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黄埔逸事:在历史的蒲津渡前2006/09/07
  • 外蒙古正式独立出去的确切时间表2006/09/07
  • 揭密红军长征后到底还剩多少人?2006/09/07
  • 少帅口中的大帅,回忆父亲2006/08/24
  • 红军中的第一叛将:龚楚2006/08/24
  • 蒋介石也曾想制造原子弹2006/08/24
  • 第五次“围剿”设计者之谜()(图)2006/08/23
  • 张学良杀杨宇霆的真正原因2006/08/22
  •  
    蒋介石与日本陆军的渊源
    时间:2006/09/13 出处:凤凰周刊
    徐宗懋

      9月2日,38岁的中国国防大学的现役中校军官孟凡明成了中国解放军现役军官中第一个留学日本的人,他将在日本防卫研究所学习10个月。其实,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许多青年曾经东渡日本学习军事。这些人回国后也曾成为主宰历史风云的一代人物,这些人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成为中国的元首之后,曾为感谢日本师长的严格训练与教育,挥毫写下"不负师教"四个字。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即使日军成为中国人民凶残的敌人,蒋介石仍然反复向国民党官兵提醒要学习日军的优点,强调日军能过十分简朴的生活,行动迅速,作战勇往直前,中国军队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受日军侵华犯下疯狂暴行的影响,一般中国人对日本军人有着本能的恶感与排斥,下意识把他们与奸淫掳掠的恶行联系在一起,瞬间勾起了愤怒与恨意。就像纳粹德国的军人总予人恐怖作呕的感受,因为它已与犹太人遭集体屠杀的惨剧密不可分。

      但是,历史常常呈现一些吊诡的情形。在二次世界大战时,虽然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轴心国,但在更早之前,中国组建现代化机械部队对抗日本侵略时,却是依靠纳粹德国的帮助。

      "九一八事变"后,英、美、法虽然孤立日本,但为了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利益,不愿与日本正面冲突,而是与日本妥协以更好地分赃殖民利益。而此时在亚洲没有特殊利益而又被英、美、法外交包围的德国,跟中国人民站在了一起。


      于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就有了德国军事顾问团,并在纳粹德国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有了德国式的枪炮、钢盔和摩托车。正是这些装备使得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役中能够撑上3个月,国民政府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战略转移。即使在中日双方激战初期,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也先于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

    留日学生是使革命行动更现代化、专业化的骨干力量

      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来说,也有类似之处。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其实与日本陆军有着密切的关系。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后,中国人从过去蔑视"夷狄"的残梦中彻底惊醒,开始学习侵略者的长处作为反抗侵略的手段。中国盛世唐朝"遣唐使"的事迹开始以相反的方向重现,大批的中国人到日本去学习新知识,日本由此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党人聚众壮大的温床。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吸引了许多东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籍学生参加。
     
      尽管革命党的经费主要来自华人聚集的南洋,但是使革命行动更现代化、更专业化,受过现代教育的留日中国学生就成为了骨干力量。清朝末年的闽、粤一带远离天朝中心,民间会党林立,实质上取代了官府管理社会的职能。孙中山早期的起义活动师法太平天国,依靠民间会党的力量。这种现象在革命党内持续相当一段时日,也延续到蒋介石身上,这也是中国社会组织演进的忠实反映。留日学生的时代意义正在于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大批具备现代法政与军事训练的人才。

      第一批留日学生成为了日后黄埔军校的老师。中国现代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军校创办时依靠的是苏联的枪炮,组织上也有着苏联党军的色彩,但是创校的三巨头:蒋介石、何应钦、廖忡恺都是留日学生。其中蒋介石、何应钦出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廖忡恺则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

