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球最大IPO是怎样炼成的
|
时间:2006/10/26 出处:金融时报 |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 、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和 杰夫•代尔(Geoff Dyer) 中国工商银行(ICBC,简称:工行)一切皆大。以资产计,工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将于周五通过空前的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至少筹资191亿美元,成为全球迄今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超过日本NTT DoCoMo 1998年创下的184亿美元IPO纪录。
在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工行所售17%股份的筹资额将增至219亿美元。此次发行吸引了全球逾5000亿美元的认购资金——而不到两年前,这家银行的坏账比例还高达21%。在进行大规模重组前,工行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差的大型银行之一,需要用近10年的时间进行(用一位投资银行家的话来说)“减肥瘦身”,除去额外的负担。
对工行来说,瘦身是一个痛苦且代价高昂的过程。工行创建于1984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PBoC)拟放弃存贷职能,成为一家单纯的央行。于是组建了工行,接收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员工以及占全国贷款总量约一半的贷款资产组合。
员工人数从56万减至36万
自那以来,工行裁减了大量员工,政府还出资约1630亿美元,用于清理坏账,改善工行的资产负债表。工行现有分行1.8万个,员工36万人,分别低于上世纪90年代末巅峰时期的3.7万和56万。
工行上市前的转型以及其它许多国有银行采取的类似举措,是中国政府上世纪90年代末确定的宏伟战略的结果。这一在国内受到争议的战略,就是要清理大型银行的坏账,迫使其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由于国内银行为中国企业提供了90%的外部贷款,薄弱的金融业曾一度危及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迄今取得的成就,甚至连国内的评论员都感到吃惊。中国金融杂志《银行家》(The Banker)主编王松奇表示:“5年前,我会说这是不可能的。”
转折点出现在1999年——中国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解决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工行被视为仅好于中国农业银行(ABC),而农行的改革迄今一直步履维艰。在偿债能力更强的其它银行——交通银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银行(BoC)——先行上市之时,工行被迫等待。
邀请战略投资者入股
此次在香港和上海筹资219亿美元前,工行进行了一系列由政府补贴的不良贷款处置、现金注入和资产转移,将该行整体不良贷款比率大幅降至4.1%,使其得以在今年早些时候将战略股份出售给高盛(Goldman Sachs)(在工行董事会有一个席位)、安联保险(Allianz)、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资金61亿美元。王松奇在解释引进外国投资者的根本原因时表示:“目的在于利用外部压力,推动内部改革。”
为了改革银行,中国政府还对其庞大的国有企业客户进行了改革,关闭了许多国有企业,努力迫使幸存下来的企业实现盈利运营。工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源自支持地方国有企业的政府指令——银行高管坚称,他们现在再也不这样做了。
有迹象显示,工行和其它大型银行改变了贷款政策。从2001年至今年第二季度,随着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进入市场,大型银行占中国总资产的份额已从68%降至53%。王松奇表示:“地方政府如今对大型银行的需求降低了,因为它们有了自己的金融机构。”
压低储蓄利率确保银行厚利
在银行复苏过程中,另一个很少为人所提及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利率政策给予的帮助。中国央行在解除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将储蓄利率维持在低水平,确保了银行的厚利。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表示:“以银行业的国际标准来衡量,它们一直是在靠利差获利——在这方面,它们是中国央行利率政策的受益人。”
然而,中国的银行也是政府政策的受害人,它们被迫买进数十亿美元的央行票据,以维持人民币的稳定。
有意持有工行股份的投资者,希望该行不再需要纾困。但是,虽然工行现在有一套闪亮的新账簿,但它的管理团队还是原来那些人。
新银行,旧管理班子
“在准备IPO时,他们拿掉了不良贷款,却没有请走不良放贷者,”香港独立投资者、股东维权人士大卫•韦布(David Webb)表示。“更多(不良贷款的)堆积和中国银行业IPO后首次危机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可能会在大约5年后。”
以董事长姜建清为首的4位工行执行董事,均已在工行或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任职19到22年。华融是专门处理工行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工行招股书中突出提到的另外7位高级经理人中,有5位已经在工行工作13到21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工行不良贷款率迅速提高的时期,他们都管理过工行的大型地区分行或部门。
工行现在必须证明怀疑论者是错误的,确保历史不会在该行新批的贷款上重演。今年5月,工行的审计机构安永(Ernst & Young)恰恰突显了这一风险。当时,安永的不良贷款处理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高达3580亿美元——几乎是中国政府1330亿美元官方估计数字的3倍,另外,中国银行系统的其它金融机构还有6000亿美元不良贷款。这份报告招致了中国央行的强烈谴责。安永很快撤回了报告,称其“缺乏事实依据”。
先进的内控机制
据工行负责信贷管理的执行董事兼副行长牛锡明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工行95.2%的资产组合由1999年1月1日以来发放的贷款组成。他表示,这些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86%。“这个水平是非常真实的……我们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又重新塑造了一个工商银行,这个工商银行同1998年以前的老银行是不同的。”
工行也可以声称自己的内部信贷控制优于同行,使其可以防止欺诈行为。牛锡明表示,工行建立了计算机系统来管理贷款,可以向下追究到分行一层,令工行总行可以“有效控制整个信贷过程”。贷款只有在得到总部的确认后才能发放。
然而,《银行家》杂志主编王松奇认为,工行结构和正式贷款政策的模范改革,并没有渗透到所有分行。他担心,即使有了计算机,地方一级的办事方式还是照旧。“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变化,”他说道。“股改对上层有影响,但在支行这一级,它们仍在按老做法办事。”
只要中国经济能继续迅猛增长,这也许并不重要。自2003年以来,工行总资产已增长55%,达到7.055万亿元人民币(合8930亿美元),仅2005年一年就激增27%。而且,有交行、建行和中行过去18个月上市创下的鼓舞人心的先例,工行及其创纪录的IPO始终一帆风顺。拉迪认为:“对这些银行来说,环境并不非常具有挑战性。”
关键问题在于,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和同类银行一样,工行仍需证明,自己在暴风雨中也可以是一家好银行。
译者/何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