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wei000:台北游记之国父纪念馆
|
时间:2006/10/11 出处:泡网江湖兵器 |
提交者 : cwei000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10-10 02:51:54
台北应该很多好玩的地方,为啥第一个却跑到这末个正统地方,我也有点奇怪。毕竟经我党多年熏陶,大概是受爱国主义教育太多留下的后遗症。
另一个的原因就没那末堂皇了:馋加懒。嗬嗬,出门之前,第一件策划,就是呆会儿要去那里吃。我来台北之前,刚好碰到个家伙盛赞台北鼎泰丰,以为是平生第一美味小笼包。就是它了。一尝之下果然不错。我以前吃过西安贾三家的包子,但7,8年前的事,早忘了啥味了。不好意思,没法比较。不过很难会有比这更好吃的小笼包了。他们的广告卖点是:纽约时报曾经评全世界最好吃10家餐馆。有他们一家。
吃完以后,去哪转呢?國父紀念館最近,走两步就到了,于是我就走了两步。反正早晚也是个来,捡日不如撞日。
台北的很多名字对大陆人而言都很有特色。
去國父紀念館时,路过一所小学叫光复国小。这应该是台湾很普遍的名字吧。
http://lh6.google.com/cwei0000/RSpicku5ABI/AAAAAAAAAC8/3_FQUcng2D4/KIF_2492.JPG?imgmax=640
据说纪念馆设计是本要刻意避开清代的宫廷建筑样式。老孙干了一辈子,就是想要把它给推翻掉。不过现在看起来实在差不多,还是明黄覆顶。其实老袁当年称帝是很有群众基础的。什莫‘受全国人民反对’,纯粹是瞎掰。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pihKadABI/AAAAAAAAADE/a117hgFSTT8/KIF_2493。JPG?imgmax=640
好了先从外面逛起,慢慢说。
1)
舘侧有中山碑林, 黑色花崗壁,依次看去,原來集黃興,宋教仁,秋瑾諸人字跡。多慷慨激勵。邊走邊讀,忽跳出一句"時有落花隨我行。"如此風流蘊婉,一時诧異。左註"辛亥春初病里无聊濡筆書此。林文” 林文,黃花崗烈士。
http://lh3.google.com/cwei0000/RSpitCeQABI/AAAAAAAAAFs/hNKQJ4ocBRE/KIF_2495.JPG?imgmax=512
再往前走两步,"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下標陳其美。嗯,不脱青幫本色。陳其美是当年蒋老大的老大。
http://lh3.google.com/cwei0000/RSnH0sArABI/AAAAAAAAAAw/nWvFOySKEb8/07-10-06_1239.jpg?imgmax=512
一路走到最前端,見"盡忠報國"四字,飽滿方正。下標蔣經囯。
2)碑林前有孫中山立像,坐像各一。坐像膝前已見銅光,可見爲遊人久搓摩。立像高居石台,風衣手杖,體態頎長,一幅老帥哥形象。
3) 由側門進舘。有一幅巨型油畫,數十開國元勳環簇孫中山,一一註名。 http://lh3.google.com/cwei0000/RSnIJAydABI/AAAAAAAAABg/NUDJovvSISE/07-10-06_1254.jpg?imgmax=640
孫像大他像數十倍,這種突出偉人領袖的做法自不陌生。我感興趣的是,畫中遠近排位如何。最下是本家親戚。宋慶齡,孫科分居左右。然後是舅哥孫子文及連襟蔣夫婦。當然蔣居左上方,最靠近正中。而右側最近則是戴傳賢。我對這位平生事跡不熟。實不知何以地位如此之高。只記得當年與同寢同學準備考研,復習近代史。見教科書中寫戴季陶曾著"三民主義之哲學基礎"。當時同學笑道,這肯定是孫中山死以後才出版的,不然打死他也不敢寫這個題目。 笑。這位戴兄在孫死後,改名傳賢。不知是不是算乾親才排的這莫近。
