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洲時報:奧運之後,謹防疲軟?
|
时间:2006/09/12 出处:中评社 |
中評社香港9月12日電/法國《歐洲時報》9月11日載文《奧運之後,經濟疲軟?》,摘要如下:
警惕奧運經濟泡沫——離2008年北京奧運不到兩年,已有專家在給北京打“預防針”。發出此一警告的是“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他在“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提醒中國,預防出現亞特蘭大奧運會和悉尼奧運會後的經濟疲軟。
蒙代爾是北京常客,對中國的貿易政策、貨幣政策沒少出謀劃策。他的此次提醒,仍充滿善意,非常值得中國當局注意。但筆者以為,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北京不同於亞特蘭大、悉尼,北京會否出現奧運後的經濟疲軟,不宜輕下結論。
奧運對經濟拉動最明顯的是在旅遊、房地產等領域。但對北京或整個中國而言,並無充分理由證明這些領域將在奧運後出現蕭條。
北京的旅遊市場很大,每逢節假日,火車進出北京必超載,天安門、故宮周圍每天都有幾十萬遊客。如此盛況恐怕會羨煞亞特蘭大、悉尼。北京是中國政治中心、歷史文化名城,人們有“嚮往首都、人口流向首都的衝動”,那是自然的。
奧運之後的北京旅遊業或許更“火”。中國首次承辦奧運,所激發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而大多數人由於各種原因不能親臨奧運現場,在奧運後再到北京旅遊的“衝動”或更強烈。因此,北京旅遊業的客流可能更長久。
至於房地產業,似乎也沒有蕭條的理由。如果說北京房價高有奧運的因素,上海房價高有世博會的因素,那麼其他城市房價高又是為何?在成功申辦奧運之前,北京的房價就一直在漲,奧運對房價拉動了多少?沒有誰能給出可信的數字。
另一方面,中國此次辦奧運,其代價遠非北京一市所能承擔,因此儘管耗資巨大,但其對經濟的拉動以及奧運後的可能波動也不會由北京單獨承受。
放眼整個中國,即便如專家所言,從2002年起至2008年,中國每年國內生產總值會因奧運額外提高0.3%,而從近年增長態勢看,即便沒有這0.3%,總的增長趨勢也不會改變。何況,固定資產投資所導致的經濟過熱正是中國所需要防止的。
當然,善意的警告總是有益的。奧運之後的經濟走勢如何,確應引起大陸當局的高度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