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卢氏县书记大搞形象工程陷害举报人被...2006/09/27
  • 奇闻:一位县委书记的蒙冤泣泪状2006/09/27
  • 中华工商时报:陈良宇被查的前前后后2006/09/26
  • 沪媒体:陈良宇60大寿将在痛苦中煎熬2006/09/26
  • 南方周末:书记倒台 百姓举城欢庆2006/09/26
  • 李金华做客央视《对话》节目谈审计2006/09/25
  • 史啸虎:环境治理与政治体制改革2006/09/24
  • 中国贪官现形的二十五种“巧合”2006/09/17
  •  
    殷殷慈善心 记上海慈善会长余慧文(图)
    时间:2006/09/29 出处:新民网
    殷殷慈善心绵绵亲民情-记上海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余慧文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余慧文女士(右)、任文燕女士(左) 

      余慧文是2002年卸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黄菊同志的夫人,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 在上海市委任职期间﹐黄菊同志一直要求夫人“通民情﹑不干政﹑多做事﹑少出镜。”1994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伊始,余慧文就以义工身份投身于此,10年来不取分文,却献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仁慈之心。在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和全体同事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当年20万元借款起家,至今已筹集善款近8亿元人民币。10年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小故事。

      已经离开上海了,余慧文还是一次次回到黄浦江边,看望在那里发奋学习的贫困学子,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材。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上海虽然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但仍有一部分特殊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生活贫困,负担不起子女的学费。为此,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19个专项助学基金及项目,并开展个人或单位“一对一”助学活动,为的是“不让一个在学业上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因家境贫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
      余慧文认为慈善结对助学的形式很好,便身体力行发动自己家庭成员以及亲戚都来参与。她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朋友、同事,他们纷纷主动提出要找受助学生,参与这一项爱心事业。至2003年底,经余慧文牵线搭桥,已有近百位学生获得了长期经济援助,其中有许多学生分别以高分考入各自心仪的初中、高中或大学。
      多年来,余慧文为了对捐款人负责,也为了对慈善事业负责,凡是由她牵线搭桥的助学对象,她都不辞辛劳,甚至抱病一一走访学校、家庭和居委会了解情况。余慧文患有颈椎病、膝关节炎等疾病,有的学生家住五楼、六楼,她便手扶楼梯一级一级艰难地上,吃不消了,就在平台处喘口气。每到一家,她总要与家长细细聊上一阵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详尽地向捐款人介绍。
      几年前,余慧文在走访受助学生小凌时了解到,有一次,小凌因脚伤没去操场做课间操,独自留在教室里,为节约用电,她随手关掉了教室里所有的灯。这个小细节打动了余慧文,她觉得这是一位很懂事的孩子,便实事求是地向资助方介绍,使资助方非常满意;在与小凌交谈时,她发现小凌老是眯起眼睛看人,问后得知是由于镜片度数不合适。她马上说:眼睛一定要保护好,镜片度数不对怎么不换呢?小凌低头不语,余慧文随即掏钱悄悄递给一旁的工作人员,让小凌去换一副镜片。
    捐款人与受助学生结对之后,余慧文仍然经常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的捐款人不在上海工作,余慧文便经常代他们看望孩子,送衣服,送食品,春节时还给压岁钱;同时,她还查看学生的成绩单、老师的评语,有时还检查作业。
    天气的冷暖也牵动着余慧文的心。有一次她在走访学校时听老师提起一名回沪知青子女的秋冬衣服尚无着落。回去后,她立刻整理出一叠毛衣毛裤,又动员单位同事捐出一批寒衣,一起送到市慈善基金会。她嘱咐工作人员赶快送到学校,请老师分发给需要的学生。
      余慧文最乐意充当受助和资助双方沟通的桥梁。她经常把受助学生的详细情况汇报给资助人听,让做好事的人看到自己的善举有了好结果,被资助的孩子有了进步,让资助人动心、放心、开心,从而更多地做善事。
      在向社会做宣传的同时,余慧文身体力行,和女儿各资助了一个孩子。在随丈夫离沪赴京之前,她又一次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人民币3万元,用来继续资助那两位在读的贫困生。她是这样嘱咐工作人员的:“这些钱大概够他们读完大学了,今后我不在上海,也许不那么方便,他们两个如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告诉我一下就可以了。”
      2003年7月,余慧文资助的小孙同学考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拥挤昏暗的斗室里,面对贺喜的众人,小孙的父亲深情地回忆起初次见到余慧文时的情景。孙父说,余老师上门问了我儿子很多学习上的事,说话很亲切,平易近人。我说孩子学习还可以,只是英语差点。她听了就问,有没有练习英语听力的器材?我说没有。第二天她就托人送来了一个复读机。后来我收到一封受邀参加一个“手拉手”助学联谊活动的信,其他孩子的资助方都在信封上落款,可是我家收到的信封上没有名字。经再三打听,才知道一直帮助我家的余老师是黄菊同志的夫人。不到一年时间里,余老师先后三次上我家探望,每次都送来食品和衣物,叮嘱我儿子饮食要科学,每天一定要吃鸡蛋和牛奶,在长身体阶段要保证营养,并注意锻炼身体。我们全家非常感谢余老师的如山重恩。
    2003年秋季开学后,远在北京的余慧文听说以前为慈善基金会当过志愿者的小周同学被学校选送去英国学习一年,当即兴奋地打电话祝贺,并马上想到小周也许有经济上的困难,因为她知道前些年小周的母亲长期患病后去世,小周本人也曾因病休学,家中并不富裕。为了让小周没有后顾之忧地赴英留学,余慧文多次电话联系,为小周安排好往返机票的资助,还自己拿出5000元钱,说是给小周添些行装。
    有一次到医院看望病人,遇到一位因血管炎四肢截肢的重残患者,余慧文俯身问候,了解到这个病人因病遭遇婚变,读大学的儿子交学费有困难,马上嘱咐身边工作人员与学校联系,回到北京以后还牵挂着助学金是否落实了。
    琐碎的小事,平淡的话语,却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小草。


