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留美天才 对美国社会的完全印象
|
时间:2006/10/15 出处:凯迪网络 |
简历: 袁昊,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社会学硕士。1997年考入天津大学法学系,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获得法学和科技英语双学士学位。2001年以GRE近乎满分的成绩,以中国留学生几乎无法获得的美国政府全额文科奖学金生资格,赴美攻读社会学硕士。2003年6月以超强实力在两年里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论文答辩,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如此短时间内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的一名亚洲学生。2003年回国后,经过45天的准备,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全国司法统一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
近年来,以其独到的授课风格一直活跃在英语培训机构教学的最前沿,其逻辑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流利的中英文讲解深得广大学生的喜爱。2004年至今,出版了多部英语考试类复习参考书。 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一次TOEFL班的课。穿过北京拥扰的车流,溜回蜗居的斗室。推开窗,九月的北京,夜凉如水。虽然仍无法看到天上的星辰,但满街繁华灯影, 染得夜风也微微透明,真的是红尘万丈。
五年前,当我怀揣着飞往美国的机票,义无反顾地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似乎头也不曾回过。在少年人的梦想中,熟悉的地方从来没有景色。到远方去,到远方去,那里的美丽,不是因为风景,而是因为传说。
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机翼下出现了一大片隐在水汽中,如巨大的电路板似的大陆。在乘客们的轻轻欢呼中,我仿佛见到了那座自由女神像,立在暮色茫茫的大海上,为理想的苦渡者们举灯相迎!
与大多数留美的中国学生不同,我获得的是一份佛州政府的文科全额奖学金。这意味着我不会如其他中国学生那样,每天要在实验室中关上十几个小时。事实上,课业以外的时间,我基本上可以自由安排。这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张开触角,接触和感知一个全新的社会。
在美国,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没有人会去干涉你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在学会了对人对已的宽容之后,人们的自立精神变得非常强烈。许多人都是16、17岁就自己在超市挣零花钱,读硕士,博士一把胡子了仍然在餐厅打工,作服务员的也大有人在。没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甚至连同性恋、双性恋这些在国人看来大逆不道的行为,美国社会基本都宽容对待。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完全用不着掩藏自己的性别取向。甚至连政府的纳税登记表上也并不强行要求人们填写性别。没有了社会压力的人们生活得很轻松和随意。
与美国的宽容和人性化相比,中国社会就沉重得多了。一方面人均占有的空间和资源就不多,另一方面世代传承的道德规范和传统意识,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中国人生来就首先是群体的一份子,只有在群体社会接纳了你之后,才谈得上有个性,才能有个人的发展;美国人却生来就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只有当社会的组织形态使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最大化的时候,才形成了社会和国家。
我的一位美国同学收藏了三把枪,都是半自动武器。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美国政府不禁止民间持枪,他的回答颇让我惊奇。他说美国的宪法就规定了民众有持有枪支的权利。这是因为当一个政府不再受到民众欢迎的时候,美国人可以用枪把这个政府赶下台。正如他们在两百年以前,用自己的毛瑟枪赶走了英国总督,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一样。
两百年前制定美国宪法的国父们,使民主自由的火花一直照亮了两百年后的美国。这个从蛮荒之地建立起来的国家之所以会拥有一部百世不易的宪法,不是因为修宪繁琐的程序,而是因为那些虽然每天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不休,却始终坚信着自由,民主的普通美国人民。所在英语中,启蒙教育(enlighten)与点燃光明是同一个词。
然而,国父们的理想虽然崇高伟大,现实中的美国社会却实际上把持在一些并不伟大的人手中。我读硕士所在的迈阿密,是美国联系整个中南美洲的重镇,也是佛罗里达州最重要的城市。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有着全美最迷人的海滩。无论你在海边生活了多久,每一次看到那一望无际、深蓝清澈的大西洋和洁白的沙滩都会忍不住感动。这真的是一片神佑的土地。
只是,住得久了,我渐渐看出一些奇怪的事情来。迈阿密的面积非常大,通常的情况下一家人出门上班每人都必须开一辆车子。开车一两小时去上班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自己开车上班又累又费钱又不环保而且还比较危险。为什么他们不坐公共汽车呢?答案让我大吃一惊:因为迈阿密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只在市中心比较核心的地方通公共汽车,稍远一些的地方就几乎没有了。大部分的人,实际都是住在郊区的,如果要等公共汽车的话,可能一天也无法来回。
虽然对绝大部分新到美国的移民来说,每人拥有一部汽车是美国梦的一部分,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无论你是否愿意,在这个国家生存的必要条件就是拥有一部汽车,而且每天烧掉数加仑的汽油!
