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埋没的先知:读《明夷待访录》
|
时间:2006/10/14 出处:新浪读书 |
明朝遗臣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清初康熙年间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
“明夷”是《周易》中的一卦,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世知音来采访采纳。
初读《明夷待访录》,很惊讶,三百年前的明人原来曾有这么超前的见解。难怪清末从维新派康梁到革命党的孙文、陈天华,都用黄宗羲的学说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难怪至今温宝家总理还盛赞黄宗羲的朴素民主观,拿“黄宗羲定律”解释中国的农村问题。
初读《明夷待访录》,有下面这些收获:
1.国家不是君主的私有物,民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批判君主将国家视为私有,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把国家视为私有,虽可满足君主一时私欲,最终的结果,却像崇祯皇帝一样孤家寡人。
2.肯定君主制,但以相权限制君权 从传统政治观念出发,不可能彻底否定君主制。所以,君臣仍为“父子”。但黄宗羲认识到君主制的不足,如君主个人素质差异很大。如何弥补君主素质参差不齐对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黄宗羲反思明亡的教训,认为明朝政治混乱的根本原因是高皇帝废宰相。所以应该限制君权,恢复宰相制,选贤者为相,辅助君主。而君臣虽有“父子”名份,但黄宗羲认为事实上他们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黄宗羲以张居正为例,万历初期,视首辅张君正为师,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为君者必须尊重臣,应视臣为师友而非家奴。所以,名义上,君臣为“父子”,实际上,为臣者却应是为君者之师。
3.恢复学校舆论中心功能,以舆论监督政府
虽然有相权限制君权,但政府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危害国家。因此,应恢复学校的舆论中心功能,通过士人的舆论监督,使政府不敢怠慢,兴良政,去弊政。黄宗羲能这么早就认识到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真是了不起。但后来的清朝,却完全背道而驰,大兴文字狱,堵民之口,以致中国历史走了很大的弯路。幸好,走了这么多的弯路之后,今天的政府终于开始重新认识到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了。
4.德治之外须法治
中国自古都将政治清明,王朝兴盛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个人修养之上。然而,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所谓“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除了传说中的“三代之君”外,君主们所立之法,都是出于一己私利。而真正的法,必须是出于国家利益,而非君主利益。因此,人治之前必须法治
5.重工商,工商皆本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然而发展到明末,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的观点,通过先进知识分子之笔归纳出来。“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6.否定八股,重视技术人才
否定八股取士,广纳人才。设“辟召之法”,吸收火器、水利等人才
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建立在“人性本善”假设之上。因此,国家兴盛的希望必须依赖于统治者的个人修养。
而黄宗羲总结历史上王朝兴衰,尤其是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另辟蹊径,提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权力的制约,不能光靠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必须用制度制约权力。
这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学说的伟大创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