    情系“免费营养午餐”
     
      在上海市崇明县的13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因家境贫寒,付不出在校的午餐费,有的从家里自带米饭酱菜,有的由家人往返几里路送饭,还有的学生既买不起饭,又无人送饭,只能一天吃两顿。
      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市慈善基金会在1995年就设立了免费营养午餐项目,资助崇明、松江、金山、南汇、奉贤、青浦6区县的贫困学生在校午餐,使贫困学生能在学校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热饭,深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
      余慧文多次乘船踏上崇明岛,考察免费午餐的发放供应情况。一天午餐时分,余慧文一行来到崇明县实验中学,只见7名学生正喜滋滋地捧着饭碗,从食堂指定的窗口领到了热腾腾的饭菜和可口的汤。余慧文关切地询问学生菜肴口味如何,了解菜肴的营养,并叮嘱学生要好好学习,感恩图报。
      午饭后,当余慧文等人带着慰问金和慰问品走进特困学生黄帅丽家时,失去丈夫已10年的黄帅丽母亲止不住抽泣起来。10年来,母女俩相依为命,靠种几分责任田,干些零活维持生活,女儿的学习费用实在难以落实,是慈善基金会帮她解决了燃眉之急。她激动得连连说:“我一定会尽心抚养女儿,使她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将来报效国家。”
      余慧文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她曾经当过多年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往往很快会发现学生有哪些闪光点或存在哪些弱点;于是该鼓励的鼓励,该指点的指点。令她感到**的是,许多贫困生在接受社会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关心和帮助别人。


    每当听到外省市遭灾的消息,就有一些贫困生执意要从助学金中拿出一部分钱帮助灾区的同龄人;贫困生小陈看到一位同学家中有人突患重病,经济困难,午饭成问题时,他主动地把自己的免费午餐让给那位同学吃,使他顺利度过难关,并如愿考上高中。余慧文笑着问他为何这样做?小陈爽快地回答:“我在困难时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当别人遇到难处时,我怎么能不管呢!”
    受助生小孙的父亲在给余慧文的信中郑重承诺,一定会教育好儿子,将来境况好转,有能力时也会回报社会;小黄同学受助后发奋努力,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又以优异成绩取得一等奖学金,主动提出停止资助,并与自己原先的资助方共同捐助另一名学生;小周同学到英国后,有意识地关注、参与当地的慈善活动,希望积累一些经验,回国后与国内慈善工作者分享与交流。
      
