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丽华与赵丽华的诗歌关诗歌什么事
|
时间:2006/09/23 出处:凯迪网络 |
文章提交者:景翩翩
这几天,赵丽华这个名字在网络上迅速窜红。与木子美、芙蓉姐等不同的是,赵丽华没有自己炒作自己,赵丽华也不是一个娱乐符号或性符号。相反,赵丽华是一个诗人的名字。于是,有人高兴了,他们说,一个诗人的名字在网络上走红,一个诗人的作品在网络上能引发众多网民的广泛争议。这难道不是一件好是吗?啊,这真是一件关于文化的好事,或至少是一件关于诗歌的好事! 然而我要说,赵丽华关诗歌什么事,赵丽华的诗歌又关诗歌什么事。如果你以为我们的广大网民已经进入了一个诗歌阅读时代,或者上世纪80年代的那股诗歌热又重新涌起和回来了。那么,我要说,你错了。 真正让赵丽华受关注的,其实是她的身份,她的社会地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在几十家报刊开辟随笔专栏。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柔刚诗歌奖评委等。兼任《诗选刊》社编辑部主任。”这是我从某网站上找到的对赵丽华的个人简介。正是这简介中她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在与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摆在一起后,使她受到了如此关注。 打个比方,比如我也写一首如赵丽华一样的口语诗挂到网上,人们看了又会如何呢?顶多说,这谁啊?这也是诗?然后,点一下鼠标,转身走了。而赵丽华就不同了,她是什么人?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哦,这样的人怎么也写出这样的东西呢?写出这样东西的人,又怎么会是那么高级别的什么员和家呢?网民会想起丘成桐、想起注水肉、想起某些领导干部一天也不曾进过学校而拿到的文凭…… 也即,我们的广大网民其实是在关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泛滥的“假”。我曾写过一篇寓言,题目叫《假货》。不妨帖在这里: 蚂蚁运输队在队长的带领下,跋山涉水,从城里运回了食物。回到村里,众蚂蚁们好不兴高采烈,看,这批食物包装多精美啊,有的上面还写着外国字呢! 怎么分配呢?蚂蚁村委会考虑到“再苦不能苦孩子”,便决定首批食物先送幼儿园。这下,可乐得那些小蚂蚁们又是唱又是跳,等唱累了,跳累了,就吃起了分来的食物。 不幸却因此发生了,那批食物是假的。许多小蚂蚁中毒了,据说最严重的几只还送到省城医院抢救呢! “他妈的,又是假货!”一向斯文的村长也忍不住骂了句粗话,“告他们去!”于是,村里成立了起诉团,请了律师,还请来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直奔城里告状。 这场官司一打就是1000多天,期间许多起诉团成员都年老或去世了。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蚂蚁村败诉了。判决书上说得很清楚:蚂蚁村居民文化程度低下,以致于无法识别货品真假。且在不明货品真假的情况下,成年蚁们不发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吃螃蟹”精神,而让幼年蚂蚁发扬,导致恶劣后果,理应承担一切责任。 看着贴在墙上的判决书,众蚂蚁们无言以对。只有村长叹了一口气说:“唉,打假打假,我们打好多年了,怎么就打不掉呢?看来,不止市场上才有假货啊!” 众蚂蚁忙问:“什么地方还有假货?”蚂蚁村长答道:“你们自己想吧,反正我这个村长不是假的!”他的后半句话明显提高了声调。 可以说,这个蚂蚁村村长的心态就是现在许许多多网民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网民们不是来和你探讨诗歌的,而是来“找”假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你赵丽华写出这样的诗,居然也会是什么员和什么家,这一定或很大程度上又是一个假。 想起这两天的湖南郴州,市民在为该市的腐败官员倒台而欢庆。倒台者之一,该市原市委书记是一个文学与书画爱好者,出了文集与画册。他倒台后,当地一位教授撰文指出,其书法作品集中错字达31个,而且其字简直就是“墨团”。 不配出的文集出了,不配出的书画集也出了。这是出版之假,这更是文学艺术的被糟踏、被污辱。 在这样的环境下,赵丽华以及赵丽华的诗歌引发关注与争议关诗歌什么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