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故事说起
|
时间:2006/09/10 出处:凯迪网络 |
这几天,阎崇年先生正在《百家讲坛》讲《明亡清兴六十年》,其中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之间的滑稽故事,让人唏嘘,发人深省。
张居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鸿儒,名副其实的儒教正人君子。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9岁继位,其母李太后与冯保、张居正辅政。此三人对年幼的皇帝管教严格,一心要塑造出一位旷世的好皇帝。尤其是张居正,作为“元辅张少师先生”,以绝对正统的儒教经世致用之学,精心制定出六条教育方针,对朱翊钧从六个方面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除经典之外,还把历朝历代的治乱经验教训编篡成书,配上插图,制成图文并茂的教材,又辑选了40个楷模故事作为“课外读物”,逐条教导。其教育是真正的“从孩子抓起”,贯穿整个青少年时代,并且家庭,社会、学校都密切配合,自始至终不含任何杂质、任何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谓最好的师资、最好的教材、最好的环境。然而,历史却总是喜欢开人的玩笑,万历没有成为苦心孤诣的张居正所希望的好皇帝,却成为空前绝后的“怠政皇帝”,三十年不上班。《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也许,说亡于张居正应该更准确。
这个故事对于中国人,应该是具有多方面的清醒剂意义。中国文化或者说儒教文化是伪善的文化,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假面后面,是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陷阱与圈套。造成文化虚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是重要的祸根之一。中国人总在追求清一色,追求无杂质的真空,追求完美无暇十全十美,总喜欢从一厢情愿的理想出发,把一切都纳入自己个人所设想的理想化秩序。至于可不可能有十全十美都不在乎,明明知道不可能十全十美,也还要努力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会引起多少矛盾与混乱也在所不惜。尤其是在对社会关系的营造和对人的教育培养上,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作为几近荒唐。
不妨比较朱元璋和朱翊钧。朱元璋起于青萍之末,从小混迹于“丐帮”内外,与三教九流泼皮无赖为伍,别说受教育,夜里能在卖肉的案桌上睡上一觉已是好运。然而,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大帝,不能说是好皇帝,至少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而朱翊钧呢?又比如,今天对食物的菌落、有害物质等等要求严格,动辄不能吃,而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煮皮带吃,可曾考虑到含不含有害物质,可是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们,体质好像并不比今天的人们差。出淤泥的荷花,无论是清香娇艳,还是生命力都是温室花朵无法比拟的,这应该是人人都懂的,为什么一进入生活就要走样呢?
今天的的教育机构、社会和家长们,在对学生、对子女的教育与期望上面,正在重蹈万历皇帝的覆辙。上大学是何等的神圣,寄托了人们的多少梦想,多少人孜孜以求的故事感天动地,然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8777人进行调查,结果是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2006年8月14日《中国青年报》)。这些后悔者虽然没有万历皇帝发挥得那么淋漓尽致,其路数也并无二致。
这两条信息连串起来,我想,应该可以启发人们的冷静思考和理性反思。中国人朴素而善良,但是,太朴素了就是俗气,太善良了就是愚蠢,我想要忠告人们:儒教的正人君子与儒教的文人都是不可相信的!
