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陳水扁:未來三場選舉都要贏2006/09/30
  • 民进党20周年 马英九“到场祝贺”2006/09/28
  • 台湾文革与民主政治2006/09/28
  • 施明德台前,李登辉幕后?2006/09/27
  • 两岸关系中的一些迷思2006/09/27
  • 930 扁將發表“台灣新憲”演說2006/09/27
  • 施明德:重建台湾核心价值2006/09/25
  • 台湾岛“颜色革命”就在眼前2006/09/23
  •  
    倒扁运动与宪改主导权之争
    时间:2006/09/30 出处:早报网
    ● 陈子帛

      台湾反贪腐倒扁运动已历时二十多天,新的观察点是,10月10日的“天下围攻”究竟能不能产生政治上的震撼效果?其发展走向究竟对哪一股政治势力有利?这些均备受外界关注。

      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反贪与倒扁是一脉相承的互动关系。因为贪渎腐败的最大责任人是陈水扁,所以倒扁运动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

      在陈水扁和民进党看来,反贪腐只是藉口,倒扁才是实质,倒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贪腐,而是一批失意的民进党政客企图重返舞台的反扑。

      于是,民进党就无所不用其极,对施明德及其伙伴进行诬蔑、泼墨,将“红色风暴”指诬为“颠覆本土政权”、“否定民主成果”。

      李登辉对今次运动的定性比较直截了当。他所谓的“民主内战”,内涵丰富。而关键处在“内战”,而不是本土政权的捍卫与否。

    民进党内“自保”机制

      超越族群、超越省籍、超越蓝绿、超越统独的大规模民众集结,是台湾社会对民进党执政六年多来贪渎、腐败、舞弊的愤怒和宣泄。在这个意义上,反贪腐主题是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但这只是一般民众对运动性质的认知。

      因为,反贪与倒扁之间还有更深层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必须倒扁?一般民众和某些政治人物的出发点和目标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而李登辉的“民主内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不能否认,绝大多数自发参与反贪腐倒扁的民众具有真诚、朴素的动机;也不能否认,施明德以带病之身登高一呼,具有道德感召力和人格魅力。但是,从9月9日凯达格兰大道上宣布反贪腐倒扁的那一刻起,“退出机制”的幕后斡旋其实已在进行。

     也就是说,无论是反贪腐倒扁组织者本身,或者李登辉的台联党、民进党“四大天王”,抑或是国民党的马英九、亲民党的宋楚瑜,以及王金平为首的国民党本土势力,他们都在认真观察、冷静分析这场运动的开局、民意和发展走向。还有美国人的态度是否有微妙变化,大陆如何表态等等,都是他们观察、评估的内容。
      我们无法证实见诸报端的种种传闻是否完全空穴来风,不过可以看到,吕秀莲、苏贞昌、谢长廷已经与陈水扁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民进党内“自保”、“求生”机制已经启动,党内新生代也出现了倒扁呼声。此外,马英九与苏贞昌之间的“马苏会”虽然突告终止,却也预示着朝野危机管控协商也许有其可能性。

      我们还注意到,台湾政坛上几乎所有头面人物,无一不为了避免“被边缘化”而各显神通、处心积虑,力求获得或确保对政治发展方向的主导权。

    延续本土政权与宪改之争

      那么,在反贪腐倒扁运动之后,台湾政治发展的主控权和政治议题的主导权究竟会落在手里?

      李登辉提出“虚位总统内阁制”之后,陈水扁便抛出“宪改”议题。民进党中常会决议,要在“宪改”草案之外,再研拟一套含有“台独”主张的宪改草案。这就可以清楚看到问题的症结和实质。“宪改”的议题和内容,是最近一段时间促使台湾政治酝酿重大变局的主要因素。

      施明德利用反贪腐来倒扁,一是要彻底否定陈水扁,重新建构台湾社会的核心价值;二是担心台湾本土政权和台湾主体性在2008年之后不能延续,从而失去巩固、发展和壮大的空间。

      相当一部分本土政治人物担心,如果不将陈水扁去除,与他作出最坚定的政治切割,那么,本土政权和台湾主体认同就可能会戛然而止,难以实现被外界解释为“法理台独”的宪政变革。

      由是观之,倒扁的终极目标,固然涵盖了反贪腐的积极意义,但在政治组织者的主观认知中,更多包涵了争取宪改主导权的内容。

      陈水扁的负隅顽抗,试图绝地反攻;施明德的挺身而出,背水一战;李登辉的冷眼旁观,后发制人;宋楚瑜的委曲求全,低调内敛;马英九的进退两难,费尽踌躇;吕秀莲的退而结网,志在必得;王金平的左右逢迎,欲语还休;苏贞昌和谢长廷的各怀鬼胎,各有盘算;游锡堃义无反顾,与阿扁“捆绑”;陈水扁以“宪改”议题测试水温,转移视线,所有这些都是围绕着“宪改”这个核心内容。

    中美发出预警信号
      有趣的是,华盛顿和北京相继启动了预警机制,在“宪改”问题上明确无误地向陈水扁发出了警告。这是两个外部因素所设置的危机停损点。

      至于台湾内部各种政治势力乃至反贪腐倒扁运动组织者本身,上述诸多政治现象其实也是不同停损点的各种表征。

      历史是可以重复轨迹的,发生在90年代初的“野百合”学生运动,幕后有李登辉借力使力以及各种政治势力角逐的深刻背景。

      在充分肯定这次反贪腐倒扁运动的积极意义时,不妨换一个角度,对台湾目前的种种现象作出更接近客观的判断。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