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倪匡对内地读者首度开腔畅谈快意人生
|
时间:2006/10/25 出处:南方都市报 |
提交者 : Littlethree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10-25 13:22:41
呵呵,昨天在马桶上看完这篇报道,挺有意思的。后来想,亦舒又是怎样去香港的?
著名小说家倪匡旅居美国14年后返港,首度接受内地媒体采访
他自称写稿除了稿费没有第二个目的;
他是香港极少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之一;
他所写的电影剧本有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等;
他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这位自称是世界上写汉字最多的作家,上世纪60年代初,在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他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一写就是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创作力之旺盛令人叹为观止,是创作量最高的华语作家;
1992年,倪匡移居美国,进入隐居状态。2006年,他重新回到香港。日前,他在香港的寓所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这也是他第一次接受内地媒体的专访。 倪匡先生的住处位于香港铜锣湾,高处可见豪宅,低处是一片旧楼,他说:“每天看着窗外风景,告诉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他说:“我们在美国的房子很大,见过的人没有不喜欢的。这房子是一个建筑家专门建给一个舞蹈家住的,三层五千多尺只有一间房,反而有四个洗手间,古怪到极点,我一看就喜欢。”
从平静的美国回到热闹的香港,倪匡顺其自然,说起美国神采飞扬,谈到香港妙语连珠。一个下午的采访,是在笑声中度过的。
“有人叫我写自传,我的自传三百字就可以写完。我从1957年来香港快50年了,这50年除了写稿,还是写稿。”倪匡操着带有浓重口音的粤语,讲话速度飞快,“写稿之外,就是吃,睡。人家问我现在忙什么,我整天睡觉。而且一睡就做梦,人家笑我的人生有两次,梦中一次,现实一次,好像庄子一样,都不知道是现实还是梦中。我的很多小说都是做梦做出来的,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小说在做梦中想到很古怪的情节,我一定即刻跳起来,记录下来,要不然明天就会不记得了。”
即使今天出品锐减,谈起写作,倪匡还是感慨良多:“我写稿除了稿费没有第二个目的,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因为我发现我来到香港以后,唯一可以谋生的手段就是写作。除了写稿,我去打任何工都不够资格,不够学历,不够经验,也不够能力。我做生意都亏得厉害,一次炒股票,一次炒黄金,我以为最容易了,结果亏得几乎跳楼。最后只有哈哈大笑。现在我知道,上天造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本事,不要硬来。”
如今倪匡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在谈话中,他对后辈作家的作品如数家珍: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婆妈,也觉好看;余华的《兄弟》是晚清讽刺小说以来最好的讽刺小说;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要看三遍才看明白;平路的《何日君再来》有相见恨晚之感。对自己的妹妹,他也不忘吹捧:“亦舒的小说好看,文字简洁明了,情节发展得快,人物性格鲜明,这是小说的必要条件。”
谈到兴起,倪匡起身带我欣赏他和倪太、女儿倪穗和洋女婿、儿子倪震和周慧敏的照片。又进电脑房参观两部电脑,随手打开的那部电脑桌面上是倪匡夫妇、倪震和周慧敏四人在美国旧居前的合影。突然,他说,客厅里还有一样好东西,原来是舒淇早期的裸体写真集。他笑道:“真靓!” “骑马怎么能骑到香港”
1935年,倪匡生于上海。童年时喜欢博览群书,养成了一生好读杂书的习惯。1951年,倪匡初中毕业后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后参加解放军和公安,至苏北、内蒙古垦荒。 南方都市报:你在抗战年代已养成喜欢看书的习惯了?
倪匡:我从小到大都喜欢看书。最开心的事就是看书。我差不多在12岁以前就看遍中国传统小说。我看《聊斋》时完全不明白,就选一些最短的来看。我在小学已经看《红楼梦》,但是看不明白。我在当兵的时候看得最多的是《红楼梦》。真是好笑,那时候有一本书叫《红楼梦研究》,是俞平伯写的。我最喜欢看《红楼梦》,周围的干部都是大老粗,他们看到《人民日报》上正在批判《红楼梦研究》,就狠狠地批判我。我说我看的是《红楼梦》。“《红楼梦研究》都要批判,《红楼梦》更不能看!”(大笑)
南方都市报:小时候外国小说看得多吗?像福尔摩斯小说喜欢看吧?
倪匡:我到中学时已经看很深奥的翻译小说。福尔摩斯看了很多。你说得出来的好看的外国小说,我几乎都看过。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都看,很多都看过几遍。我还看过很多美国的冷门小说。我也看俄国小说、苏联小说,我最喜欢普希金,他的短篇小说写得很好,写得比卫斯理还传奇。
南方都市报:在上海读到初中就没有再读下去了?
