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及讨论 时事体育争论 音乐及影视 焦点新闻转载 新朋友社区 器材车辆及生活讨论 网友作品专栏及留言板 回到首页

搜索精品

相关内容
  • 八路军进东北语言不通被苏军缴械2006/08/21
  • 1936年日海军厦门会操中国坐视2006/08/20
  • 郑玄:日本人在37年以前的几件事情2006/08/16
  • 郑玄:日本人在37年以前的几件事情2006/08/16
  • 蒋介石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2006/08/16
  • 杭州日企申请“三光”为商标2006/08/10
  • 鲜为人知的镇压日军战俘暴动事件2006/07/24
  • 张学良不肯回大陆2006/07/22
  •  
    青年只知日本战犯名 不知抗日英雄姓甚名谁
    时间:2006/09/04 出处:人民日报
      (沈阳、北京综合讯)昨日是中国抗战胜利61周年纪念日。据知,中国目前已建成150多座抗日战争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而且还有一大批新馆在建设之中。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却批评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只知道日本战犯的名字,忘了自己的抗日英雄姓甚名谁。

    巨资改扩建纪念馆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中国各地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对一些抗日题材博物馆、纪念馆投入巨资进行了改扩建。由民间资本投资、民间收藏家提供文物的抗日题材博物馆也已经出现。四川省建川抗战系列博物馆,是具有相当规模和专业水准的民营博物馆,目前已有上百万件抗日题材藏品。云南省腾冲县也由热心人士建起了“滇缅抗战博物馆”。

      中国资深文博专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指出,中国抗战题材的博物馆、纪念馆呈现出地域分布较广、展示类型多样,以及文物史料丰富三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抗战题材博物馆、纪念馆更加尊重历史,除了全面揭露日本侵华暴行、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之外,对中国国民党和盟军的抗战功绩也予以客观介绍。各地的展览也借助高科技手段,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

      《人民日报》昨天转载了其子报《环球时报》于8月31日发表的署名文章《抗战英雄不容淡忘》。作者翟文晰是北京资深媒体人。

      文章说:“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滔天罪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日本政府首脑竟还要为战犯一次次地招魂。这让很多中国年轻人义愤填膺。网络中响起一片叫骂声,有人号召网上签名抵制日货,有人呼吁不看日剧,有人把小泉画像编成各类笑话……不能否认,这些行为的背后的确蕴藏着赤诚的爱国心。问题是,骂完了、喊过了,抗议完了,接下来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文章批评道:“年轻人知道日本战犯的牌位被供在哪里,但抗日英雄的忠骨埋在何处,却被许多人淡忘了;不少人诅咒痛骂抗日电影里的松井、渡边,却说不出多少著名抗日英雄的名字。中国抗日将领的墓地冷冷清清,各国在战争中援华烈士的墓地少人问津。”

      文章指出,“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也是世界人民捍卫和平的伟大战争。很多国家都把这段历史视为珍贵的财富”,并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无名烈士纪念碑等地,经常有民众为烈士鲜花为例子,反问中国人道:“很多地方的烈士墓碑管理不善、字迹斑驳脱落。很多年轻人所记得的二战历史,已经贫乏。朱鸿勋、叶成焕、孔墉……有多少年轻人在看到这些抗日将领名字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又有多少年轻人曾在他们的墓前停驻片刻?”

      文章接着批评说:“一些人却把珍贵的历史记忆变得庸俗化。戏说远远多于正史,无聊的恶搞盖过了严肃的反思,不少年轻人对抗日战争中的那些战役所知似是而非,却对清宫剧津津乐道……抗日英雄的名字也常被揶揄取笑,比如,刘胡兰的画像被戴上了金色假发,抗日小英雄小兵张嘎也被恶搞。”

      “如果说遗忘表示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漠然,那么,‘恶搞’就是可耻。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那些战争,但是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奋斗史,绝不应该被中国人自己肆意地调侃和践踏。”作者翟文晰不问遗憾地写道。

      文章认为,“牢记历史,不该只是间或从我们口中蹦出的一句‘该死的日本右翼’,不该只是购物时义愤填膺的拒绝日货;更不该是将烈士墓前的花篮顺手牵羊,或是微笑着任小孩攀爬刻着烈士姓名的纪念碑。我们需要的是深刻的历史记忆,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和感激,我们需要一个深邃的声音时刻提醒: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那段真实的历史代代相传!”




    Copyright 1998-2005 Pao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