美国为什么不仿效欧洲,大力发展方便、节能又安全的公用交通呢?答案又很令人震惊:因为美国的总统和各级议员的选举从本质上说是选举经费的比赛。而出钱最多的助选机构往往是汽车制造厂、石油公司和钢铁企业这些现有交通情况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当然不希望改变现在的交通格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谓的环保、节能等等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每四年一次的大选虽然搞得沸沸扬扬,引得无数民众津津乐道,大财阀们却从不担心究竟谁会胜出。因为他们要确保新上台的政府一定会制定有利于已的经济政策,早在两边的候选人身上都扔了重金,无论谁胜出,都是盟友!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大选中,候选人接受财团的政治金援是绝对合法的,只要这笔钱的来源和使用都公开透明,并且没有外国势力的参与即可。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充斥美国的街头广告和电视媒体,总在不断推出更大更漂亮而且马力更强劲的大排量汽车,总在鼓励人们趁着家人生日、圣诞节、复活节、新年及一切借口,赶紧换辆新车!“bigger is better!”这里是资本至上的美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的是美国的新闻界。尤其是如《纽约时报》这样的百年老报。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了真正的新闻和宣传的区别:新闻是告诉你正在发生了些什么;而宣传则是让你知道他们想让你知道的事情。
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开始不久,《纽约时报》就在网站上推出了新闻专栏。专栏的第一页是三十七名阵亡的美军士兵的照片,每张照片上的青年都正笑得灿烂,照片下是这名士兵的名字、家乡、未婚妻的名字、家人对他的呢称、他的少年理想和宠物的名字。于是,阵亡的士兵作为一个好儿子、一个好丈夫永远被人们记住,而不仅是一个干巴巴的编号。
按照国人的理解,新闻宣传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顶多再安排几场英模巡回演讲报告会,气氛就很主流、很热烈了。至于那些敌人们呢?哦,那是敌人,都是青面嘹牙的家伙,不用管他们。
但是《纽约时报》没有结束这个专栏,接下来的一张巨大的照片让每个人都心碎。一名阿拉伯老汉,手中抱着小孙女的残躯(只剩下了上半截身子,下半截从大腿以下全部没有了)。老汉仰面朝天,痛苦无泪。背后是苍茫辽远的大漠和蓝天。照片上的字幕告诉我们,这名小女孩是被美军坦克误炸的,已经死去多时了。
相信观众们看到此处已经沉重得喘不过气来了,但是这篇新闻依旧没有结束:第三幅照片中有一辆硕大的坦克,炮口向天。在坦克旁的沙地上跪着一名年青的美军士兵,双手抱头,痛哭流涕。身后依然是辽阔的大漠蓝天。照片上的字幕告诉我们,正是这名美军士兵误炸了阿拉伯女孩。至此,观众的心灵已经完全被震动了:都是善良的人们,素不相识。为什么要在同一片蓝天下性命相搏?所有战争的借口,无论多么高尚,多么令人热血沸腾,在人的生命尊严面前都是那样不堪一击。
这些是我记忆片段中的美国,一个提起来让人感慨万千,想了半天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的国家。她不是我的祖国,在那儿却生活着许多和我们一样真诚、善良、平凡、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却从没有忘记生命尊严的人们。
在这里,在万里之遥的北京,我真诚地祝福那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善良美国人民,也真诚祝愿我的祖国,能在历经了百年的欺侮和磨难之后,重新成为一个开放、富强、受世人尊敬的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