倪匡:我勉强读到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心思去读书,后来就去当兵。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去当兵?
倪匡:没有事做嘛。十六七岁的少年,无所事事,在外面逛街,见到柱上有一张布告。这张布告很大,被风吹下一半,如果它完全不动,我就不会留意它。这一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上前用手翻起全张布告来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招生,只要中学程度,满18岁就可以参加了。首先去检查身体,然后就是很简单的考试。
南方都市报:但是当时你还不到18岁呢。
倪匡:我就填的18岁,他们一查证件,说:你还不到16岁哪。但是身体检查通过了,也就录取了我。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性质,以为是读书的大学。原来是受政治思想训练的,训练三个月以后,就可以去当兵。我在受训时,见过来演讲的最高级首长是罗瑞卿。我记得3月8日妇女节放假,我自己一个人跑到虎丘玩,下雨,我穿一件大褛,很冷,没有游人,我一不小心掉到水池里。我又不会游水,想着“死了死了”,就是有这么巧,有个人走过来,一伸手把我捞起来。我的救命恩人哪!
回到学校,还没有开始学习已经被批评得要死了。后来受训三个月,就去当兵了,但我的脚是平底,不能行军,所以复员,就去公安部当公安。第一个任务是修治淮河,修完淮河就去苏北搞农场,搞完农场就去了内蒙古。
南方都市报:江湖上传闻你从内蒙古骑马到香港,到底实情是怎样的?
倪匡:骑马怎么能骑到香港呢?这根本就离奇到极点!到了1956年,党委书记突然间说我犯这样错误那样错误,完全是反革命分子,把我关起来审查。我在内蒙古离开我的单位时,骑一匹马,本来想向北方走的,5月份下一场大雪,我看不到北斗星,就朝东走,见到火车,也不理它是朝南朝北,就上了火车。到了上海,那时候鸣放刚刚开始,还没有“反右”,时间刚刚好,所以说我运气好。我一辈子运气好得不得了,很多事应该过不了关的,应该死的,我都没有努力,但都过了。
那时候上海的公园有人摆档,去香港要多少钱,人到了香港再给钱,坐大轮船到香港要450元,偷渡到香港要150元。我就用150元的方法来了。被塞进运菜的船。到了九龙哪一个码头上岸我都不记得,一上岸,当时香港的政策是来了香港就可以拿身份证。我没有学历,又不会讲广东话,只能去干体力活。什么杂工都做,一天有三块半工钱,由工头抽去六毫子,那时候一碗叉烧饭七毫子,这么大碗的叉烧饭!(用手比划)我第一次吃,天下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原来在香港写稿可以养活自己!”
1957年,倪匡到香港。初到香港时,在工厂做杂工,并在夜校读书。倪匡自信写作天赋与生俱来,于是提笔创作,投稿即中,开始以写稿为生。不久,倪匡用笔名“卫斯理”写的小说在《明报》副刊连载,一举成名。 南方都市报:很快就发现写稿可以赚更多的钱了?
倪匡:1957年7月我到香港,第一篇小说发表是在10月,在《工商日报》投稿的,一投就中,很妙的。我很喜欢投稿,从来没有被人退过稿。那时候我只有22岁。那篇稿有一万字,我在一个下午写的,还很小心地抄了一遍,才寄出去。你猜他们给我多少稿费?给了90元!这一个下午就可以拿这么多钱,原来在香港写稿是可以养活自己的。他们说《工商日报》是大报,其他小报就没有这么高的稿费,我说即使小报一块钱一千字也好。此后我就去投《真报》、《新闻天地》,个个都采用了。从此我就不用做工,专心写稿了。如果不从内地来到香港,非但没有机会写作,连继续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幸亏来了香港,没想到中国文化靠香港这个小地方来发扬光大。
南方都市报:什么时候去读夜校?在那里认识了倪太?
倪匡:读夜校是在安定以后,有钱交学费了才去,在1958年。1959年我就结婚。我在联合书院读新闻系,后来读了一段我就不再读了。倪太是来补习英文的。机缘很凑巧,那么多夜校我不去读,偏偏读了这一间。
南方都市报:我看倪太年轻时的照片是很靓的。
倪匡:很靓的!她到现在都很靓。我们那时候思想很新潮,登不登记都无所谓,但是我岳父说,不登记成何体统,我们是先同居再结婚的,那是在50来年前哪!
南方都市报:后来你在报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真报》?
