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不爱江南:《东京审判》观后
|
时间:2006/09/06 出处:泡网 |
不灭的历史 失败的重现——东京审判观后 提交者 : 能不爱江南? 于 PAOWANG.COM 北京时间 2006-09-06 00:54:32
《东京审判》的海报剧照蛮好,又有林熙蕾“领衔”主演,下班后冒着小雨,我欣然前往。 前天在上图有关的讲座上,听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先生介绍了影片的一些拍摄背景和花絮。从介绍来看,这大概是一 部由私人投拍的纪实性电影,导演后来被投资方欺骗,负债累累,难以为继,上影厂给接了下来。 最开始剪出四个多小时的长度,但“不适合”公映,于是再剪,剩下现在的 110 分钟左右。 所有庭审的对话,据说基本严格按照笔录来重现,因此中国人说汉语,洋人说汉语,日本人说日语,三种语言大致各占 三分之一。汪先生说,考虑到广大观众的习惯,还推出了配音版。 很不幸,我看的是配音版。
开场就是十一名法官讨论座次问题。刘松仁扮演的梅汝傲法官据理力争,经过大概十多分钟的演绎,终于迫使其他法官 同意按照受降的顺序,将中国的位置排在美国之后、英国之前。 刘松仁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争论中,梅汝傲愤然离席。庭长追到他的办公室,请他等十分钟。十分钟后,庭长敲响了房 门,梅汝傲的右手一抖,手中的香烟歪了过去。
第二段戏,汽车里的刘松仁身边突然出现了朱孝天。汽车右前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迎风飘扬。 车子被两个醉酒的日本人攻击,这两名乘客和洋人司机下了车,司机掏出枪对准了日本人。日本人狂骂:“支那猪,滚 出去!支那猪……” 梅汝傲“嗯!嗯!”地示意司机不要开枪。司机一言不发。扮演者神情紧张,跑龙套的身份暴露无疑。 日本人正要继续攻击时,被司机先后击毙。尸体后的房门开了,跑出来其中一名死者的老婆,配音里的她干涩地哭嚎。 模糊的背景里,很多日本百姓走出木屋,逐渐靠过来,看不出他们是围观还是打算围殴。 哨声响起,三名日本治安联防队员(或是警察)赶了过来…… 梅汝傲的画外音响起:“司机被带走笔录,我和肖男回到住处。我们对司机怀有深深的愧疚。” 朱孝天这个花瓶的形象不改,他是全片里最不像 1940 年代人物的角色。他后面的戏份继续证实了我的判断。
全片原来设计从三条线走下去,分别是庭审、相关史料和虚构的东京生活场景。 因为剪得厉害,史料部分几乎没有留存,只有配合法庭答辩的几个镜头。
先说说庭审。 二十八名被告,大部分由日本普通的群众扮演。日本专业人士出演该片有难度,另外据说他们的外形也不太相符。被告 里面的大川周明,是由双簧大师莫歧扮演的。他装疯卖傻,还在东条英机的光头上打了一巴掌,成为唯一一个逃脱法律 制裁的被告。 庭审中,镁光灯的声响过于夸张,镜头切换时配合的“唰唰”的声音也喧宾夺主,经常将对白淹没。 朱孝天身着米黄色西装,在一片黑色的外套里分外显眼。他在法庭上不倦地摆着造型,或坐,或立,眼睛偶尔还会温柔 地放一下电。 林熙蕾在法庭上也很扎眼,但她的表演与环境融合得很好。她被法庭上不断披露的真相所触动,控辩激烈时,镜头常常 生硬地切换到她的脸上,而她的表情、眼神、嘴角的变化却都让人感到自然。 刘松仁在法官席上的形象,严肃,自信,机智,虽然不及照片里的梅汝傲那样儒雅,但相差得也不算过分。可能以前的 印象太深,我现在回想起来,他扮演的梅汝傲还是很像香港法庭上的人物。 英达在半途乍现检察官团。他的台词原本是拗口的法律专业英语,上影厂给他找了个声调偏尖的配音。
