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价水后果更严重 须防重蹈医疗教育覆辙
|
时间:2006/09/15 出处:中国经济网 |
吴木銮 ·以为市场化可以使政府完全免除投资公用事业的责任,这是个重大认识误区。
·同样都是市场化,政府站位不同,动机不同,效果就如此大的差异。
·水具有相对需求刚性,水是生活的必需品,若市场化改革失败,高价水会比天价医疗费的后果更严重。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9月10日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许多城市的政府把引入资金当作水务改革的首要目的,将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视为一般项目,一卖了之,这是不行的。而城市水务行业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为此,中国水务改革要从一般的招商引资项目向完善特许经营制度转变,政府要对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等水务全过程进行监管。(2006年9月11日上海证券报)
水务行业具有很明显的成本沉没原则,也就是投进去的资金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抽出和转移。比如管网和制水厂设备的投入,投资方不可能在数天之内把它转移走,而且如果用不到地方,就是一堆废铁。这是水务行业的劣势,换一角度想,可就是优势。许多企业之所以愿意投资水业恰恰也因为自己不容易被轻易替换,所以可以享受到较长期、稳定的回报。因此,这种行业的市场化特别在乎平衡各种关系,政府、企业和终端用户之间。
水业之所以要市场化,道理也比较简单,就是在于公营事业的无效率和用户的抱怨增多。正像仇部长所言,我国地方政府水务改革的第一动机却是希望从水务市场化过程中获得资金,而英、美等国则为改善公共服务。因此,选择的模式大为不同。国内大多数水务市场化改革采用政府出售的路径,而美国式的水务合同外包和法国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不会给政府带来明显的激励作用,国内就不会采纳两者的模式了。
必须提醒人们注意的是,这种纯粹“卖”的方式有很多弊端。国内最有标杆意义的深圳水务改革就是例证。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某负责人今年7月接受《中国建设报》的采访时就认为,以为市场化可以使政府完全免除投资公用事业的责任,这是许多地方政府在认识上的重大误区。事实上,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虽然可以减轻政府的一部分投入和负担,但在我国较低的群众收入水平以及公用事业的特点,都决定了水务产业完全靠企业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政府必须对水务产业有足够的投入,否则会埋藏下影响社会秩序的大隐患。即使在发达国家,公用事业也不能完全市场化,更何况发展中的中国。
之前,杭州市某自来水公司一位负责人也告诉笔者,供水企业现在承担了一些政府的福利职责,而政府对供水的定位又摇摆不定,从资金需要和提高公众满意度意欲完全市场化,可水价不能动,又不愿补贴。因此,最终是企业会经营不下去,最终还会回到老路。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企业就会撤离这个市场,甚至会出现类似医疗改革市场化中的问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按多语言版本的自由百科全书协作计划Wikipedia词典的解释,市场化(Marketization)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对经济的放松规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的影响。市场化的工具有好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度就是完全出售。这些工具必须视改革目标和对象而定,但是,我国的地方政府似乎大多只“知道”完全出售。
21世纪经济报道一篇报导称,在国际上,水价改革存在两种对立的政策取向:一种是“全成本水价”,就是改革成本将全部由终端用户来承担。另一种为“非全成本水价”。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进行全成本核算,但一部分支付责任由政府承担。其实按笔者的观察,与其说是国际上存在两种对立的政策,还不如直截了当地说,中国目前推全成本水价法,而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非全成本水价法。
同样都是市场化,政府站位不同,动机不同,效果就如此大的差异。值得反思,更需要相关监管部门未雨绸缪。
作者简介:吴木銮,财经媒体资深记者,曾就读于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供职于经济类媒体,文章散见联合早报、中国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时报等。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m/wumuluan
相关新闻: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水务改革不会"绝对市场化"
仇保兴表示,中国水价改革将会充分考虑百姓和社会承受能力。
在国际上,水价改革存在两种对立的政策取向:一种是“全成本水价”,就是改革成本将全部由终端用户来承担。另一种为“非全成本水价”。按照这种思路,企业进行全成本核算,但一部分支付责任由政府承担。专家指出,中国政府选择后一种方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
中国目前的自来水价格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只占成本的20%。从2005年底36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的平均数看: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平均每立方米2.09元。但中国的人均收入比较低。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测算,如果包括饮水和污水处理两项,中国水的全部成本将达到5-6元每立方米,部分地区可能会到10元每立方米,如此高的成本普通民众将无力全部承受。
“在目前阶段,中国的水价改革不适于所有成本都进入到价格里面。”傅涛说。在他看来,污水管网、一些供水设施、应急设施的建设,仍需政府投资,而不能完全寄托在价格调整上。
仇保兴也强调指出,中国城市供水体制的改革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水处理的效率,使整个水处理的成本降低,最终使百姓和环境得益。
但在中国城市供水第一阶段的改革进程中,因为资金不足,地方政府的改革动机更多是引资,让社会资金进入,把政府的包袱甩掉,没有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下一步改革,应该回归到提高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这需要一个合理的价格,一个合理的投资体制和一个合理的监管体制。其中,价格是连接政府、消费者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纽带。“如何确定一个合理价格是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傅涛说。
建设部官员鼓励外资企业进入庞大的中国水务市场
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说,中国鼓励外资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庞大的中国水务市场。
今后五年,中国水务市场总投资将达到一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他说,污水处理领域大约有三千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而城镇管网和供水设施改造大约需要一千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规模。同时,以解决城镇水资源紧缺为目的的调水工程也是一项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这只是专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估算,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市场相当庞大。”今后五年,中国将研究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水务领域,尤其是水污染防治领域。
如此巨大的投入,仅靠国家和地方财力显然无法承担。今年以来,各地接连酝酿的水价调整机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进入水务投资领域。“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由全世界来参与。”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需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中国解决日益紧迫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防治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