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陪护点滴(人间至情,极难形诸笔墨)...2006/12/08
  • 台淫盗偷一屋内衣用来睡觉()(图)2006/12/08
  • 马国近期爆辱华事件2006/12/08
  • 天上人间的奢华生活2006/12/07
  • 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庄丰源案的后果2006/12/07
  • 近期校园投毒事件2006/12/07
  • 年关将到,各位上下班注意安全。2006/12/06
  • 搞游街福田扫黄过火 妇联斥侮辱女性2006/12/06
  •  
    陪护点滴,人间至情
    时间:编辑时间:2006/12/08 出处:
    陪护点滴

    送交者:老王于2006-11-1410:47:52

      早上陪着病人做腹部彩超,女大夫边看屏幕边向旁边的助手复述:肝硬化晚期失代偿期,中度腹水……。一转头问我,进食如何?答曰很好。每天进食能有半斤么?我把嘴凑到老爷子耳边大声说,大夫问你一天能不能吃半斤饭。老头子躺在检查床上声震检查室:多少?半斤?一顿都不够!旁观众人轰的一声,都乐了。大夫摇了摇头:奇怪。刚过了九十二周岁生日,早上两碗粥,两个小花卷,半斤牛奶,一颗鸡蛋,几片牛肉,还有菜。半晌午一杯水果汁,一颗猕猴桃,半根香蕉。中午一碗米饭或面条,一碗鱼汤或鸡汤,几片黄瓜,豆腐干,两颗小西红柿,加些炒菜。下午三点钟半颗蒸梨,四点钟半斤牛奶两片饼干。晚餐两个小豆包,一碗稀饭或汤面,炒菜。数十年如一日。这还是糖尿病肝硬化控制饮食。院长查房,说这老爷子就凭了一张好嘴。中医说,胃为后天之本,看看这老头,那是不由你不信呀。

      人老了喜欢怀旧,只是很少能找到忠实的听众。老头子从不啰嗦,甚至可以说是惜话如金,但与我在一起,几乎无话不谈。住了院来陪侍和看望的人络绎不绝,医生护士都很诧异,怎么就只有和你一个人说笑个没完。要说这么些年了,故事早听得差不多了。前两年也在人撺掇下口述了一本《自述》,但那都是面子文章。活生生的故事,估计除了母亲,也就是我知道的最多了。昨天又说起文革开始时单独关在监狱的三年,我边应景地点头边想,这也真可以叫做“老生常谈”了。老头子忽然停了一下,颇有感慨地说:人在自由的时候,喜欢个人的清静。人失去自由的时候,最怕的却是孤独啊。心中一动,这不恰是前一段在网上与人谈论孤独的现代意义的最好脚注么?想补充些理论的概括,张了张嘴,没有说出来。什么理论能有一夜间被打入封闭的单人牢房的人体会深刻呢?

      老爷子平时不苟言笑,其实骨子里很幽默。讲他当游击队长的时候,与一位老上级一起去解放区开会,一个骑马一个骑骡子。走到漳河边上,骡子没有趟过河,就是不下水。那位上级是个赶大车的雇工出身,抄起一根棍子就打。老头子心疼自己的坐骑,说你怎么就打它。那位昔日的大车把式说,这东西你还能给它做思想工作么?!听到此时,我与他两个人相对哈哈大笑,护士正好从门外路过,伸头进来说,什么事情这么好笑。我就复述了一遍老头子的故事,小护士勉强笑了一下以示礼貌。也是我认识他的这位老上级,听了这类故事,平时的印象不大不小地被颠覆了一下,故感觉很是有趣。交流要有背景,理解要有情景,代沟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个背景与情景的分岔吧。

      还有一次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工厂里的工人吃不上饭,男人浮肿,女人闭经。老头子那时候在市里管工业,觉得这不是办法,就想让各工厂拿自己的一些产品去农村跟老百姓换些粮食回来吃。但当时国家规定以物易物是不允许的,跟上级请示不批准。情况越来越严重,老头子说,我心想什么事情大也大不过人吃饭吧。就自做主张让各厂自己去邻近的村里换了些吃的,然后自己去向省委汇报。跟书记讲了实际情况,请求说,你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书记那时候是陶LJ,听了他的话说,我们两只眼都闭了吧!这事情的背景并不好笑,但数十年后再讲起来,他还是忍俊不住。我陪他笑,心里觉得这一代人不习惯把自己的真实心理情感历程表达给后代,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承的损失。

