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慈禧欲开议院立宪 因去世未能实现2006/09/05
  • 清代中国读书人的数学知识2006/09/05
  • 尼布楚条约:清朝“盛世割地”壮举2006/08/27
  •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2006/08/22
  • 鸦片战争:“康乾盛世”播下惨败种子2006/08/21
  • 太平天国“天京事变”迷雾重重 2006/08/21
  • 大清军舰扬名美国内战 2006/08/19
  • 《中国通史》删除满清屠杀记录 2006/08/13
  •  
    郭嵩燾:晚清倡导政改第一人
    时间:2006/09/06 出处:新周刊
    郭嵩燾说「洋务」/ 周维强

    歷史学教授郭世佑曾在浙江省一家报纸上发表观剧随笔《走近真实与〈走向共和〉》,其中写道:近代对外交涉中,「妥协」是一个中性词,是任何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该妥协时不妥协,就像该斗争时不斗争一样,都很糟糕」。此言甚善。考诸近代史,当时就有人发出这样的见解,譬如郭嵩燾。郭嵩燾在日记中说过这样的话:

    计战与和二者,因时度势,存乎当国者之运量而已。未有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

    这个思想也见於他的《绥边徵实》一书。

    郭嵩燾十八岁在长沙岳麓书院读书时,就与刘蓉、曾国藩换帖订交,后来又是曾国藩、左宗棠的儿女亲家。他自称「年二十二,即办洋务」,在晚清洋务派裡,可算老资格了。

    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郭嵩燾积多年洋务活动的心得写了《条议海防事宜》。其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上海防六事」,曰「练兵、製器、造船、筹餉、用人、持久」。奉旨「下各督抚详议」。於是有了郭嵩燾的这篇讨论洋务方针的文章。

    郭嵩燾这篇文章的一个核心思想是:

    ……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製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

    这就与总理衙门的「海防六事」著眼点大不相同了。船坚炮利是重要的,总理衙门的「海防六事」讲的也是对的,用郭嵩燾这篇文章中的话来说:「海防之大用具备於此」。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西方的「国政军政」──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製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

    郭嵩燾不但要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用今天的话来讲,郭嵩燾还看到了「四个现代化」之外的「第五个现代化」。

    郭嵩燾看到的这「第五个现代化」是什麼具体内容呢?用他在一八七六至一八七九年「出使英国钦差大臣」任上写的《使西纪程》裡话来讲:

    ……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引者按:「君民兼主国政」后来通常译作「君主立宪」)。

    郭嵩燾具体考察了英国的议会政治、两党制度等等,所作评论,颇能得要领。他说英国两党制的实行:

    ……随声附和,并為一谈,则弊滋多。故二百年前即设為朝党、野党,使各以所见相持争胜,而因剂之以平。

    他还比较了中英的政治体制。他说「西洋君德」,找不出能跟中国上古三代的「令主」相比的,「即尹、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可西洋政治「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為私」。在郭嵩燾看来,中西政治体制的一条分野是:「圣人以其一身為天下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中国是一人之政治。一人之政治,则「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上古「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要是碰上暴君、昏君,也就没有办法了。而西洋「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郭嵩燾拈出「法治」一说:

    圣人治民以德,德有盛衰,天下随之以治乱。……西洋治民以法,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绳之诸国,其责望常迫。

    郭嵩燾的眼光显然要高於他的那些洋务同儕。钟叔和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走向世界》一书裡,表彰郭嵩燾道:「当其时(一八七七年),王韜虽然已经到过英伦,还没来得及对英国政治进行深入研究;孙中山尚未『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康有為也还要再过两年,方『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哩!」但那个时候垂帘听政的慈禧,是听不进郭嵩燾的这些意见的(她要到一九○一年被八国联军赶出京城才能同意实行新政,要到一九○六年才宣布预备立宪,而这已是郭嵩燾写《条议海防事宜》和《使西纪程》二三十年后的事了)。

    慈禧不但听不进去,反而把郭嵩燾视同「阶级异己分子」。所以郭嵩燾虽然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同僚也都公认他是人才,结果却是,功是别人的功,官也得由别人做,在统治集团内部他不能得志(当与他同时从政的曾国藩、左宗棠等官拜一品大员时,他也还只能是「赋閒三品」)。一八七九年,郭嵩燾在「出使英国钦差大臣」的任上,被他的副手刘锡鸿打小报告而被撤任归国(原定做郭嵩燾副手的不是刘锡鸿,军机兼总署大臣李鸿章他们不放心郭嵩燾,硬要把这个热衷於「用夏变夷」的刘锡鸿派给郭嵩燾,以便监督郭嵩燾,随时能够揭发检举),数年后,「封疆大吏」刘坤一向慈禧奏保洪汝奎时,附带著提到郭嵩燾,说像这样的「人才」「未可投散置閒」,应该任用。但慈禧没同意。直到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郭嵩燾故世,王先谦等写表,李鸿章代奏,说了郭嵩燾治学与為人的许多好处,请给他立传赐諡,慈禧还是「不准行」,理由是「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这部「书籍」,就是指他的《使西纪程》。

    郭嵩燾的洋务思想还有其他一些颇有眼力的,譬如他重视「学」,在《条议海防事宜》中说:「西洋之法,通国士民,一出於学;律法、军政、船政,下及工艺,皆由学升进而专习之。」譬如他在《条议海防事宜》中力主扶植「商贾」,不仅如此,他还反对当时办洋务者的官办企业做法,反对「官督商办」,主张「使商人自製」,他甚至说商人「有计较利害之心,有保全身家之计,因而有考览洋人所以為得失之资」。譬如他在《使西纪程》及与友人书信裡多次说的,西洋政治务在「便民」、「利民」、「富民」,而所以「国」也「强」;「而中国适与相反」。能够把「国强」在与「民富」的相联繫中来认识,这些确实都是很了不起的见解,不是他的一些洋务同僚所能比的。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