倪匡:我在《真报》投稿投多了,他们就叫我去工作了。我那时候写政治性杂文的。那时候办报纸很儿戏的,缺三千字的稿子,就叫我写三千字来。后来副刊有一个武侠小说家司马翎,突然断稿不来了,我就续写他的小说,结果个个都叫好。后来他不写了,就由我来写,写了不到三个月,《明报》就来找我了。
南方都市报:这样就和金庸先生认识了?
倪匡:是的。在报界,我从来没有主动要求过别人,完全不和人家争的。我所有的工作都是人家找我的。当时我写卫斯理是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明报》已经写了两篇武侠小说,查先生(金庸)说:再写一篇。我说:现在占士邦很流行。他说:那你就写时装武侠小说,时代背景是现在,但是主角会武功,很特别的,可以一试。我写第一篇是时装武侠小说,第二篇也是,到第三篇时,我说:加一点幻想好不好?他说:好!于是我在第三篇才开始写成幻想小说。
南方都市报:你自己说是幻想小说,但是人家总说是科幻小说。
倪匡:我自己从来没有说是科幻小说。出版社一定要说是“科幻小说”,我不反对。出版社给我出书,封面是黄色、绿色、红色,我也完全不理。而且我觉得一本书的封面有什么关系呢?人家看的是内容。
我写稿,除了第一篇重新抄过一遍,以后的稿没有再看第二遍,更不要说改了。小说最重要的是好看,其中有一些小错误有什么关系呢?文章也是这样,文章是讲究气势磅礴、汪洋恣肆,使人看了有感受,其中有一些小错误有什么关系呢?余秋雨散文写得这么好,但是其中有一些小错误,金文明猛挑他的错误。我看了哈哈大笑。即使金文明讲得全对,余秋雨错了,金文明始终是金文明,余秋雨始终是余秋雨。
南方都市报:那时候看不看金庸先生连载的武侠小说?
倪匡:看,我最喜欢武侠小说,到现在我都看查先生的武侠小说,年年都看一遍。我有很多书年年都看一遍的,次次都有收获。金庸小说研究是我首创的。(大笑)
南方都市报:你相信写作是靠天才?
倪匡:我相信写作是靠天才的。现在的小孩子问我为什么会写?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写,没有别的办法来谋生,只有靠写作来谋生了。凡是艺术的东西,都是靠天才的。靠训练可以训练出一个数学家,但是训练不出小说家。
南方都市报:一天怎么可能写那么多字呢?
倪匡:我一天可以写两万多字。我也不知道会写这么多,这是天生的本事。我没有第二种吃饭的本事。
南方都市报:你写字的速度很快?
倪匡:一个小时可写9张500字的原稿纸。除去空格标点,最多3000字。 “他们三人是(才子),我不是”
倪匡曾说:“我是个极端情绪化、常常胡里胡涂的人。我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也绝不会道貌岸然。”倪匡喜欢结交朋友。他和古龙、金庸、张彻、蔡澜、黄霑之间的趣事,说之不尽。 南方都市报:有人说古龙狡猾,一行写很短的句子,用“星/星星/满天星”之类的手法,大赚稿费。
倪匡:他的目的不是为了骗稿费,他喜欢这种写法。
南方都市报:你最欣赏的台湾作家是古龙?
倪匡:古龙当然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一起吃喝玩乐,人家觉得很奇怪,我们两个人是莫名其妙的,坐在一起,一句话都没有说,就哈哈大笑,很爽,很好玩!
南方都市报:可惜他48岁就去世了。
倪匡:我一生写过最好的文章就是古龙的讣文。只有三百来字,很多人看了之后,争着要我为他们写讣文。(大笑)
南方都市报:古龙去世时,你们朋友合买48瓶XO?
倪匡:是我一个人出钱的。算起来,我和古龙是1967年在台湾第一次见面,之前我代武侠小说杂志约他写稿,他写了《绝代双骄》。他写了一段就断稿,我帮他续了很多。所有名家的小说我都续过,金庸续过,古龙续过,卧龙生续过,诸葛青云续过,司马翎续过,我觉得很好玩。(大笑)
南方都市报:你还写了一副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续小说”?
倪匡:(大笑)“屡为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续小说”,很妙,没有人做得到。
南方都市报:你和张彻认识好像是从打笔战开始的?
