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家宝:外国媒体可合法自由报道
|
时间:2006/09/14 出处:早报网 |
● 韩咏红(北京特派员)
针对国际舆论对新华社对外国媒体新规定的批评,中国总理温家宝昨天第二度发言,澄清外界误解。
正在英国访问的温家宝,昨晚在与布莱尔首相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强调,中国政府对外国媒体、资讯机构开放的政策没有改变。他并保证外国媒体、资讯机构在华有报道的自由和权利。但他也重申“希望并相信”外国媒体、资讯机构会遵守中国的法律。
较早前,温家宝在英中贸易协会晚宴上回答提问时也说,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保护媒体在中国报道的正当权益,保证金融和经济信息畅通无阻。
过去几天里,中国官方喉舌新华社对外国通讯社的新限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欧盟关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表示,将和美国的贸易伙伴探讨新规定是否有违中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承诺。欧盟官员也批评中国政府此举为“非常负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熟悉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观察者指出,新华社的规定并不算“新”。然而当局的重申将巩固和强化新华社发布信息的垄断权力。新华社将更进一步坐大,主导国内购买外国信息的商业资源。
前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卡西在一场媒体简报会上说,媒体自由属于基本权利,也是中国宪法认可的权利,美国势必反对任何违反媒体自由的措施。
他也说,美国高度关注中国或任何地区对信息自由流通的限制,这些限制违背中国建立一个以资讯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体制的意愿。
以“促进新闻信息健康、有序传播”为由,新华社本月10日宣布,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应当经过新华社的批准,并且由新华社指定的机构代理。外国通讯社也不得在中国境内直接发展新闻信息用户。
路透社、彭博社这类以财经报道为强项的通讯社估计将受较大影响。他们将财经数据和新闻出售给中国的银行、贸易行和网站。据曾经担任道琼斯金融通讯社中国主管,目前在中国经商的麦健陆(James McGregor)说,这是门赚钱的好生意。 据了解,今年首六个月路透社在中国的收益增长了17%,增速超越了路透社在整个亚州地区的收益增长。同一时期,路透社在亚洲地区的总收益达4亿2800万美元(6亿7423万新元),较之前增长了7%。
路透社在伦敦的发言人史蒂夫卡拉卡前天发布公司文告说,公司正在研究有关的新规定。他也说,路透社将与新华社讨论新规定的细节。
过去两天,美国主要媒体突出报道了新华社的新规定。《亚洲华尔街日报》在昨天的特写中专门提到新华社社长田聪明与外国通讯社一争长短的的国际野心。
报道称,田聪明曾在公开讲话中说,新华社要与路透社、彭博社等通讯社竞争以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他也说,新华社的计划获得中央领导支持,该社应抓紧这一机会。
田聪明在1988年底至1990年底,曾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管西藏时的副手。
学者:高层担心失控
中国官方近年频频出台新规定管制媒体的新规定,外界普遍认为是当局正在不断紧缩新闻空间。观察人士担忧新华社的新规定,显示当局有意减少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进一步限制外国通讯社记者在中国的采访自由。
学者:媒体直接订新闻 高层担心会失控
不过,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对本报分析说,新规定其实是对既有规定的重申。
他说,按照过去的规定,原则上只有新华社、中国国际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三家媒体被允许直接对外订购新闻内容,其他中国媒体都须通过新华社代订。
他说:“现在出现很多媒体直接对外订购内容,尤其是财经类稿件或图片的情况,在高层看来这可能就是混乱和失控。他们担心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国内的信息渠道难以掌控。”
不过,喻国明也指出,大陆有关部门的新闻把关标准严格,允许国内媒体多头的订购国外讯息,不至于有失控的危险。再者独家经营者的灵活性、丰富性、针对性和服务质量肯定要打折扣。
喻国明说,高层可能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设想,但执行者考虑的重点或许更多是自身的利益,如新华社一下主导了订购外国通讯社信息的所有市场资源。
另据香港《文汇报》昨天报道,新华社有关负责人澄清新规定不过是对原有规定精神的重申和完善,不涉及外国媒体的新闻自由,新规定也非中国独创,境外人士和机构不必大惊小怪。
该负责人说,新规定的细则将在近日推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