    慈善之“桥”的基石
     
      对于潜心事业的人,开口说话“三句不离本行”,人们往往能够理解;
      对于热心慈善的人,时刻牵挂着有困难的人群,人们常常肃然起敬。
      要说余慧文就是后者,一点都不为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一贯热心于慈善助学的余慧文与上海市桥牌协会、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和《解放日报》社的领导碰到一起,闲谈中有人提出举行桥牌慈善义赛募集助学款,余慧文立即热情肯定了这个好主意。
      于是,从2001年起,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上海市桥牌协会协办的“爱我中华”桥牌慈善义赛每年举行;余慧文又给自己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挑选、走访桥牌赛资助的对象。三年来,共募得善款7.5万余元,使三位孤儿获得了资助。
      青浦区西岑镇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凤凤,是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靠年迈多病的爷爷打扫厕所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学业。余慧文得知后,当天走访慰问了小凤凤;不仅当场解囊资助,此后还乐当“红娘”,替孤儿小凤凤找到了好心人,使她们结成慈善助学对子。
      2001年7月16日,“爱我中华”首次桥牌慈善义赛在锦江小礼堂举行。100多名参赛选手共捐赠了3.5万余元设立“凤凤教育基金”,为的是把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小凤凤培养成才。如今,小凤凤已住到上海新“妈妈”家,在众人的关心爱护下健康成长。
      当“爱我中华”第二届桥牌慈善义赛在东锦江索菲特大酒店举行的时候,参赛的近200位桥牌选手纷纷慷慨解囊,捐出2万元钱,给曹杨二中高三理科班小刘同学作为学费和生活费。孤儿小刘不负众望,2003年考取上海外贸学院英语专业,使资助她的叔叔阿姨们甚感**。
    普陀区的4年级学生小王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早年亡父,2003年妈妈又因为身患绝症,永远地离她而去。就在她身处困境的时候,市慈善基金会伸出了援助之手。为解决小王的困境,余慧文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参加桥牌义赛,带头捐款1000元,并建议将第三届“爱我中华”桥牌义赛所募得的2万余元善款为小王设立教育基金,以长期资助她的学习与生活。
    桥牌慈善义赛,就象一座慈善之“桥”,架设在资助方和受助方之间,余慧文就是这座“爱心之桥”的基石,为传递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默默地奉献着。

    “安老是对长者的致敬”

      2002年,黄菊在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离沪赴京之前﹐特地关照夫人“一不送行﹑二不受礼”。临行前,夫人牢记着丈夫的叮咛﹐不让人送行﹐不受礼﹐却带着竹藤架子去了南翔众仁花苑﹐向日夜牵挂在心的老人们告别。因为“安老是对长者的致敬。”
      上海众仁慈善服务中心下属的众仁花苑占地五十亩﹐由三栋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一幢综合大楼组成。这里住着200多位老人﹐和饲养着的孔雀相伴。
      2002年11月13日那天,风急雨猛﹐天气很冷。余慧文早早来到众仁花苑﹐围着园子走了一圈﹐看着园子里的楼堂花木﹐不禁流下了眼泪。因为那里倾注了余慧文太多的心血。 为了建成众仁乐园﹑众仁花苑这两个安老机构,作为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余慧文协助会长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从款项筹集﹑选址﹑奠基到公寓房型设计﹑老人洗手间洁具选择﹑甚至老人盖被子选用的面料等﹐她都一一过问。有机会出国访问时﹐余慧文总忘不了去参观当地安老设施﹐带回相关图文资料。 “众仁”的名字也是余慧文起的﹐取“众人拾柴火焰高”和“慈善事业靠社会大众”的双重含意。
      在众仁花苑医疗室里,摆放着余慧文赠送的竹藤架子。架子是金黄色的﹐网格状编织﹐左右各镌刻两个字──“健康”和“长寿”,一株“绿萝”植物的枝蔓已经爬上藤架。医疗室周医生说﹐这株“绿萝”的枝蔓原先是用胶布粘在墙上的﹐余慧文发现了﹐说不美观﹐会影响老人情绪。所以﹐她就送去了那个竹藤架子。
      在上海﹐有许多老人因患白内障失明﹐其中一些人因付不起手术费只能生活在黑暗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点亮心愿”系列项目﹐联系社会人士捐出珍藏品进行义拍﹐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老人白内障手术。余慧文积极参与组织工作﹐还捐出许多珍贵礼品用于拍卖。
     

     众仁花苑有一个老人编织兴趣小组。余慧文鼓励他们把自己制作的手工编织作品拿出来参与拍卖。有一次﹐一件手工折纸作品拍价达到2万元时﹐余慧文站起身来即兴演讲﹐热情洋溢地向台下嘉宾讲述义拍的意义。她的演讲感动了许多人﹐最后有热心人士出了8万元高价买走了老人的作品。众仁花苑的老人们很开心﹐说自己用双手为其他困难老人尽了一点心意。