先说文人。我反复在提醒世人,读书和知识并不能改变人的心性、提高人的境界。毛泽东有一句话很经典:“书读得越多越反动”。人们只要想一想:文人相轻、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腐儒、酸秀才等等,文人的恶习难道比普通人少吗?人的心性改善、境界升华是良知唤醒的结果,而文人在故纸堆里钻牛角尖,养成乖张固执的怪癖,恰恰耽误他们唤醒良知,所以文人做的坏事更多更歹毒。
正人君子,既是儒教伦理塑造的完美人格,又是伦常礼教的忠诚卫士。正是那些正人君子们志存高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救世者自居,悲天悯人,总是要以自己的偏奇怪异的好恶去安排世事,总想把所有人的言行,都统统规范在一个为所有人都喜欢的理想化框条内。千百年来,正人君子们高高地站在社会舞台上,按照伦常礼教唱念做打,为人间树立光辉的榜样,道貌岸然,为社会制定生活规范和价值尺度,一本正经,其结果却是干扰破坏他人的生活,搞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
正人君子们立功立德立言,卓尔不群,好为人师,自以为什么都懂,谁的事都会碍着他们,四出指摘,劝勉惩戒,批评教育乐此不疲。在社会生活中,但凡是大众所喜欢的,都常常是正人君子们要指责、要挑刺、要限制扼杀的。歌唱得好,他们会说你不懂之乎也者,人长得美,他们会说你百科知识差,反正都要找出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打压你,以显示他们自己好象有多了不起。
正人君子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容不得任何非正常、非传统的东西,有太多的看不惯,一切自由与个性都是他们眼中的沙子,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任何离经叛道的企图。千百年里,这些正人君子们高擎着伦常礼教的大棒,不断制造人间悲剧,所以才有红娘张生一类被锁闭的才子佳人的无奈挣扎,才有人面桃花一类被压抑的青年男女的无聊游戏,才有无数的人间悲惨故事,中国人才那么脆弱,一点关切、一句体己话都能使他们身心温暖、感激涕零。
两千多年来,经过一代代的正人君子们不遗余力的营造,伦常礼教的雾气弥漫于中华大地,成为东方文明的鲜明特色。然而,从古到今,中国社会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是冠冕堂皇的正统;说真话反而是祸从口出的灾难。阳奉阴违,阳光下做阳事,阴暗处做阴事,见风使舵,指鹿为马是高尚的君子;随心所欲,真实表露内心的是没有教养的浪子。所说与所想、内蕴与外现截然两样,心里本来极其厌恶的人和事,却在口头上极尽赞颂,手里做得模有样的人,能够左右逢源,大得好处;不按伪善的礼教去装模作样、弄虚作假的人,反而会受到大逆不道的责难。2004年11月6日,中华小姐环球大赛总决赛颁奖晚会上,陕西选手姚佳雯回答“要国家还是要钱”时,说了真话“要钱”,就招致四面八方一片责骂。我敢赌咒,那些责骂者中十之八九与姚佳雯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他们却要装模作样--这就是儒教“发乎情止乎礼”的正人君子!这一切并不好笑,好笑的还在于,人们全都心知肚明,却谁都不去捅破揭穿,宁愿煎熬良心,也不会不去迎合照办,除非无欲,除非不想有所作为,不想获取好处。
虚伪即是丑恶。人们只要稍微留意身边,就会发现,愈是趋炎附势的奴才,愈是衣冠楚楚的君子,对下属、对平头老百姓、对不同见识者愈是凶狠残暴。但凡有正人君子被撕开了华丽的外表,那肮脏的灵魂,蛆虫腐肉的本来面目,明里是人暗里是鬼的丑恶勾当,蝇营狗苟的龌龊黑幕,都令世人瞠目结舌,例子之多都用不着列举。其实这种人才是真正可恶可恨、真正不屑于去理会的。
儒教要求发乎情止乎礼,是扭曲人性、暴殄天物信条,不啻是作孽。人,作为鲜活生命体,具有无限的活力,人的追求也具有多样性和巨大的动能。情,是生命的本能,是人的本性,只会因压抑而扭曲,绝不可能被压抑而消失。礼,是专制文化的法杖,有正人君子们口诛笔伐的软刀子,和皇权政治作强大后盾,加在孱弱的众生们头上,什么人性、活力等等,统统都遭扼杀,是何等的残忍、何等的荒唐!无可奈何的众生,只能归降礼而压抑情,口服心不服,心动手不动。扭曲的本性压抑日久必然要暴露,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渠道暴露,就会以扭曲的方式、隐蔽的方式暴露,抗不过强大的礼,就会以假面显现,于是又产生虚伪。要不然,就象万历皇帝那样,报复性暴露。而这一切,便是所谓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风”! (李显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