      一层楼的病房里,住了好几位九十多岁的老病人,唯有我们这边每天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陪着九十多岁的老头子。连护士长也“看不过”了,说你老太太也是太“过分”,自己都那么高年纪了,腰椎还有问题,这么多儿女尽心,你就看好自己就行了,不必天天来陪呀。周围的人都是这个想法,老太太说唯有我能理解。开始的时候老太太事必躬亲,累得受不了,老头子看着也不很快活。老太太顶不住了,把我招回来。我说,老头子就是想每天有你在旁边坐着,哪怕躺着,什么都别干。于是我每天陪她去医院,包揽一切事务,她和他坐在那里,拉着手。有力气就说说话,没力气就十指互握,默默无语。我把病房里的人叫到外边,每天留给他们自己一些qualitytime。老太太每天进了病房,老头子已经昏花的眼睛里流露着期盼,无声地轻轻拍拍自己旁边的座位,“就想让你坐在旁边”。有时候看着看着,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这个家里上上下下兄弟姐妹,自认自己对于这两个老人理解最多,他们也多少年来把我引为最知己的子女。尤其是母亲,这些年简直把我当成精神支柱。而老头子多年前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到处“宣布”,“知我者,老三也!”回国这些年,虽然基本上不在他们身边,但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我并不首当其冲但总是“心”陷其“中”。这次住院,情况不好,眼见老人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多年来写些关于他们的故事的冲动越来越紧迫。我曾多次与母亲夸口,你们的故事都在我心里,甚至很多方面你们都不如我认识和理解你们自己。觉得我为他们的幸福晚年做一幅素描留给后人,实在就是水到渠成,手到擒来的事。其实腹稿也确实打过了不知多少遍,有时候想到得意之笔,梦里都能笑出声来。

      而真正笔到手头了,才知心手相乖是什么滋味。其实,还不是手不追心的问题。在旁边看着他们已然无声的相牵相伴,天下所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又是多么的外在和肤浅。他们留下的,又是多么的耐我寻味。

      人生百态,人世沧桑,有些东西,则与天地同寿。
    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ERRERERERERER
    送交者:响马于2006-11-1411:18:30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人在自由的时候,喜欢个人的清静。人失去自由的时候,最怕的却是孤独啊。

    九十了老爷子还能说出这样的话。

    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写到这份上,老王没遗憾了应该。
    送交者:无名客于2006-11-1416:51:19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真是很伤感的事.不光是父母,是他们那代人的渐渐离去.他们和那远去的时代一样,你离开它越远,越体验到他们的魅力.
    送交者:然而于2006-11-1501:27:26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人间至情,极难形诸笔墨。笔下深情,又常与现实参差。
    送交者:老王于2006-11-1507:49:57

    回答:顶一下。由然而于2006-11-1501:27:26

    道可道名可名也。
    送交者:古北于2006-11-1502:06:55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老了,既有知心老伴,又有儿孙绕膝。
    人生之美丽,莫过如此了。

    老王真情文字,信手写来,感情都从心里自然溢出,让读者也如历其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老人家油然而生一份敬意,感受一份亲切,拥抱一份温馨。

    送交者:LILY于2006-11-1502:56:21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没有华丽的辞藻,平淡自然的诉说,却让人在朴素之中见真情,动容。

    王老师多保重。
    送交者:老王于2006-11-1508:04:24

    回答:写得真感人由LILY于2006-11-1502:56:21

    与父母在一起,也是互感。人与人相处,也不过是个互感。我怀疑理智上的理解,最终的结果也是感情情感的一个互相关系。
    送交者:红浮萍于2006-11-1504:35:06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人生如此,是前世修来的吧:)

    俺前阵子也有机会和父母黏糊了一段:)也把以前听过的好多笑话又复习了:)尽管听了好多次,每次都陪着他们从心里笑出来的:)

