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俄要向中国劳工出租村庄2006/10/16
  • 苏东剧变后国内民主社会主义研究述评2006/10/15
  • 揭密苏联的人与动物杂交实验2006/10/13
  • 莫斯科绝密的地下2号地铁()(图)2006/10/08
  • 格鲁吉亚何以挑战俄罗斯?2006/10/06
  • 苏联劫持美国F-111战机内幕2006/10/05
  • 格鲁吉亚——俄罗斯的“满洲国”2006/10/04
  • 俄罗斯人谈珍宝岛冲突 2006/10/03
  •  
    赫鲁晓夫改革栽在了何处
    时间:2006/10/16 出处:凯迪网络
    作者:阿赛尔

    被自己的亲信黯然赶下台

    1964年9月的一天,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一位陌生人打到赫鲁晓夫家中的,而且是使用了苏联高官所使用的秘密的电话通道——即那种所谓的“红色电话”。这类的电话线路都是秘密的,一般官员既不可能知道如何打进来,就是知道了号码也无法打进来,毕竟此类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

    这个电话如此蹊跷,但并没有引起谢尔盖的充分注意。此时,他的父亲赫鲁晓夫正在远方视察航天工作,这完全是公开的秘密。此点上说,此时却打电话寻找不在本地的赫鲁晓夫,而且还是利用了最高权力秘密通道电话的陌生人打来的,意义肯定重大。果不其然,谢尔盖很快就了解到,打电话的是加柳科夫,是前克格勃头目的侍卫长。他告诉谢尔盖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党内有一帮有权势的人物正在密谋推翻赫鲁晓夫。

    几乎同时,赫鲁晓夫的女儿也接到了类似的电话,但是,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谢尔盖甚至秘密会见了加柳科夫,得知了更加重大的内幕——这帮人中,有得到赫鲁晓夫一力提拔起来的勃列日涅夫参与其中。直到赫鲁晓夫回来了,他们才告知他这些重要情况。而赫鲁晓夫又十分愚蠢地胡乱打电话去证实,甚至连这帮人中间至关重要的勃列日涅夫都惊动了。

    但是,自负的赫鲁晓夫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按照既定的计划,10月3日,赫鲁晓夫开始正常休假,于是就在如此风暴到来之关键时刻,却优哉游哉地去休假了。但他哪里知道,他儿子和加柳科夫的通话甚至会面情况,已经统统被克格勃录音并掌控中;当赫鲁晓夫胡乱打电话证实的时候,正在东德参加国庆活动的内心有鬼的勃列日涅夫差一点精神崩溃掉。

    随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1964年10月12日,正在黑海休假的赫鲁晓夫被电话召来,要求他参加所谓的“农业会议”。他一下飞机,立即被软禁,随后苏共召开内部会议,宣布他下台。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正好是赫鲁晓夫此前一力抬举并急速提升的重要人物: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扬,等等。

    这便是闻名世界的苏共改革时代的宫廷政变。

    至此,从1953年9月登上苏联最高权力宝座的赫鲁晓夫,努力了11年,最后被自己的得力干将搞下了台,从此绝迹于苏联政治舞台,一直处于被软禁状态,直到1971年郁郁寡欢中去世。

    赫鲁晓夫是共产主义世界的一个异数,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关于对他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他曾经掀起了苏联改革的巨浪,否定了斯大林的恐怖政治;但同时也在任内进行了血腥的匈牙利事件的军事镇压,导致了2.5万多人的死亡。如此之深刻的人物,他的改革的最后,为何落到了被赶下台并被软禁致死的地步?

    跛脚的改革终受其害

    伟大的理论往往是平凡的,朴实而深刻,能够引发绝大多数身处其中的人的高度呼应。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向全体代表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里,他将斯大林称为“历史上最凶暴残忍的罪犯”,历数斯大林当政期间采取恐怖政治所犯下的种种罪恶,特别是基洛夫事件前前后后的阴谋和大清洗给苏联政治和国家带来的深刻危害。在报告的当时,台下掌声雷动,一个政治的春天呼之欲出。随后,苏联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时代,赫鲁晓夫个人也获得了空前的拥戴。

    小学毕业的赫鲁晓夫没有多大的理论水平,但是,长期浸淫于斯大林专制恐怖时代,使得他对官僚集团、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诉求看得很真切。在用大量事实否定了斯大林政治之后,他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苏联改革。他的改革分为两个层面: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而且,跟一般改革的情况一样,他的整个改革,也是从经济入手的,而且也是从事关人的肚皮的农业开始,手段就是放权: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资料来自网络,下同)。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改革措施与其说是改革举措,还不如说是有限放权。说白了,就是把原来本属于农民的权利,有限地还给农民而已。

    朴实的改革措施虽然力度极其有限,但立即见到了成效,1953年苏联全国谷物产量为8250万吨,到了1958年就达到1.347亿吨,增长了61%。考虑到1956年苏共20大之后才进入改革实质阶段这个因素,那么,短短的两三年间农业产出得以如此迅猛增加,可见原来的体制对农业生产力的压制该是多么巨大。从“严管”状态到“有限管理”状态,仅仅几小步,收效就如此明显,可见那种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该是多么恶劣的东西啊。

    把一切权力归与中央,统一由所谓的专家学者们来精密计划,甚至计划到了一个人头、一小块土地,并没有换来农业的丰收。人类总是自信于自己的能耐,但经济发展的自我规则则很残酷地用饥饿、贫困来嘲笑你的努力。如此,经过了饿肚子的教训,才总算明白了要把一切把握在手中人为发展是不可能的道理。