    深情一曲《梦驼铃》
      
      “风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在“沪港联袂--爱心雅集慈善演唱会”上,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余慧文演唱了一曲充满思乡情感的《梦驼铃》,在上海第四聋校20名学生的童声伴唱中,更显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参加演出的聋生小方,在与余慧文一起排练的日子里,曾写下了一段真情实感的日记:“今年的寒假,我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听说余老师要与我们合演这个节目,心里又兴奋又紧张。余老师来了,和我们一起排练,亲切交谈,还为我们带来了水果、饮料,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放松下来。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排练,累得满头大汗,余老师也一遍又一遍地唱,好辛苦啊!余老师与我们认真排练了十几次……她对慈善事业的这种执着精神,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余慧文对慈善义演的认真劲,深深感染了参加演唱会的沪港两地专业与业余演员。为了参加这台慈善演出,莫华伦取消了在意大利的三场专业演唱会,来沪无偿登台献技;梁咏琪转道香港飞来上海,一下飞机就直奔演唱会现场。
      很多业余演员是香港实业家的太太,她们既是捐赠者,又是晚会上的演员。为了演出,她们自己设计服装,勤奋练歌。她们中有些人没有歌唱的基础,但对慈善义演充满了热情。她们不仅特地从香港飞来上海参加彩排,演出当天,一位姓雷的太太嗓子哑了也不愿放弃,服药后坚持演出到结束。
      为香港太太合唱团配乐的上海交响乐团是首次为流行歌曲配乐,为业余演员配乐。在排练中,他们只能通过录音带进行沟通联系。第一次送到香港的配乐带,太太们觉得音调高了,于是配乐带再从香港寄回来,交响乐团再按她们的要求重新谱曲、配器,再把配乐带寄过去。又不行,再改……配乐带在沪港间来回了4次,总算使太太们的歌声和配乐合了拍。
    由于众多好心人的热情参与,这场爱心洋溢的晚会募得捐款1200余万元。晚会刚落幕,一位领导立即上台向余慧文和聋哑学生表示敬意和慰问。他紧握着含着泪花的余慧文的手说:“太动人了!你和残疾孩子如此默契的演出,本身就是一种爱心的融合,是整台晚会中最感人的一幕。”

    “诚”是立足之本
      2003年10月,李嘉诚先生专程从香港飞赴上海,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金山区政府共同投入兴建的金山众仁护理院揭牌。护理院座落于偏僻的枫泾镇,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到来给小镇带来了空前的盛况。鲜为人知的是这个项目凝聚了余慧文多少汗水与心血。
      2000年5月,余慧文在香港拜会李嘉诚时介绍了上海的慈善工作,李嘉诚当即表示愿意资助一个项目。回沪后,余慧文马上着手与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商量,实地走访了好几个区,以最快的速度拟出项目建议书供捐赠方挑选。后来,捐赠方选定了为老年病人服务的金山护理院项目,但是在具体洽谈的过程中对捐款的数额与善款的使用、监督以及护理院建成后的管理似乎颇有顾虑。为了对捐款人负责,余慧文召集有关单位的领导和财会人员一连忙碌了几个星期,终于报出了让捐款人满意的数字。
      接下来的工作难度更大。余慧文说,诚信是做人之本,更是慈善事业的立足之本;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定下来的项目经费只能节余,决不可突破,协议中定下来的服务内容每一项都要落实。
      选址、立项、设计、论证,余慧文都一一过问,顶烈日冒风雨实地察看;开工那天,望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余慧文语重心长地告诫项目组成员,一定要遵照捐赠方意愿,按期保质完成项目;施工期间,她忙里抽闲多次前往工地,关心建筑材料的品质,询问老人洗手间的安全设施,检查工程的进度和用款情况。
      护理院建成进入试运营了,远在北京的余慧文隔三岔五打来电话:开放了几个病区?有多少病人?多少人享受协议规定的减免费待遇?老人对医疗服务和伙食满意吗?
      为了这个沪港首次联手的慈善工程,余慧文不知道做了多少数学题,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遇到棘手的事,她焦虑得彻夜难眠;问题解决了,她如释重负;护理院要开张揭牌了,她提前从北京赶到上海,悄悄地来了个“飞行检查”,到餐厅看饭菜,到床边听意见,了解长效常态下的管理状况。
      余慧文说,她所以这样做,为的是“诚信”这两个字。慈善机构就象桥梁,将受助者的需求传达给捐赠者,再把捐赠者的资源输送给受助者;慈善机构除了向捐赠者、受助者负责外,还必须向政府、媒体、合作单位等各个方面负责,以取得机构的公信力,获得全社会的支持,得以生存和发展。人之所助者,信也。诚信是慈善事业的立足之本。

    “我愿意继续当好慈善义工!”
      曾经有人问余慧文,“你为何如此热心于慈善事业”?她真诚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任何社会都会有一部分困难群体,有的还是为社会改革作出了牺牲;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我是抱着一份责任之心走近慈善;在助人的过程中,对受助者有了感情,我赞赏他们的为人-自强自立、进取向上,渐渐地我转而成为怀着一种敬重之情走进慈善;当想到通过自己的工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给他人以生活的信心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含义。
      尤其使我乐此不疲、兴奋不已的是慈善工作的“滚雪球”效应。这些年来,通过我们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走近、加入慈善;同时,千万名贫困者获得了资助,缓解了困境,有的经过自身的努力,彻底改变了生活状况,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真情。作为慈善工作者,我从资助者和受助者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从内心感到充实。社会是由物质和精神共同支撑的,物质是基础,精神对物质会有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我们慈善工作就是要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使我们的社会象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为了这一切,我愿意继续当好慈善义工!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