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成香港深圳禁區開放 發展商爭地(图)
|
时间:2006/09/08 出处:中评社 |
 港深邊境禁區開放示意圖。 中評社香港9月8日電/封鎖半世紀、面積達2,800公頃的香港深圳邊境禁區,其中2,000公頃土地將於2010年解禁,有望重新規劃發展。港府表明未必所有土地都有發展空間,然而禁區與內地城鎮接壤、又有跨境通道,發展潛力極大,勢將成地產商必爭的土地儲備。 《香港經濟日報》報道,有地產界人士估計,開放禁區的農地地價,會有升值潛力,而區內綠色地帶較多,未來應以低密度住宅發展為主流。 香港保安局聯同規劃署昨日公布縮窄邊境禁區範圍建議,禁區重劃界綫後,2,800公頃禁區會縮減至800公頃,釋放出7成約2,000公頃土地,會交規劃署重新進行規劃研究及環境評估。
根據建議,多條村落如山咀、香園圍、竹園、打鼓嶺、沙嶺、羅湖、料壆和下灣村等會剔除於禁區範圍,大約有5,000名村民受惠。到2010年,居於該處及到這些村落探親、工作和遊覽的市民,將毋須申請禁區紙便可自由出入。 香港規劃署副署長梁焯輝指,2,800公頃禁區土地,有1,000公頃屬山勢、710公頃為濕地、90公頃是墳地,800公頃是農地及平原,160公頃是民居,規劃署估計最終可釋出重新發展的土地未必太多。 香港測量師學會產業測量組主席劉詩韻認為,開放禁區即時效益於發展商而言未必立竿見影,但長遠規劃可以個別地皮發展低密度住宅,亦相信開放禁區會刺激發展商向城規會申請改劃用途。 測量師曾正麟表示,開放禁區對發展商有好處,不少發展商過去積極收購禁區土地,顯示正為今天開放作好發展部署,估計禁區農地地價會有升值潛力。他認為禁區地應以住宅發展為主,除非政府放寬內地勞工來港工作,否則邊境發展廠房引廠商回流未必具吸引力。據資料顯示,長實(0001)、恒地(0012)、新地(0016)、新世界(0001)及太平協和等地產商均在禁區周邊擁有土地(見表)。
香港規劃師學會擔心,禁區土地發展過熱,破壞禁區綠色自然環境,發言人龐婉儀表示,希望大部分禁區土地只留作發展濕地公園或郊野公園:“市場是否真的有需求,啟德已經有很多可發展用地,發展商未必需有拓展禁區必要。香港是否每一片土地都要發展?”她希望政府在維持邊境自然環境上有所堅持。 禁區開放了七成,但保安局堅持仍須為邊境保留800公頃禁區,以防範走私、偷渡罪行,涉及地點有河套、沙頭角墟和米埔等,按2001年人口統計資料,禁區內有一萬人居住,開放禁區後,估計有5,000人仍需申領禁區紙才可進出。
商界和沙頭角居民期望開放發展的河套區、和沙頭角墟及中英街,在是次建議中不獲解禁。沙頭角則會開放沙頭角碼頭,讓有組織的旅行團於周末及周日等公眾假期,在碼頭登船往附近離島遊覽。 保安局副秘書長張少卿表示,為維持邊境完整性及保安,現時於邊境巡邏路設有閉路電視和電子監察系統的圍網會保留,但圍網以南,距離不足10米外會再設一個輔助邊境圍網,確保保安穩妥。輔助圍網工程會在2010年完成。
港府開放港深邊境禁區步伐:
現已展開:籌備興建輔助邊界圍網 未來數月:就新禁區界綫及未來發展方向,諮詢立法會、鄉議局、區議會和村代表等意見。 今年底前:規劃署物色顧問進行開放禁區土地規劃研究。 2007年:規劃署為擬備發展審批地區圖(DPA),制定概括圖則並諮詢公眾。 2008-09年中:制定分區計劃大綱圖(OZP)代替DPA,及進行環境評估。 2008年中:動工興建輔助邊界圍網,工程為期一年半。 2010年前:周末及假期開放沙頭角碼頭,讓旅行團到碼頭乘船往鄰近離島遊覽。 2010年:完成興建輔助圍網,市民毋須禁區紙可自由出入2,000公頃獲開放的邊境禁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