用户数据可能产生损害的软件;安装软件时应仔细阅读软件附带的用户协议及使用说明,防止被捆绑恶意软件等。
中国IT需要来一场严打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反流氓软件的行业中,但是要彻底地剿灭垃圾邮件、垃圾短信、流氓软件等三股流氓势力,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可以肯定,流氓软件的泛滥并不是偶然的。如果不能得到遏制的话,流氓软件将成为互联网上的头号杀手。而且,更让人头疼的是,流氓软件的肆虐是互联网的基因被扭曲所致,就如同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被破坏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耍流氓的人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中规中矩的人可能在这种不正当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也是流氓软件得以在短时间内泛滥的原因。
尽管“流氓软件”已经成为网民公敌,但是由于法律缺位,真正消灭“流氓软件”需要全社会积极的努力。国内“流氓软件”第一案——“百度、搜狐、中搜诉8848插件案”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下画上了句号,8848向百度等三家网站赔款共计116万元人民币。
但流氓软件无处不在,谁又能为网民受到的骚扰和侵犯加以讨伐呢?虽然有中国反流氓软件联盟不断将炮制者推向被告席,但这并不是治本之策。而像奇虎那样弄出一个绞杀恶意软件的工具并四处发难,这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惹争议的做法,更是无济于事。
目前,根治流氓软件既没有任何法律依据,而且取证困难,甚至连判定流氓软件的标准都没有,因此,利用法律来将流氓软件绳之以法就成了一种奢求。目前,反流氓软件的呼声可谓一浪高过一浪,声势浩大的民间组织——反流氓软件联盟的接连上诉。但仅靠舆论的压力能将流氓软件摧毁吗?可能这也仅仅是一厢情愿。
或许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流氓软件之所以能盛行,跟互联网的产业环境有关,如果说得更为深远的话,与中国的整个市场经济环境都脱不开干系,当流氓软件在网络上流窜时,SP也通过欺诈、强制订阅等手段从手机用户的口袋里套钱,网络上的诈骗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在一个到处都是“流氓”的产业环境下,不改变竞争法则的话,最终就会落入一个流氓打流氓的怪圈,而网民就成为了聚敛财富的牺牲品。
什么是流氓软件
究竟哪些是流氓软件呢?根据电脑报软件网络周刊组织的流氓软件全民调查来看,总结了相关调查数据和用户的控诉,发布流氓软件八大判断标准,只要存在如下所列的任意一种行为,即为流氓软件!
一、未经过用户允许,或公开或秘密地进驻用户系统。二、定时或随机弹出广告,影响用户正常操作。三、难以卸载,包括设置卸载障碍、无法卸载或难以卸载干净。四、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强行加载,用户无法结束其进程或结束后再次自动运行。五、未经过用户允许,自动收集用户信息。六、捆绑其他软件或者插件,并在用户安装时候无提示,或有提示但不明显并存在诱导现象,或提示后用户选择无效。七、恶意修改电脑设置。八、有意影响其他软件运行以及添加垃圾信息影响系统性能。
说明:流氓软件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今后可能会出现有其他流氓行为的流氓软件,因此本判断标准会根据用户反馈的最新情况进行修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