关于生活戏,不能全部删除,但也被剪得面目全非,断续尴尬。 据汪先生叙述,曾志伟最开始曾断然拒绝剧组有关出演日本兵的邀请,他说:“打死我也不去!我平时最恨日本人,怎 么会去演日本鬼子?!”后来他得知刘松仁、曾江等老演员都接了下来,也就同意了。 片中的曾志伟,从中国战场上回来后,很少说话,总是呆呆地坐在家里喝清酒。林熙蕾是他的妹妹,而朱孝天早年留学 日本时与林恋爱。 生活戏很林乱。朱孝天自然是再次邂逅了林熙蕾,并和她一起到当年的几个朋友那里喝酒。喝酒时自然发生了冲突,朱 孝天面无表情地向日本人指出:是你们侵略了中国! 生活戏太林乱。曾志伟在酒馆里碰见了朱孝天、刘松仁和曾江(曾江扮演中方检察官)。曾志伟突然给这三位中国人跪 了下来,请求原谅。刘松仁和曾江呆住了。不知道为什么,朱孝天也没有去拉曾志伟,而是跑去把林熙蕾拽了过来。几 个人跑来跑去,曾志伟最后将一把匕首刺进自己的身体,这一幕的效果就像舞台上的话剧。 演了一半,生活戏里梅汝傲的画外音才透露,朱孝天是大公报专派东京采访庭审的记者,他曾留学,认识林熙蕾。 而刘松仁扮演的法官与曾江扮演的检察官,经常在酒馆里碰头。这与远东军事法庭有关控方与法官接触的约束完全不符。
归咎于大量的剪辑,姑且原谅这个公映版本的情节衔接吧,说几个细节。 当年中国检察官费尽心思搜集整理证据的过程,毫无表现。证人和证据就像西式快餐一样,接连地摆上法庭。 控辩双方的冲突也呈一边倒的局面。导演早就将被告和律师钉在了中国人民公敌的耻辱柱上,他们苟延残喘,负隅顽 抗,在快餐一样的证据面前迅速崩溃,也遭到了观众的嘲笑。 全片里至少有三人次,演员看了摄像机。分别是某法官,某被告,以及接近末尾时擦枪准备有所行动的日本人。 快要宣判时的法庭上,林熙蕾的左手位置,出现了另一个化妆光鲜的女记者,前后共有两三次的特写,但没人不知道她 是什么来历。 曾江保持了他在香港电视剧里一贯的形象,动作和表情一如总裁那样夸张。在表决是否死刑之前,曾江与刘松仁再次见 了面。刘松仁在电影开头的那股傲然正气瞬间当然无存,沮丧地想要放弃。曾江三句话就重新激活了这位法官,比大力 水手吃菠菜还要快。 上影副总裁汪先生介绍过,辩方首席律师极端右翼,穿了军靴出庭。的确,开头给了这双军靴一个特写。但汪先生所说 “他为法庭的正义所震慑,后来换了西裤皮鞋”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公映版本里。难道是我看漏了?希望如此吧。
值得称道的是,由日本群众扮演的首席律师和几位被告,他们的表演比较到位。给这几位日本人的配音,符合我们习惯 的日片对白风格。 洋人的配音与之相比,生硬而脱离了影片本身,感觉像是 Discovery 节目的那种配音。
大部分观众对影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看完后如同解了大气,畅快淋漓。 有意思的是,十一名法官就是否执行死刑而投票,前十票赞成与反对为五比五,第十一票被打开时,众多观众忍不住 说:“弃权!”
我无法仅仅归咎于大量的剪辑。一部四个多小时的电影能否公映,这在剧本阶段就应该预料到。 假设最初的设计,按照四个多小时的长度公映会非常完美,那么将这部完美的电影减半公映,则是愚蠢至极的商业行为。
庞大的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长达五十年?电影没有告诉观众。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在我们身上?靠那次正义的审判吗?电影没有告诉观众。 电影最后以字幕形式告诉观众: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灵位被移到了靖国神社供奉。这行字幕再次激起了广大观众的爱国情绪。
上影集团汪副总裁的呼喊回响在耳边:“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必看的电影!” 我想,他对收回成本的考虑可能是这句呼喊最大的原因吧。 以这样水准的文艺作品来利用民众朴素的爱国情绪,实在有 些说不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