4)於是突然想起那位同學來。這是大學期間碰上唯一一位,可稱惊才艳艳。当年大家正年少,不懂裝懂偏好议论,便如同泡網。一次臥談聊到:資本主義就是比社會主義發展的好。看看東德西德,南韓北韓,大陸臺灣。莫不如是,於是深深嘆息一番。這位插了一句"那南也門,北也門呢?一個搞資本主義,一個搞社會主義。發展來發展去,都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大伙立刻安静,没一个敢接话的。MD,誰知道也門還分南北,別説什莫社會制度了。那时考政治全是死记硬背。记得有一道變態的選擇題問:馬關條約開放哪几个城市為商埠?在一堆城市裏選。誰記得這個啊?這位同學选了长江中上游的两个城市,重庆,沙市。理由是 等到甲午年間,沿海城市要開放應該都開放了,内陸應該還比較封閉。 众人無不嘆服。
5)那時臺灣的問題也很熱,每人都討論何時可以統一。大家似乎都是信心十足,就是这几十年的事儿。而他獨說,‘當年廖承志給蔣經囯寫信,說“時不我與。未雨綢繆。”, 便是希望老一輩人都在時,把問題解決掉。’然後用極肯定的口氣說說,“如果近20年沒結果,隔代長成,統一無望。” 一轉眼,光陰流逝,果然如此。
6)我当时以为这位虽然学者气太重,当官没希望,日后至少是政府策士,高级幕僚的底子。也可一展长才。结果這位研究生轉行,去航天部弄導彈衛星了。前幾年無聊給他打電話,問他如何?其实那种国家机关关系重重,实在不适合他的风格。问他弄導彈衛星之外可有餘事?竟盛讚古書可讀。又極力推薦葉賽寧詩,以爲絕妙。而自己也偶爾弄墨風雅。雖然聼起來孤芳高妙,在我看來難免有“卻將万字平戎冊,換作東家种樹書”之惜。不過当談及從民國轉型至今道路,他卻说,不妨與伊朗發展模式對照。囯人常將眼光盯向發達地區,而此類借鑑似乎少有人談云云。 又稱中國近代發展,極少積累,無論何人黨政,必將以前推翻。開玩笑說,此類馬爾可夫過程,只有一步依賴,與歷史無關。嗬嗬,以此看來,如今江胡續鄧能蕭規曹隨,竟也算是中國之福了。
7)扯遠了。只是当时站在那里,想起昔日旧友种种,不禁一时呆想。真是好久不联系了。回頭說畫,依次看去左邊有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等開國縂長一類,上有譚人鳳,胡漢民,于右任,右有西山派鄒魯,嗯?!突然看到汪兆銘名字。大驚訝。不過諸人皆正視前方,唯兆銘兄低首側視,做慚愧狀。“我本淮王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 畫者亦用心良苦。
再往遠,又見到陳炯明。雖然只擠出了一個腦袋,畢竟正面,也算難得。
左右最側各是張靜江和宮崎滔天。太委屈我們的財神和日本友人了。
最上方人物的太遠,看不清楚。
8)瞻仰過開國偉人和國父的榮光,繼續往裏走。才發現原來國父紀念館已經變成公衆展覽舘,多是協會攝影展,繪畫展,教育展。而且還有高中生的自修室。此間稱勵學室。國慶期間,居然有8,9分滿。國父看到年輕人為應付考試如此勤勉,儅可欣慰。http://lh6.google.com/cwei0000/RSpi5VYGABI/AAAAAAAAADk/g5IRhB8QwqY/KIF_2497.JPG?imgmax=640
走了幾個繪畫展,有何淑芬潑墨展。即所謂直接潑墨宣紙,丹青渲染。繪畫雖是還有趣味,但畫名多是"傾聽生命的聲音"之類,實在大煞風景。 http://lh3.google.com/cwei0000/RSnH662aABI/AAAAAAAAABA/fjHBsnQQMUE/07-10-06_1431.jpg?imgmax=512
圖上的綫條點滴有點波洛克的風格。
9)一路探頭探腦,左顧右看。上下樓梯石欄古色古香,均是對空鏤刻。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nIQfYhABI/AAAAAAAAABw/T2dF5oFXC6s/07-10-06_1448.jpg?imgmax=640
走廊上發現有一只艦艇的模型,進看原來是永豐(中山)艦。這大概是中國近代史上名氣最大的一只軍艦了。前幾年把它撈起來展覽時,見過的人都差異于它的小。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nIM7gjABI/AAAAAAAAABo/6oCQnE-6CAc/07-10-06_1329.jpg?imgmax=640