      在这种背景之下,黄埔军校虽模仿苏联建军的组织与训练,但实质却是直接学习日本军校。最明显之处在于:黄埔军不讲究士兵的阶级成分,没有批判与自我批判的学习形式,也没有足以指导一切的政治部门以及协助组织群众队伍的观念。黄埔军校本质上更接近一般的军事院校,学生学习的多是军人的纪律操守以及各种野战技能,大部分课程都是从日本军校直接搬过来的。蒋介石本人在不同时期的讲话中也经常讲及自己在日本军队里的所见所闻,肯定日本军队的训练与素质,要求属下认真学习他们的长处。

    蒋介石"不负师教"向国民党官兵提醒要学习日军的优点

      1910年,蒋介石在结束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3年的训练后,随即被分发到驻屯高田的日本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入伍一年。高田是在靠近北海道的一个新泻所管辖的村镇,冬季天气严寒,大雪纷飞,蒋介石后来对于他担任日军二等兵的体验有颇多回述:
    "无论天气如何寒冷,无论雪下得怎样大,我们每天早晨五点钟以前就得起床;起床之后,就得自己拿着面盆,到井旁提水来洗脸。"


      "我少年时体格就不好,在高田联队入伍的时候,自己才加以锻炼,在雪很厚的地方,我自己用雪满身洗擦,或是用冷水--这样刻苦锻炼,后来身体才慢慢强健起来。"

      "我们洗了脸之后,官长就带领我们进到马厩去擦马,要从马蹄、马腿擦到马背,经过马背擦到马头、马尾;这马的每一个关节,每一部肌肉,都要用禾草来尽力地磨擦。这样大概经过一个小时,将马的浑身擦热了,马的血脉流通了,而我们本身,亦因用劲擦马,虽在这样冷天,不仅不觉得寒冻,而且身上和手足都发热,有时候还要流汗。这是我生平最大的学业。到如今仍觉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精神,自认为完全得益于此。等到马擦完了之后,再将它牵到厩外马槽去饮水和喂料。等到马喂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回营房去吃早饭。到了傍晚,再要同样地到马厩去擦马一次,然后才吃晚饭。"

      "军队长官检查寝室讲堂的时候,一进门,必先察看室内的四角,是否整齐,再看门的背面有无尘土,并且带了白手套在门的横木上擦拭,如手套沾上了尘埃,即是内务整洁尚未做到实在,必须重新做过。其次再检查痰盂,不仅要察看其是否整洁,而且连到痰盂中所盛的水量都要合乎规定--限定其容积量的三分之一。他们施教,凡是越细致,越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事情,越加注意。对于细微易忽之处尚且如此,则其它一切教育办事之精神专注,认真务实,就可想而知了。"

      "饭的上面,有时是三片咸萝卜,有时是一块咸鱼,只有星期日才能吃到一点豆腐青菜和肉片,无论你吃得饱,吃不饱,每人的饭菜就只有限定的这一点。我在入伍最初的半月之内,这点饭实在是吃不饱,肚子里常常觉得饥饿……这种生活过了两周之后,就渐渐成了习惯……到了一个月之后,习惯成自然,就都不感觉不足了。而且他们一般士兵,体格非常强健,卫生上并没有什么缺陷。"

      在日本军队当过兵的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终其一生深受影响,每天早起早睡,饮食定量,身材适中,服装笔挺,坐有坐姿,站有站相。而且不难想象,以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黄埔军,作为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其战力必然远超过当时的军阀部队。

      1927年,蒋介石曾短暂下野,并回日本一游。他拜访了16年前担任第13师师团长的长冈外史。蒋介石当面感谢长冈当年的严格训练与教育,并当场挥毫写下"不负师教"四个字。其实蒋介石不过是第13师团中16个清国学生之一,而且是最底层的士兵,长冈作为师团司令官不可能对他有太深的印象,但是已经贵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以长冈为师,可以证明他对日本陆军的推崇。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即使日军成为凶残的敌人,蒋介石仍然反复向国民党官兵提醒要学习日军的优点,强调日军能过十分简朴的生活,行动迅速,作战勇往直前,中国军队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