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魔鬼教官:世界上党性最强的那个人去...2006/10/16
  • 王光美告别式20日举行 贾庆林或出席2006/10/16
  • 港报报道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病逝2006/10/15
  • “文革”群众组织报刊研究2006/10/15
  • 1000公斤新鲜鲍鱼的故事2006/10/14
  • 广州日报:纪念粉碎四人帮三十周年2006/10/10
  • 四人帮倒台30年官方低调处理的背后2006/10/08
  • 破解林彪坠机事件的台湾特务2006/10/06
  •  
    陈晓卿:采访王光美十六天
    时间:编辑时间:2006/10/16 出处:牛博
       当时我正在同学聚会的现场,闹哄哄的。 接到小强的短信, “ 王光美病逝 ” 五个字,便出门清静了几分钟。

      因为传记片《刘少奇》, 1997 年底我第一次见到了刘少奇的家人,和之前采访过的朱德个别后人气质完全不同,刘家人都非常随和,言谈很平静,从王光美到刘家的孩子,刘爱琴,刘丁、刘平,刘源、刘婷、刘潇,甚至跟随刘家几十年的赵阿姨,无一不是这样。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有了一个想法,想趁着王光美身体状况尚好,对她进行一次长时间的采访。我写了个计划,大概要采访十五天,当时,说实话,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刘少奇研究者黄峥(《刘少奇》总撰稿)和王光美秘书王小苏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8 年元月,王光美同意了这次采访,但前提是由于身体原因,每次采访不能超过三个小时。从二月份开始,我们摄制组每接到通知就带着设备,赶到木樨地王光美的家里。采访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大致列了采访提纲,王光美的叙述也非常清晰,但从六十年代“桃园调查”开始,她的情绪出现了波动,每每采访进行不下去。

      此时,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已经非常的熟悉,甚至我们都跟着黄峥一块儿称王光美为 “ 光美大姐 ” 。用现在的话说,我们之间已经是“零距离采访”了。记得那天北京下大雪,正赶上刘源回家,听到我们一口一个光美大姐地叫着,表情有些怪怪的。倒是老太太非常的谦和,突然说; “ 别给我提纲了,我想到哪儿,咱们就说到哪儿。 ” 一口标准的北平腔。

      也就从那天开始,我们拍摄的内容已经和所谓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无关了,它更像一个普通的个体口述。王光美的叙述很凌乱,也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话题也不固定。比如回忆第一次和刘少奇回湖南老家,说起了当地的饮食,就转到了少奇的生活习惯上,接下来又是刚结婚时生活上的诸多不适应……我们趁机问她,在西柏坡结婚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情形?王光美立刻陷入了回忆,就像任何一个女人回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一样,谁驾的马车,用什么做的被子,谁给做的新衣服……一切历历在目。

      从延安到西柏坡,王光美其实还是一个天真的女学生,她记得第一次见刘少奇是黄华借给她的马,也正是那匹老马在见面后把她带回了自己的住所;第二次见刘少奇是在去西柏坡的途中的舞会上,刘少奇对她表示了好感,回到窑洞,她居然把这位高级领导的话重复给了同住的五个同行的队员;在西柏坡,由于王炳南的撮合,她最终和比她大 23 岁的刘少奇结婚,并陪伴了这位后来的国家主席一生。

      听王光美讲过去的事情,我们的采访一共做了十六天,素材长度长达一千多分钟。很多时候,我们听得出神,甚至忘记了这是在采访。也有几次,王光美谈兴正浓,完全超过了规定的时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历尽幸福与磨难,王光美对所有事情的叙述是那样平静,没有丝毫的冲动与怨恨,我甚至没有听到她用贬义词形容过任何一个人,包括曾经迫害过她的人。个人认为这需要深厚的修养和宽广的胸怀。

      亲耳聆听王光美传奇的一生,对于任何一个传媒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难得的。九年前,我幸运地得到了这个机会。在中国,尤其是中共的历史上,王光美是很多重要场合和历史关节点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认为她的记忆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我后来也看了其他电视媒体做的王光美的个人访谈,不知由于时间篇幅,还是国人有窥探宫廷秘帷、名人家事的喜好的原因,这些节目的注意力更多放在王光美的个人修养、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等私生活的层面上。但在我看来,王光美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共产党人。所以,黄章晋说“世界上党性最强的那个人去了”,我深以为然。

      至今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对王光美的采访在《刘少奇》这部片子里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节目完成前,党史部门领导一再提醒我们,王光美采访的使用一定要克制,最终成片,十二集的节目,王光美的访谈总长度甚至不超过五分钟。

      我是一个没有条理的人,从来保存不住东西,但我知道这些访谈素材的价值。后来,在节目素材入库之前,我把这些访谈的记录稿整理出来,十几万字,交给了黄峥。今年,黄峥的《王光美访谈录》出版,其中部分使用了那次采访的素材,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但文字毕竟替代不了图像,由于王光美地位特殊, 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做一个关于她一生的纪录片。遗憾。

      现在老人已然西去,那些当年的磁带静静地躺在中央电视台的素材库里,恒温恒湿。希望我将来的同行们能够发现它们,善待它们。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