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茅于轼在山西开乡村银行 还贷率100%
|
时间:2006/10/15 出处:星岛日报 |
孟加拉国大学教授尤诺斯以他创设的“小额贷款”扶贫模式获得今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无疑将对仍处于摸索阶段的中国“小额贷款”之路带来鼓舞与冲击。
在尤诺斯创设“乡村银行”十年之后,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在1993年9月间,也以他个人捐献的五百元人民币作为起点,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探索“小额贷款”在中国的实践之路。目前该基金的规模,包括捐献及入股投资,已经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
五百元起家累积五十万
小额贷款的存在理由,是把取得贷款视为一种人权,而不是目前金融机构遭人诟病的只对富人提供贷款。但小额贷款的存在根据,却不能依靠横空出世大善人的善举,它必须有一种永续经营的模式。
茅于轼就认为,慈善性行为不能大范围推广,只有改成营利性才能普及;此外,如果贷款的利息太低,农村可能有人透过“关系”借钱,然后再以高利贷放出去,无法符合他们设置“小额贷款”的初衷,所以目前龙水头村互助基金的对外放款利息高达12%。但即使如此,龙水头互助基金目前运作良好,放款还贷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
在世界各银行都普遍存在坏账的情况下,类似的“小额贷款”组织怎么做到这么高的还贷率?这必须从龙水头村互助基金的实际情况去探索。
有借有还 荣耀象征
龙水头村村民互助基金分为扶贫基金和付息基金两种,前者不收利息,主要用于治病,可贷六个月或一年;后者收取利息,主要用于生产,例如买农药、出门打工、经商等,可贷六个月。
基金在当地交由三人负责,主要负责人是曾经担任该村多年村支书记的雒玉鳌,而村民的借款手续很简单,只要负责的三人同意,借款人写一张借条就算完事,最多一次不能贷款超过四千元人民币,而它能收回贷款的秘诀,在于一种“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龙水头村当地,能取得借款,被当地农民视为一种荣誉,因为这代表着他们的信用度得到认可。雒玉鳌表示,在他经手的十几年中间,曾有两笔贷款未按期还款,他当时就召集村民开会,让还不起钱的人向大家说明原因,并请村民帮助他还钱。
显然,“小额贷款”的存在,已经成为龙水头村村民的共同信任与荣誉,而这笔基金的存在,不仅帮助了该村村民的经济生活,甚至对该村村民的道德净化产生了作用。该村原本赌风很盛,如今已经大为好转。
但这条探索之路并不是完全坦途,龙水头村模式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普遍性,主事者雒玉鳌在基金运作中的角色,就很难被其它的个人取代。据了解,该基金曾经试图跨村发展,但因所托非人而收不回款项。
跨村发展 阻难重重
另一方面,更大的阻碍,来自中国现行的法规。山西临县银行年前发给茅于轼一张通知,指这个基金会违反了金融管理条例,要求停止运作。
根据茅于轼探索的经验,如果不扩大基金的规模,作用必然有限,而为了扩大规模,就不得不对外借贷,并给予一定的利息,但这种作为,其实就等于在开银行,触犯了现行的金融法规。
这个麻烦目前已经不了了之,但根本的法令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此阻滞了小额贷款在农村的发展。官方于去年底开始在部分地区施行小额贷款的试点工作,但仍然规定这些机构只能发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或许尤诺斯的获奖,以及“乡村银行”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可以给中国政府一定的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