倪匡:我想是1960年之前,起初他从台湾来香港,写影评。我在《真报》,编辑说今天影评没有了,上海仔,你来写一篇。我说我还没有看戏呢。“看戏来不及了,你看说明书吧。”(大笑)张彻是很霸道的,就说《真报》影评完全不通。我就跟他打笔战。当时香港的新闻圈很小,笔战打得多了,上海人在一起说,张彻我们认识,倪匡也认识,大家就约在一起吃饭聊天。那时几乎天天见面。后来他当了导演,突然来找我写剧本,我说:“我不会写剧本。”“你就当小说那样写。”“这样我就会。”(大笑)
南方都市报:和他合作的《独臂刀》最早出名了。
倪匡:《独臂刀》是第一部,以后差不多全都让我编剧。
南方都市报:张彻的字写得不错,文章也写得很有气势。
倪匡:他的文化程度很高,在电影界文化程度最高的就是他了。他和胡金铨的文化程度都很高。现在的电影界的人完全不懂文化的,不读书的。
南方都市报:你那时候写的剧本,张彻有没有不拍的?
倪匡:没试过,他拍不拍我完全不理的。我很霸道的,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是拿了支票才写的。我写剧本是空前绝后的:钱是先收的,写后不改的。(大笑)
南方都市报:什么时候认识蔡澜先生?
倪匡:有三十多年的交情了,那时候亦舒在邵氏,说有一个刚从日本回来的人很好玩,叫做蔡澜。我认识的人当中,唯一没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的就是蔡澜,做人做到这样很难得,太君子了。蔡澜做生意常被人骗,他都不出声,他本事大,按照他这种性格本来在香港早就被人家吃死了。
南方都市报:蔡澜先生说第一次让你去演戏是用路易十三引诱你,才成功了。
倪匡:是呀,他说有好酒喝,又有很多靓女来听我说故事。那时候利智刚刚选中了亚姐冠军嘛。
南方都市报:听说利智选中亚姐冠军是你力撑的啊。
倪匡:没有,我哪里有资格力撑她,记者来问我,我说,今年最靓就是这位利小姐啦。如果选不中就奇怪。记者说你老眼昏花了。后来个个都说她靓。
南方都市报:蔡澜先生写你演戏的那些事就像小说一样,是真的还是假的?
倪匡:当然是真的。我演过很多部戏的跑龙套,有一戏叫《四千金》,四个靓女,老爸是一个作家,介绍倪匡去演,人家说:“倪匡哪里像作家?”(大笑)
南方都市报:他以为作家要叼烟斗写稿写到咳血才像?
倪匡:是呀,当跑龙套多好玩呀!在片场要12小时,我真正演出的时间最多半小时,其他11小时半坐在那里没事做,全套柏杨版的白话《资治通鉴》就是我在当跑龙套时看完的。
南方都市报:黄霑先生也是很早就认识了?
倪匡:我认识黄霑很早,第一次是1972年,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那时我另外租了一层楼来放贝壳,我放贝壳的房子比现在的房子还大。我们一见面就谈得很投机,我始终觉得人的脑电波频率如果合拍就可以谈得投机。最近我认识两个新朋友:李天命和陶杰。陶杰是才子,董桥也是才子。董桥和我见面很客气,但是就谈不到一块。我喜欢开放一点的人。我和查先生很熟,都已经算是谈得好了,但还是有些东西要顾忌一下。
南方都市报:都说金庸、倪匡、蔡澜、黄霑是“四大才子”。
倪匡:他们三人是,我不是,英文一句都不懂。查先生的英文虽然有些口音,但是英文程度很深。我记得四十多年前到他家里,有一个很大的柜子,后来一看,是一张张卡片,全部是英文,有几万张。他讲话一向不多,广东话、国语都不行。
南方都市报:你和蔡澜、黄霑性情比较相近,所以后来搞了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
倪匡:是黄霑和蔡澜主导,我完全不懂电视节目应该怎么做,我只懂喝酒。(大笑)那时无线电视经常找我们三个来访问,我们想与其让他们做,不如自己做。有酒喝,有靓女聊天。我们是首创付费给嘉宾,至少一万元一次。张国荣、周润发、林青霞那几次都很好,《今夜不设防》没有播出来的部分比播出来的更加精彩。
南方都市报:张彻先生的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是黄霑先生写的。你曾说:“对得妙,改天我死了,也由你来写好了。”没想到现在黄霑先生也去世了,蔡澜先生写了“一笑西去”四个字悼念他。
倪匡:人生很无常。如果让我写四个字,我就写“岂有此理”。你看我抽烟更厉害,就没有见我生肺癌。 “内地的‘倪匡’全是盗版”
1992年秋,倪匡飘然离开香港,隐居美国:“我已决心‘淡出’,自此天涯海角,闲云野鹤;醉里乾坤,壶中日月;竹里坐享,花间补读;世事无我,纷扰由他;新旧相知,若居然偶有念及,可当作早登极乐。”直到2006年,他才回到香港。 南方都市报:在美国这14年的隐居生活怎么过的?