下面的標記最後寫:民國27年被日寇擊沉,艦長薩師俊中校身殉。心想這位中校艦長該不會是薩鎮冰的兒子吧?这姓本就少见,再加海军,很难是巧合。望門之後,為官當然容易。不过本以門楣為福蔭,今反為門楣增光,也算是佳話。
10)再向前踫到紀念廳,裏面照例是些帽子手套,印章懷錶之類的東西,如同北京博物館裏的扁擔,油燈。一路走,才發現我是從後面進來,如今剛剛走到正門,一個巨大孫中山坐像,有三層樓高,俯视腳下碌碌來去的渺小子民。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nIUbvlABI/AAAAAAAAAB4/LFhSnKqHyXs/07-10-06_1451.jpg?imgmax=640
我來到這裡正好趕上衛士換崗。一共五人,氣氛肅穆,藍布制服,8分裤,銀盔壓眉。 http://lh5.google.com/cwei0000/RSpjBrJQABI/AAAAAAAAADs/Vj-lpIGbpv4/KIF_2498.JPG?imgmax=640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pjPJSRABI/AAAAAAAAAD8/h-_nsmnsJAE/KIF_2500.JPG?imgmax=640
動作整齊劃一,凡槍托落地,必只一響。極盡繁複,如舞臺表演。把帶刺軍槍揮舞的如金箍棒一般。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pjIB4tABI/AAAAAAAAAD0/kB5fdHzkzT8/KIF_2499.JPG?imgmax=640
圍觀遊客寥寥2,30人。前兩年聼有臺灣的課本要改稱孫中山是外國人。心想神是如何被抬上高台的,又是如何被遺棄的。 两边都一样。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
10)出正門,日已西斜。陽光懶散,臺北101擡頭可見。http://lh3.google.com/cwei0000/RSnH9EGhABI/AAAAAAAAABI/JzUB4j7XfSM/07-10-06_1500.jpg?imgmax=512
比上海金茂漂亮,也胜过香港金融二期。園中空氣安逸,青天白日紅旗舒捲。 http://lh5.google.com/cwei0000/RSpimsrgABI/AAAAAAAAADM/c8XBjpN50Ko/KIF_2494.JPG?imgmax=640
这旗子初看有点不习惯,现在越看越顺眼。什莫时候把我们的旗子也换回来吧。五颗星星换一个太阳,MD,咱们赚了。
天空中風箏搖摆,遊人或行或坐。我坐在路旁石椅,心想這就是無數先烈換來的幸福時光了。回望黃頂飛檐的紀念館,覺得正門的突出有些彆扭。更希望它不那末張揚。 http://lh4.google.com/cwei0000/RSnIXTUlABI/AAAAAAAAACA/AGK4wnFlCr0/07-10-06_1511.jpg?imgmax=640
11)稍坐時,有一位老太來坐旁邊,開始聊天。自言:92嵗了。人老了沒什莫意思。朋友都死了。我不禁想起‘壽則多辱‘。 問她兒女是不是都在身邊。她説是,都在附近。我說那真幸福。她說孫子在美國定居。讓她去看看,她不願意動。其實到處都差不多。不過臺灣地震多,颱風多。
問她是本省人,還是大陸過來。她說是大陸過來。以前呆過北平,上海,江蘇,浙江,重慶,香港再轉到臺灣。北平好,有金魚缸,石榴樹。下雨天核桃落滿地。我說現在也都沒有了,一樣是高樓大廈。 “金魚缸,石榴樹,胖丫頭。”从前只在书上读过。現在想來,很有白頭宮女話天寶當年的味道。當時聼她絮絮叨叨,只覺得老太太很喜歡和人説話。 人老了容易寂寞。我和她一直聊了有大半个小时,也禁不住想:我媽媽一個人在北京,不知道在街邊會不會有人願意像我一樣,坐下來聼她絮絮講話?
************************************************** 回家时查了一下。
1)“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語出清邓石如。
2) 那位中校艦長是薩鎮冰的侄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