    送交者:老王于2006-11-1508:08:16

    回答:读这文,想起赵咏华那首歌,老王的父母真浪漫!由红浮萍于2006-11-1504:35:06

    尤其是他们这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那种幽默与浪漫,没有
    生活体验是不容易欣赏的。
    送交者:章台于2006-11-1504:58:51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亲情文字,在陪护病中老人这样一个场景里应运而生,怎一个“天然去雕琢”了得!可谓应了袁枚的好文佳诗之“性情说”。没有回忆文章盖棺定论式的矫情,亦无来自疾病侵扰的文字悲切。一定是老爷子的乐观通达幽默,造就了作者同样幽默旷达的文笔。

    谈孝易,尽真孝难。这故事就象一面镜子,让多少难尽真孝的主客观理由变得苍白无力。
    送交者:老王于2006-11-1508:35:12

    回答:逗哉老爷子,孝哉王老三。由章台于2006-11-1504:58:51

    文笔或不算幽默旷达,深受老人乐观通达幽默的感染,确实不是
    空话。这个感染,不是旁观概览式的,而是切身关心的。日日夜
    夜生活琐事的悲欢喜怒中,才能真正理解、感受一个人的心理与
    精神。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习惯了客观的角度。而对于父母,客
    观与主观的平衡很难。想他们,替他们想,想我,替我想,反反
    复复,零零碎碎,时时刻刻。偶然回头一看,短短的一段时间,
    在自己的眼里,他们仿佛变了一个人,在自己的感觉中,自己也
    好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无论感受的形态是什么,精神与情感的境界,自觉已经不同。尽
    孝并非尽义务。常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更所谓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师耶父耶,或分或合。不是正面熏陶,便是反面戒
    训,人生世上,谁又能免。

    章台网兄人姓柳么?
    送交者:章台于2006-11-1601:45:05

    回答:“一定是老爷子的乐观通达幽默……”由老王于2006-11-1508:35:12

    随同情感体验的变迁,确实能让同一个人对相同的人事产生动态认识。比如,现今的老王,也已经不是我先前印象里的老王了(不是指先前的印象不够目前高大。:))。

    非常认同仁兄关于情感体验/共鸣在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中的举足轻重作用。在时间的长河里,那些高耸的沿岸石台时而被洗去理性的青苔,裸露出情感的清晰纹路,一任流水目赌其真实面貌。只是,又有多少赤诚袒露的石头懂得其表面覆上一层混浊泥沙或青苔的意义呢?在血缘关系上还能相知理解的亲情,便是浓郁的情感海洋里飘浮着知性理性双姝美的风帆。为父母者,既是儿女生命的缔造者,又能成为他们的启蒙人甚至终身的良师益友,这何尝不是双方前世修来的福份?

    诚然,为义务而孝,会孝得牵强和艰难,而发自内心的孝则是一种喜悦,一种主动求得的情感馈赠。很多时候,惟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情感馈赠再也求之不得时,方会认识到这孝情绝不是一种单纯的给予,而更是获得,伴随人一生的身心获得。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知行合一的生命之树更是常青又美丽。

    非柳姓。不过兄台如此猜测倒绝非穿凿附会。
    看了几遍说不出话,,,多多保重!(无内容)采桑子(0字节)11/1509:59(69787)
    送交者:蓝精灵于2006-11-1510:59:53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和老王老师一样,俺也是老三,也是被爸妈称为的精神支柱。看你这文字,百感交集。感动地一塌糊涂!
    送交者:红领巾于2006-11-1513:23:40

    回答:陪护点滴由老王于2006-11-1410:47:52

    好羡慕有这样的老父,在垂暮病中还能这样乐观通达幽默;
    好羡慕有这样的“知者老三”,让惜话如金的老父畅所欲言。

    更羡慕八、九十岁的老父母那份至亲挚爱的感情-------她和他坐在那里,拉着手。有力气就说说话,没力气就十指互握,默默无语。。。。。老太太每天进了病房,老头子已经昏花的眼睛里流露着期盼,无声地轻轻拍拍自己旁边的座位,“就想让你坐在旁边”。。。------------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了吧!读后好感动!

    老王老师保重身体!有空的话,能否在多讲讲您的感受?
    送交者:姑妄言于2006-11-1600:51:40

    回答:好羡慕!由红领巾于2006-11-1513:23:40

    两位老人一生风雨中相互扶持白头谐老,孝子贤孙绕于膝前,共享天伦之乐,此生无憾啊。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