倪匡:很容易过的,我喜欢睡觉,喜欢发呆。我又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又养鱼、种花、买菜、倒垃圾。有多少事情忙?倪穗打电话来,我说:“你不要讲太久了,我很忙的。”我的房子有一个天窗,美国的空气好,一打开就可以望见星星,夜观天象。还有多少东西没有玩呢!
南方都市报:你人在美国,害得很多朋友要漂洋过海去探望你。
倪匡:金庸、蔡澜、黄霑个个都去过。罗孚也去,以前跟他们《新晚报》打笔战,他的文章写得好,见了面我和他拥抱一下,大家欢笑。
南方都市报:在美国有没有写文章?
倪匡:我一直在写小说,我写卫斯理前年才全部完成。
南方都市报:是不是用电脑写的?
倪匡:去了美国两三年我就用电脑写作。用声控的,我用国语。
南方都市报:你还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第三?
倪匡:(大笑)这个说法是开玩笑的。煮东西只有我一个说好吃,别人没人说好吃的。我煮东西很简单,牛肉、羊肉、鱼,都是一样的煮法,不加任何调味。我觉得调味品加多了,原来的味道都没有了。最讨厌的是吃大闸蟹点醋,吃生蚝加番茄酱,真是离谱,不会吃就不要吃了,糟蹋好东西干什么?
南方都市报:你在那里还看黄碟?
倪匡:我回来时有五千多张黄碟送给人家。本来我想托运回来的,托运的外国人怕得要命,说中国禁止的,我说那是香港,他说,香港也是中国,你敢冒险,我不敢。我只好全部送给别人。
南方都市报:你在三藩市讲英文行不行啊?
倪匡:我不懂英文的,只会很普通的对话。三藩市华人多,到了银行,大喊:“有没有人会讲汉语?”一定有人来的。美国对少数民族照顾得很周到,只要有百分之五的人使用这种语言,政府部门一定有人会讲这种语言。所以我到政府大楼,一点都不怕,大声地叫,不像中国百姓走进政府部门一样,美国政府人员对我都客气得不得了,真是为人民服务。我始终对美国的地方是喜欢多于不喜欢,比如对面走过一个人,你对他笑,他一定对你笑。如果在香港对着人家笑,人家当你是神经病。在美国,像我这样的肥佬去看人家的小孩子,人家很开心,在这里人家就怕了。
南方都市报:在那里有没有华人朋友?
倪匡:有,华侨很热情哪!有些太热情,整天缠着你,真是受不了。
南方都市报:我听说一次在书店你被一个小女生认出来,她买下一本《卫斯理》请求你签名。你问:“书这么贵,你还买?”她答:“平常租来看,今天碰到你才买……”
倪匡:这是真的。美国买书很贵的,平时大多数租来看的。现在香港中央图书馆有几架全是我的书,人人借来看,我就没有收入。如果是法国图书馆,有人去借书,图书馆要付作家版税。
南方都市报:现在内地的倪匡作品有没有经过你的授权?
倪匡:内地的作品全部是盗版的,人家叫我去计较,我说:怎么计较呢?我写作时所取得的酬劳已经很满足了,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内地出版。我有一个想法,得不到不代表我损失了。现在有人拍胸口对我说要帮我在内地出版作品,我说:不用了。他们说:搞定了可以有版税收。我说,第一,搞定了不一定有版税收;第二,我不等这些钱用。(大笑)
南方都市报:当年你移民去美国时,有人说,你过不了两年就会回来的。
倪匡:还有人说过不了两个月呢,结果我14年没有回来过。但是倪太实在不适应美国生活,她一年要回来三四次,即是我一年有半年一个人在美国,相安无事。到了我70岁以后,她突然间觉得我老了,不可以一个人在美国生活了,她就在美国陪我。但是10个月不回香港,她又神经衰弱,又憔悴。我看不对路数了,就对她说你回香港吧。她说我回去你怎么办?我说我很喜欢一个人生活的,大把书未看,大把音乐未听,大把碟未看。她说你就陪我回去一次。一回来,所有的人个个都说倪匡回来了!(大笑)梁凤仪还特地搞了一个很盛大的欢迎会,很多人我都不认识。我考虑一下,从美国回来不到一个月,倪太就像活虾一样,本来憔悴得不知像什么似的。不过,她现在不认是她要我回来的。现在记者问我为什么回来?我说:“我晚节不保!”(大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