    于是,贯穿于赫鲁晓夫改革中的红线,就是一个“放权”,但是,均不是产权变更的产权改革,本质上其实是管理方式的调整,其资源的控制大权仍然牢牢把握在苏共这个最大的利益集团手中,不过是从原来的中央集权变成了适当给地方分权的“诸侯经济状态”。比如土地所有权、企业所有权、矿产资源所有权,等等,都没有触及到;而且,也没有全面实行市场化的自由竞争。

    尝到了放权的甜头,随后的工业改革,还是这个“放”字。1957年赫鲁晓夫开始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这次改组的目的是要改变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中央过度集权和部门割据的状况,发挥地方管理经济的积极性,办法是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原来按部门垂直领导改变为按地区原则的“块块”领导。但是,直到1961年,才在苏共22大上提出来较为系统的“给企业放权、松绑”的措施,提出了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加强经济核算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接着苏共倡导了关于利润原则的大讨论,并开始进行新体制的试验(该资料来自《社会主义百科要览》)。

    此种调整性质的工业经济改革,并不可能根本上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所迫切需要的“市场针对性效应”,其立足点不过是适当分肥给地方利益集团罢了。加上后面要讲到的赫鲁晓夫始终没有放弃掉的意识形态问题,并没有深入进行制度改造,强大国防、强大军备仍然是苏联的第一要务,因而他的工业调整改革措施基本上遭遇了失败,没有获得预期的目标。

    最具有意味的是他的政治改革。在否定掉斯大林主义的恐怖政治模式之后,苏联开始了有限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伴随着赫鲁晓夫始终,苏联也没有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甚至连斯大林一力建设起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也没有从根子上否定;如此,在思想不能获得真正自由解放的前提下,苏联的政治改革究竟可以走到哪种程度,可想而知了。基本上说,他的政治改革不过是个幌子,只是在政策上进行了针对斯大林恐怖政治的宽松调整,却并没有进行适应市场机制的制度改造。就此,就等于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在平反大量错案的同时,赫鲁晓夫政治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权力调整上,而不是权力的合法性建设上。他先后整顿了国家安全机关,改变其凌驾党和国家之上、无法无天的局面;批判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集权,定期召开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强调并倡导了集体领导;建立干部轮换制度(这个东东咱们应该不陌生,比如干部易地做官,就是人家赫鲁晓夫先搞的),以便经常更换各级党的机关的成员;1962年,决定“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构”,规定在各级党的机关设立分别领导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党的领导机关,但事实上中央的计划权力却一直牢牢把握着,就此既无法形成原来的大一统,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民主秩序。

    更深刻地是,赫鲁晓夫对苏联军队这只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巨虎,并没有采取像样的改革措施,除去否定了在军队中根深蒂固的斯大林崇拜思想之后,其实他更通过军队领导人的调整,强化了对军队的控制。比如,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是位较为单纯的职业技术型军事家,本身战功赫赫,此时提出来废除军队的政委、指导员等党组织,但被赫鲁晓夫以种种借口赶下台,全然忘记了当初正是朱可夫元帅全力支持下才抓捕马林科夫、贝利亚这些斯大林的继承者并顺利枪决罪大恶极的贝利亚的。

    该怎么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假如我阿赛尔个人用较为个人化的几句话来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可以一言以蔽之:赫鲁晓夫的全部改革是对斯大林主义的否定,而向列宁主义的回归;他的所有改革,概括起来,其实就是集团内部利益的调整,通过放权来增加一点国民经济的活力。计划经济和党权专政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最大的失误是改革倚重了体制内官僚集团,而不是苏俄社会中最具有活力和先进性的知识分子阶层。当然,从政权的稳定性上来现实地考虑,他最初动作,无论如何也要依靠这些既得利益者才能走得动的;但随后在风起云涌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广大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内心是有更大的期望的,此时假如他大力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自由、舆论自由,将改革问题和社会芸芸众生的切身利益真正挂起钩来,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监督并出谋划策,形成所谓的“社会意识”,就可能瓦解掉来自官僚阶层后来的强力反扑甚至政变。

    但是,鉴于赫鲁晓夫倚重的是官僚集团,不可能否定掉官僚集团合法性所在的意识形态根据,就此,他对知识分子仍然采取了压制甚至打压的政策。比如,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本可以被用来解放知识分子、促进跟国际文化交流的,但赫鲁晓夫采取了打压措施,导致帕斯捷尔纳克无法去领奖,只好被迫宣布放弃该奖,并有此郁郁寡欢,两年后死去。

    实际上,赫鲁晓夫在最初否定斯大林主义、平反冤假错案之际,党内外国内外的声望已经具备了大力改革的契机的。假如他能够在此机会勇敢地把权力还给人民,通过人民的力量来制约官僚集团,鉴于官僚集团所依仗的军警等国家机器力量的基本构成人员都和民众血肉相连,官僚集团的反扑就很难成功的。正因为如此,后来的叶利钦能够彻底改革取胜,就是看到了这点,正确顺应了民众要求依靠民众并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才成功的。

    不进行意识形态的根本解放,造成了赫鲁晓夫的幌子性摇摆不定。一方面要高举大旗,另一方面却要否定这些来做实事,这边充满了矛盾。随后,他决策对匈牙利事件的血腥镇压,跟中共的决裂,跟美国冷战的持续深入并发生古巴导弹危机,都是这个幌子造成的巨大灾难。可见,主义之旗帜,危害的确不小,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总而言之,在没有进行根本性的质之否定之下,他依靠官僚集团来调整官僚集团的利益,是不可能取得广大民众理解的,加上他没有解放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自由,导致整个社会无法对改革问题深入而直观地思考,也造成了对民众的蒙蔽、愚化作用,终于使得他在权力的圈子里徒劳挣扎,最终被权力的秘谋突然搞垮。

    阿赛尔,凯迪论坛·猫眼看人,2006年10月15日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