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1969年美国制止了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2006/09/11
  • 俄罗斯的历史书是这么写中国的2006/09/10
  • 关于苏联的43个经典笑话2006/09/09
  • 独联体还有多少苏联痕迹2006/09/06
  • 苏联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2006/09/02
  • 日俄北方领土争端再起 2006/08/28
  • 戈尔巴乔夫:评说苏联解体为时太早2006/08/22
  • 从列宁的“普通”品格说开去2006/08/22
  •  
    叶若夫怎样帮斯大林搞“大清洗”
    时间:2006/09/16 出处:凯迪网络
      在那“大清洗”的年代,叶若夫已经不是一个个人,而是一个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群体。因此,叶若夫的言行成了有“群体效应”的游荡于苏维埃大地的幽灵,成了一种独特的苏维埃文化现象——“叶若夫现象”。

      叶若夫出身工人,没受过什么教育,却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和铁的手腕。1934年初,在联共(布)党的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时年39岁。1934年12月1日基洛夫被暗杀后,他被斯大林立即秘密派往列宁格勒,去暗中调查和处理这一事件。叶若夫自己有过记述:“我毫不犹豫地向党中央委员会报告了雅戈达和肃反委员会内其他叛徒的情况。”

      此后,叶若夫就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叶若夫大权在握:全国党政干部的分配权、统领内务部的军队、掌控全部党政监察机构、指挥边防和社会安全部队、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操纵全部情报间谍系统。

      在这样的权力掌控之下,除了斯大林,还存在着对叶若夫的个人崇拜。这种崇拜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一样,是最露骨的。随着叶若夫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落在他头上的桂冠和花环就越多。如“荣誉肃反工作人员”称号、“苏联人民最喜爱的人”。


      叶若夫当上内务人民委员是其自身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更是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转向。1936年,斯大林认为主要实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进攻”的机构——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坚决、无情镇压的需要。于是,在 9月25日,斯大林给卡冈诺维奇等政治局委员发了一封电报,其中说:“我们认为任命叶若夫同志为内务人民委员是十分必需的和迫切的事。雅戈达在揭发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案中明显地表现出了不称职。”

      政治局委员们第二天就通过了一项决定:任命叶若夫为新的内务人民委员,兼任中央书记、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决议还要求叶若夫要将自己十分之九的时间用于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对叶若夫的任命事实上在中央政治局中引起了震动,委员们对此不是噤若寒蝉,就是奉承有加,极尽曲躬逢迎之能事的是卡冈诺维奇。9月30日,卡冈诺维奇在给奥尔忠尼启则的信中是这样表述的:“我们的最最重要的消息是叶若夫的任命。我们的父亲这一卓越、英明的决定酝酿成熟并得到党内和国内的良好反应。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在这件事情上耽搁了好几年,没有及时防止对基洛夫的卑鄙暗杀。叶若夫来干,情况一定会好。”

      叶若夫接手内务人民委员部工作后,就连续“干”了几件“很起劲”的大事:1937年2―3月间,组织了对布哈林和李可夫的“专案”;7月,亲自起草了关于镇压前富农分子和反苏维埃分子的命令,开展了一场大规模镇压这些已经被迁徙到边缘地区的人们的战斗;8―9月间,亲自起草了将朝鲜居民迁离边境地区的决议并主持了这项工作;最后是在1937―1938年间将从30年代初开始的“清洗”工作推向了一个高潮,一个残酷无比的顶峰和极端。

      1937年2月27日,叶若夫在中央全会上对布哈林和李可夫的指控是罗织罪名、编造冤假错案的典型例证。叶若夫在讲话中,用了一条“如果怎样,就必定怎样”的推论,并以此推论为基础提出对布哈林和李可夫的“政治指控”。叶若夫说:“我们指控布哈林和李可夫为达到其推翻列宁斯大林的领导的目的,而直接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左派’、左派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以及其他早就被粉碎的派别集团结成联盟。”因此,叶若夫得出了对他们的另一项指控——“他们是仍然没有放下武器的敌人,他们向所有在我们苏联的以及国外的敌对势力发出信号。”

      

      叶若夫的罗织罪名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甚至说列宁逝世时,布哈林在场都是布哈林及其一伙编造的谎言。他在全会上声嘶力竭地说:“为了替自己辩护,他拉列宁做证人,为的是一方面求得怜悯,另一方面想说明,列宁是在他的看护下去世的。他在给中央委员会的声明里写道,伊里奇是在他的看护下去世的。胡说八道!谎言!全是撒谎!”布哈林只是辩护了几句:“伊里奇去世时,我确实在场,我那时住在哥尔克!”叶若夫更是破口大骂,说布哈林的辩护“是政治娼妓行为”。

      在叶若夫讲话后,立即成立了一个以米高扬为主席的起草李可夫和布哈林问题决定草案的委员会。作为该委员会的核心委员,叶若夫提出了“关于撤消布哈林和李可夫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开除出党,把他们移交军事法庭并处以极刑——枪决的决议草案”。该委员会的19名委员都对叶若夫的提议表了态。有三种意见,一种是撤消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开除出党并移交法庭,枪决(有5名中央委员赞同);第二种是,撤消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开除出党并移交法庭,但不枪决(有8名中央委员赞同);第三种意见是斯大林的意见:“撤消联共(布)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开除出党,不移送法庭,而把布哈林和李可夫案转交内务人民委员部”。同意斯大林建议的有5人(乌里扬诺娃、克鲁普斯卡娅、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和瓦雷基斯)。该委员会最后通过的决议是斯大林的提议。

      斯大林的提议是很费一番苦心的,在文字中不见任何法庭、审判、枪决的字样,但是,“转交内务人民委员部”就把一切都包括进去了,因为内务人民委员叶若夫的建议原本就是军事法庭审判和处以极刑。在整个大清洗时期,斯大林对于镇压的决策、决定大都是用这种表面上不偏不倚的文字下达的。当然,一个极为严肃的事实是,叶若夫经常就镇压事件直接给斯大林打报告,而在这些报告上,斯大林就不隐晦了。例如,1937年10月30日,内务人民委员部上报了逮捕“俄罗斯全体军人联合会”399人的报告,斯大林在上面批示:“一律枪毙”。12月13日,叶若夫向斯大林转呈了内务人民委员部新西伯利亚分局局长戈尔巴奇的报告,其中提到增捕了387名“俄罗斯军人联合会”的成员。斯大林在这份报告上批示:“戈尔巴奇报告中所有的军官和将军一律枪毙”。叶若夫在执行这一指示后,在这份报告上也写上了一行话:“已执行。电报已发出。1937年12月15日。叶若夫。”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