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古代最牛的使者王玄策
|
时间:编辑时间:2006/10/08 出处:新法家 |
王玄策是中国另一个强力王朝——唐朝时期的人,与强汉时一样,与王玄策同时代的名将也多的举不胜数的,在我印象中王玄策虽然有名,但是(在民间)知名度远远不能与李靖、秦叔宝、李绩(徐茂公)等相比,甚至连程咬金的名字都比他响亮,可是我看过他的历史后大吃一惊,王玄策直是个奇人。
王玄策生殁年及出身地均不明。公元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于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归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也是王的扬名之战,在下文将介绍)。于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六四八年将之献予太宗,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他乃是在印度这样的异国中,率领着尼泊尔异国的军队,与象之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让这个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这个人其实曾经三度前往印度,最初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去做什么呢?其实他是去寺庙中参拜。是个立下了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中华的智慧与谦让表现的淋漓尽致,太让人佩服了!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叫做《中天竺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阴卫尉:中国古代最牛的使者王玄策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当时天竺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中天竺最强,王玄策就到了这里。
正好中天竺原来的国王死了,大臣阿罗那顺自力,发兵袭击唐使团。王玄策只有30人,寡不敌众,被俘。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王玄策与副手蒋师仁率领这支“多国部队”,三战三捷,把阿罗那顺和他老婆孩子全都抓住了,“俘阿罗那顺以归”。回国后,被封为朝散大夫。
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监察御史张孝嵩奉命在西域一带考察,并得到玄宗允许,“听以便宜从事”。这一年,唐的一个属国枝汗那(据说是古乌孙)发生了情况。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枝汗那,看样子是遭到了大国武力干涉,枝汗那国王兵败,跑到安西都护求就。张孝嵩对安西都护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出兵攻打阿了达“屠其三城,俘斩千馀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皆遣使请降。勒石纪功而还”。回国后,因为被人弹劾贪污,贬为灵州兵曹参军。 之所以把这两件事单独提出来,是有人过分的贬低唐朝。看看这两位官员的身份,行事的风格,多少能体会到唐朝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帝国了吧? 欧美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银幕上已经达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果后来者在剧情上没能突破,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超越而失去精彩。最近,看到一位叫作王玄策的古人资料,禁不住拍着大腿直呼:要是把这个人的经历改编一下,才真正是一部可以叫板好莱坞史诗,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冒险电影。王玄策比那些传奇化现代化的好莱坞英雄们,绝不逊色! 把王玄策说成中国历史上最拽的使者,是绝对不过分的。后人大多知道中原与吐蕃、蒙古、西夏常起纷扰,伟大的成吉思汗时代,中国人还一鼓作气打到中欧;但是中国与印度打仗,好像是没有影的事儿。事实是:在盛唐,也就是文成公主西嫁的时代,这两个世界级的文明古国大干了一场;不知是这场战争造就了王玄策,还是王玄策造引起这场战争。反正从此以后,王玄策,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就与印度永远的联在了一起。 作为大唐使者的王玄策,一种说法是王玄策受皇帝之命去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后由天竺取道回国,一种说法是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反正就是他到了当时的天竺,现在的印度,却发现玛卡达国因为有人篡位而使全印度陷入战乱之中,还未到达目的地的王玄策一行统统被俘,贡品也被抢劫一空。 玄策应该是个敢爱敢恨,快意恩仇的男人,他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设计越狱,越狱后也没有屁滚尿流的逃回大唐,而是越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一路策马来到了尼泊尔。在这儿,他跟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七千,大唐女婿松赞干布也发兵一千二百相助,由王玄策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不管后来王玄策在中印关系中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单枪匹马借兵的经历却是奇妙的。作为使者,未能完成使命有其客观原因,并非自身之错。安全出逃的他完全可以回到本国向皇帝奏明原由,再由皇帝下令,给玛卡达国一点颜色看看。但王玄策却跳出了一般中国人的思维,像个孤胆英雄般北上借兵。借兵,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关乎国家命运,一但处理失误,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让自身受损,所以每个国家在发兵援助他国的问题上总是慎重、再慎重。现在,我们已不知道王玄策是怎样舌灿莲花,恩威并施,说服了尼泊尔的老国王,借来七千精锐骑兵,只能说他拥有绝对高超的外交技术和口才,才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弄来了一支军队。王玄策这次行动的难度以及精彩程度,绝不亚于《指环王》中的阿拉贡向幽灵国王借来一干不死的幽灵战士这一幕。 有了借来的兵,仗就打得大快人心;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拥有巨象部队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篡位者阿罗顺那求助东天竺的援兵也被玄策一举全歼,落得被活捉的下场。阿罗顺那的妻子负隅顽抗,不久也在囚牢中与丈夫团聚。三次大战下来,中天竺灭亡,天竺其余各国纷纷归顺,令唐中宗大喜过望。 唐中宗是应该高兴的,他无缘无故的多了几个臣服大唐的小国,重要的是还没花自己的一兵一卒,就算要叫真,其代价也不过是王玄策牺牲在天竺的三十个随从。这样的人物的就是传奇,而且是真真实实的传奇。 如果能够跨越时空,我一定要问问王玄策,在向尼泊尔借兵的时候,是否有必胜的信心?他凭什么相信自己能办成这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样一个率领着尼泊尔骑兵,跟巨象大军作战而获得胜利的人;这样一个让中华的智慧与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人;这样一个让紧守着中庸之道的传统中国人汗颜的人;这样一个曾经让一个古老文明臣服于另一个古老文明脚下的人;这个在打败天竺后却又前往天竺参拜寺庙的人,让我无尽神往! 我们,还能拥有这样的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